摘要:当阿里集团CEO兼阿里云智能一号位吴泳铭演讲中抛出那句“AGI不是终点,AI终将迈向超越人类智能的ASI”时,一种强烈的感受,打破了行业对AI中短期落地小确幸以及言必称AGI的现实。
王如晨/文
摘要
◎重燃梦想:ASI生态背后的顶层设计
◎全栈AI:ASI蓝图下的落地方法论
◎你应该看到的领导力
◎“科技叙事”与估值逻辑切换
那个富有偌大想象力与议题设置力的阿里巴巴,回来了。
这信号,来自云栖大会10周年的舞台。
当阿里集团CEO兼阿里云智能一号位吴泳铭演讲中抛出那句“AGI不是终点,AI终将迈向超越人类智能的ASI”时,一种强烈的感受,打破了行业对AI中短期落地小确幸以及言必称AGI的现实。
若说吴泳铭的演讲是仰望星空式的行业顶层设计与议题设置,阿里云CTO周靖人的演讲则是未来ASI生态支撑体系的拆解,即通过全栈AI能力与云智一体,为新生态打造整套基础设施与落地方法论。
两人一虚一实,高度互补,最大成效,除确立行业愿景外,“全栈AI服务商”的定位更是为阿里超越电商标签灌注强烈科技属性。这既关乎全新增长机制,也是资本市场重估阿里的核心支点。
重燃梦想:ASI生态背后的顶层设计
过去几年,听过阿里管理层很多演讲,大都有着出色的商业建构力。但总觉差一口气,无他,缺乏一种激动人心的想象空间与召唤力。
吴泳铭云栖阐释的ASI生态,瞬间就让人感受到一些失落多时的科技理念。
那些曾流淌在IBM小沃森、SUN公司、库兹韦尔等人口中的前瞻构想,终于从纸上乌托邦转化为包含“三阶段”演进路径与全栈AI支撑的完整战略框架。
吴的演讲内容,视野远超当下国内企业的中短期叙事。后者最高议题截至目前近乎言必称AGI。而吴已跳脱工具层面,触及文明演进的深层逻辑。
“吴妈的演讲,确实更像硅谷企业家风格,以未来定义现在。”阿里云副总裁张启对夸克表示,这种锚定终极的议题设置,正持续激活公司上下创新、创业的热情。
在吴那里,通往ASI的三个阶段中,每阶段都有明确的技术核心与产业价值。
第一阶段是智能涌现,特征为“学习人”。吴强调,互联网发展已让人类几乎所有知识数字化,构成知识全集。基于此,AI如今逼近人类各学科测试顶级水平(如数学奥赛金牌),通义千问在AIME25测评获81.5分的开源纪录,印证了符号推理已达人类顶尖水准。借此,AI首次拥有了“进入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创造真实价值”的可能。
第二阶段是自主行动,特征为“辅助人”,也是当前AI关键突破期。他指出,核心是AI从语言交互走向ToolUse。人靠创造使用工具加速进化,大模型一样,通过调用外部软件、接口与物理设备,快速渗透物流、制造、生物医疗等行业。
这一描述与凯文·凯利《失控》中“分布式智能”预言呼应。
更关键的是Coding能力提升。吴断言“大模型Coding能力是通往AGI的必经之路”,揭示技术核心脉络。未来自然语言即AI时代源代码,任何人能用它创造Agent,甚至会有超全球人口的Agent和机器人与人类共事。有必要提及一个数据,Qwen3-Coder编程领域调用量一周暴增1474%。
第三阶段是自我迭代,特征为超越人,这是ASI成型的关键,也是夸克现场感受最深的阶段。
吴认为该阶段需满足两大条件:一是AI须连接真实世界全量原始数据;二是Self-learning,AI能为自身模型搭建训练infra、优化数据流程与升级架构,通过与真实世界交互获取反馈、自主优化参数,最终迭代出超人类智能。
基于此,吴泳铭明确提出“大模型是下一代操作系统”、“超级AI云是下一代计算机”两大判断,并宣布通义千问选择开放路线,打造AI时代的Android。
这远远超越了小沃森、SUN当年的论断。小沃森时代的计算机只能作为企业工具处理结构化数据,SUN“网络就是计算机”虽有分布式思维,仍立足集中控制模式下。吴叙事着眼的是如何将技术升维为生态、文明的基础设施。
他展现了中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家的理想主义与长期主义特质。阿里云乃至阿里集团,既是AI重构的全球参与者,更是一种规则制订者。
当然,以吴泳铭的身份,他不可能纯粹讲述一个未来理想生态。后者必得具有现实性。你能从他开场向“开发者”致敬中体会到一种初心。而“三阶段”通达ASI的描述,更是隐含了阿里集团将几十年前的乌托邦转化为现实的能力。
在我看来,这是阿里云、阿里集团关键的一跃。梦想已重燃。
全栈AI服务商:阿里云重新定位
若说吴泳铭的叙事是阿里集团一张战略蓝图,那么,靖人的演讲,则是蓝图之下一整套“建筑施工”方法论。
这套方法论的核心是什么呢?
“阿里云是全球少数大模型与云计算都全栈自研且都领先的云计算公司。”靖人一语道破。
那就是全栈AI。这正是云栖大会上吴泳铭、靖人宣贯的焦点。“云智一体”则是它的另一种表达形式。
这种全栈AI能力涵盖了基础设施层、模型层、MaaS(Model as a Service,模型即服务)层。
譬如模型层。通义家族是全球最大多类型AI模型集合,300多个模型能处理文字、图片、视频、语音。核心开源体系通义千问已服务超百万企业,衍生17万模型;旗舰Qwen3-Max参数过万亿,测试近全球顶尖,奥数满分。而通义全类型开源,两年下载超6亿次,靠1800万用户、10万+模型的魔搭社区(中国最大AI模型社区)落地产业。
MaaS层意味着Agent开发模式,它能让AI从“聊天”变成一个“能干活”的。它的核心百炼平台。后者不仅有低代码,还有国内最火的开源的智能体框架Agent Scope,如此可支持企业API一键转MCP服务,并自带DeepResearch等Agent。目前服务已全球部署,调用量年增15倍,速度100TPS。
基础设施层则是阿里AI最容易被忽视的优势,借助阿里云高密度算力、低延迟网络、高吞吐存储上的长期攻关,它能满足大模型全流程需求。比如,硬件上,磐久服务器单柜装128颗AI芯片(350kW,解决散热供电),灵骏集群故障发现率超98%(全球领先),承载中国AI核心开发;网络HPN8.0支持几十万卡数据中心,跨中心高带宽连接助企业出海;存储CPFS比传统快60%、降成本,OSS优化多模态存储。再加容器服务、观测工具,从而构成“算力-网络-存储-工具”一体化支撑。
三层架构是一个整体链路,并非单向创新,而是“模型+开发范式+基础设施”的协同创新。
通义模型像“大脑”,提供通用智能降低开发起点;Agent近“手脚”,让模型具备执行能力解决具体业务问题;基础设施则是“骨架”,不仅支撑模型训练、Agent运行与企业应用部署,还能保障规模化与稳定性。三者共同构成MaaS的完整链条,从技术到商业形成闭环。
靖人强调,全栈能力单靠堆硬件堆不起来,它是全链路与模型需求协同优化结果,而阿里云基础设施自带AI基因。
他回忆说,早在2022年ChatGPT爆发前,阿里云就提出了MaaS,从那时起,云的发展方向就与AI模型深度融合。
事实上,这理念可追溯至更早。你能从2018年年末阿里云更名为“阿里云智能”中体会到它的趋势判断。
这种战略前瞻性,使得阿里云在AI时代开启时就化解了许多厂商“单做模型再补云”或“孤立发展一端而另一端依赖外部”的被动,从而形成云与AI协同进化的独特路径。
“从这三个部分(底层算力、云、大模型)来看,全球能够对这三层同时有布局的公司只有阿里和Google。”张启说,亚马逊AWS依赖Anthropic外部模型,难以实现模型与云深度协同;微软Azure则绑定OpenAI,定制化与本地化服务则受限。
即便与谷歌相比,阿里云也有差异化优势,尤其对中国市场的渗透力。
“模型竞争也是系统竞争,云竞争也是模型的竞争。”靖人进一步点破了全栈AI竞争的壁垒。
这种路径,不仅帮助阿里云与海内外巨头竞争时建立起优势,还催生出新的增长机制,推动阿里云从过往资源出租型转向能力输出型的服务模式。
过去,阿里云增长多依赖IaaS层,如今它首倡的MaaS不仅成了行业共识,更转化为增长新引擎。其中,百炼平台不仅提供模型调用,还能结合企业数据完成预训练定制,让客户从买算力走向买方案。
这种差异化能力,正是阿里云AI相关产品连续8季实现三位数增长、百炼调用量年增15倍的原因之一。
沙利文报告显示中国500强中阿里云生成式AI渗透率达53%,更是印证了其增长属于产业级长期渗透,而非短期爆发。
全栈AI服务商定位,同样也是支撑吴泳铭定义的ASI的未来技术底座。两人演讲高度互补、闭环,形成了从理念/生态梦想到落地支撑的一整套方法论。
补一句。前些年阿里云与钉钉试图锻造“云钉一体”模式,那是着眼SaaS生态,但成效一般。如今MaaS层已完全超越羁绊,云智一体更具想象空间。
你应看到的阿里领导力
无论是ASI顶层设计,还是全栈AI能力落地,背后都离不开阿里集团全新的领导力与组织力。
因为,ASI、全栈AI既是技术形态,也是组织协同命题。阿里AI生态的未来跃迁,对应的支撑体系,必得是具备全栈能力、全局视野、超级协同力的复杂组织。
而身兼阿里集团CEO、董事、合伙人、阿里云一号位的吴泳铭,正是这一复杂组织演进的映射。
一个细节足以体现他的领导力。《浙商》杂志报道,吴泳铭有三处办公室,分别位于阿里杭州全球总部、西溪A区淘天总部及云谷园区阿里云总部。
这是一个领导力“三角”。集团总部承载全局视野与整体统筹,需锚定战略方向为生态协同提供指引;而淘天与阿里云总部则分别聚焦大消费、云+AI两大核心业务,深化业务洞察。三者互为支撑、循环赋能。这背后有吴妈“技术+商业+全局统筹”的能力。
这能力禀赋早在2023年他担任阿里集团CEO前便已养成。作为十八罗汉之一与阿里第一名程序员,吴的职业生涯覆盖了多个关键节点:早期参与搭建淘宝电商基础设施(曾任CTO),奠定效果广告技术根基;2007年主导创办手淘,从技术验证到用户破亿完整跑通闭环;2015年创建元璟资本聚焦硬科技投资,进一步练就技术趋势预判与资本整合力。这多元经历,让他成了阿里创始团队中少有的“技术架构师+商业操盘手+投资家”复合型人才。
这正是2023年集团组织重整初期,他能同时兼任淘天、阿里云两大主业一号位的核心原因。
若非这种跨业务统筹力,诸多关键举措或难快速推进。比如集团层面“用户为先、AI驱动”战略,及淘宝“AI驱动”、阿里云“公共云优先”的重新定位,看似简单却涉及部分单元的重整与裁撤,触动既有利益;围绕核心与非核心业务的区隔,更关联银泰、高鑫等资产出脱。这并非简单降本增效,而是直接影响整体营收的董事会级决策;中国商业版图重整中,饿了么、飞猪纳入,叠加2026Q1推出的500亿外卖与闪购补贴,同样需突破常规决策链路。
更关键的是未来三年3800亿AI基础设施投资。在集团两大核心主业增长放缓之际,这一规模近乎现金储备更高的腾讯AI与云计算资本开支的两倍,需极强的战略定力推动。
2024年底蒋凡接手电商版图后,吴泳铭仍兼任阿里云一号位。这与华为、腾讯、百度、谷歌等海内外企业同类业务治理结构形成差异,传递了阿里重新确立科技公司定位的坚定意图。
从阿里云视角看,这种人事安排同样关键。内部人士透露,吴上任初期,集团多单元存在独立开发大模型“重复造轮子”倾向,他迅速叫停并要求所有单元基于通义千问开发,避免内耗。此外,他推动的“战区制”(近似华为模式)与“管理层年轻化”,前者强化业务协同,后者则与纳德拉推动微软“成长型思维”的逻辑相通,即通过人才结构优化适配技术变革需求。
这些调整实效已全面显现。外界关注财报与股价层面,淘系重焕生机,阿里云同比增幅修复至近30%,其中公共云业务稳居中国第一,AI相关产品连续8季三位数增长;原本亏损的多个生态单元逐步扭亏为盈;阿里股价年初至今翻倍,市值重回3万亿港元以上。而2025年云栖大会开幕当天港股更大涨逾6%。
相较这些,夸克反而更关注阿里集团展现的战略定力、道路及文化自信。这比短期财务向好、市值增长更能体现穿越周期的韧性与能力。
“确实,那种无论做什么事都能成的感受像是回来了。”一位阿里云员工感慨。
正在经历的“科技叙事”与估值逻辑切换
整体而言,你应该意识到,在吴泳铭那里,ASI并非仅仅是一种终极生态梦想,它更是阿里集团一套自洽的商业逻辑。
因为,实现它,依赖一套系统、完整且高度协同的AI能力体系。而阿里云“全栈AI服务商”的定位,以及“云智一体”模式,正是通达新生态的基础设施。
ASI看似是阿里云的理念主张,实则也是阿里集团的整体战略叙事。
因为,吴泳铭一身多兼的角色,不可能局限于一隅。事实上,他当初刚一上任,“用户为先,AI驱动”便很快成为阿里整体战略核心锚点。这种表述本身,体现了阿里应对增长挑战、回归科技本源、向智能时代跃迁的叙事切换。
回溯阿里发展起点,过去我们认为它既是科技公司也是商业公司,听起来非常合理。但实际运营中两者并立,更偏向“加法”。而AI驱动的商业逻辑,本质上是一种“乘法”。
阿里诞生时就是一家以互联网技术重构现代商业流通的科技公司。只是那时技术要素尚缺乏更多溢出效应。多年后,尤其阿里云诞生后,阿里集团基础设施属性日趋明显。如今,其不仅在市场占有率与业务规模上处于国内绝对领先地位,对诸多行业的数智化转型亦有较深渗透。尽管其创收与获利规模远不及电商版图,但从AI时代科技属性增长潜力与想象空间看,其生态效应远大于电商。
这绝非否定电商与整个生态单元。若非它们的场景验证与支持,不会有今日阿里云景观。我们经常说阿里云是“最佳实践的云”,原因之一,正有赖电商等多元生态实践(当然,众多外部中小企业场景实践亦贡献甚多)。这是阿里相较谷歌、微软、百度、腾讯、华为等众多云计算同业的独特优势。事实上,多年来,云与电商一直双向反哺。
但如今,已到了从“加法”向“乘法”、从商业主导向科技属性主导的叙事逻辑切换时刻。
突然想起阿里创始人马云在当年达摩院成立时的表述,大致意思是:过去阿里的技术跟在业务后面跑,未来技术必须跑在前面,甚至等着业务。这其实是“技术驱动”理念的另一种表述。如今AI驱动理念一脉相承。
AI驱动本身就是一种乘法效应,更是一种化学反应。它能够打破一个周期以来阿里乃至整个行业的存量竞争格局,拓展出全新边界,重塑一个新生态,重燃新的梦想。
这种科技属性的强化,已在资本市场形成明确的量化反馈。
谷歌、亚马逊、微软乃至英伟达等企业,之所以市值高企,并非依赖过往业务板块的增长拉动,即便是市值排名第一的英伟达,若仅看财务数据,其营收与净利润表现也不及苹果、微软,但它身处AI赛道生态核心,凭借以“云+AI”为标志的鲜明科技属性获得高估值。
阿里同样如此。以2025年初至今成效看,截至最新交易日,阿里港股涨幅高达107%(较2022年低点涨幅超180%),市值已重返3万亿港元之上。集团各业务板块基本面确实在持续向好,尤其阿里云营收同比增幅已修复至近30%,但真正激活资本市场信心的,更多是其全栈AI要素,以及由这些要素驱动、打开的科技想象力。
过去,阿里估值更多围绕电商多元板块的增长展开。最新数据显示,阿里动态PE为16.8-20倍,其中,核心电商业务的PE仅为8-10倍,增量估值倍数区间则更多由“云+AI”业务贡献。
而夸克认为,3万亿港元远未真正反映出阿里集团的价值。阿里同时在美股与中国香港股市上市,长期以来却一直受到资本市场“有色眼镜”审视。
因此,重新倾听吴泳铭在云栖大会的演讲,他所彰显的硅谷企业家式叙事风格,并非偶然。除了他的个人领导力禀赋之外,或许也暗含着向全球市场重新传递叙事逻辑的信号。
来源:夸克点评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