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合肥市教育局出台《合肥市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若干举措》(以下简称“十六条措施”),引发社会广泛热议。通读“十六条措施”,很多内容都是国家、我省反复重申的内容,也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坚守的办学“底线”。
转自:新安晚报
近日,合肥市教育局出台《合肥市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若干举措》(以下简称“十六条措施”),引发社会广泛热议。通读“十六条措施”,很多内容都是国家、我省反复重申的内容,也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坚守的办学“底线”。
坚持“不伤害”原则。第十一条明确,通过“师生信箱”“操场谈心会”等多种途径强化教师与学生课堂外的情感交流,建立信任平等、尊重理解的师生关系。教育应杜绝任何形式的语言冷暴力和身体体罚,摒弃区别对待与偏见,确保每个孩子在平等、尊重的环境中成长,防止教师的片面评价损害其自尊与自信。校园应是阳光与希望之地,而非自卑与恐惧的温床。唯有坚守这份温柔与关怀,孩子才能勇敢尝试、自信成长。
坚持“不功利”原则。第一条措施提出,强化责任启蒙,引导学生从分担家务、服务班级、社会公益做起,逐步深化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担当意识。第二条措施明确,逐步推动“小学每周一天无作业日、初中每周一天无书面家庭作业日”,引导学生以万物为教材、以社会为课堂,课余时间多和大自然接触,到社会场馆中学习实践。教育不应将孩子异化为“分数机器”,不以升学指标绑架成长节奏,更不按成绩将学生划分等级。正如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真正的教育应允许孩子观察一朵花的绽放,允许他们在课本之外探索兴趣。品格与眼界,远比试卷分数更能决定未来。
坚持“不放弃”原则。第十三条措施明确,对不完整家庭、行为异常、情绪突变、学业困难、社交障碍、生活变故等“六必访”特殊群体要实地走访全覆盖、帮扶介入无遗漏,筑牢家校协同育人的坚实基础。教育者不应放弃任何一个暂时落后的孩子,不放弃那些看似“不合群”的独特灵魂,更不放弃对每个生命内在可能性的信任。教育的使命不是筛选“好种子”,而是为每粒种子提供适宜生长的土壤,让每个孩子按自己的节奏茁壮成长。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就是为社会的未来播种希望。
“三不”原则的核心,是对“人”的坚守: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守护每个人的成长,相信每个人的价值。唯有如此,教育才能真正成为照亮生命的光,为每个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根基,让他们在爱与希望中茁壮成长——这正是坚守教育底线的现实意义。
来源: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