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一个家庭最好的样子,是遇事一起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6 17:30 2

摘要:然而,几个成年子女的第一反应不是如何共渡难关,而是互相推诿责任,为谁多出钱、谁多出力吵得不可开交。

(码字不易,请勿搬运,全网维权!)

前段时间,一部热播家庭剧中的情节引发了广泛讨论。

剧中,父亲生意失败,母亲罹患重病,家庭遭遇重大变故。

然而,几个成年子女的第一反应不是如何共渡难关,而是互相推诿责任,为谁多出钱、谁多出力吵得不可开交。

这个情节,戳中了不少人的痛点。

人们常说,家是避风的港湾。

但现实中,有的家庭在风雨来临时,却成了一盘散沙。

但凡遇到点难事儿,便“各人自扫门前雪”,谁都不愿或不敢去承担。

这种“内耗式”的家庭关系,不仅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让原本的困境雪上加霜,让亲情在一次次的推诿和撕扯中消磨殆尽。

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

其实,一家人在一起,遇事一起扛才是上策,也是一个家庭能够行稳致远的“定海神针”。

01

扛事,是检验亲情的试金石

想起安徽那位“暴走妈妈”的故事。为了给患有肝病的儿子捐献肝脏,她坚持每天暴走10公里,硬是用7个月时间,减掉了身上的重度脂肪肝。

这个过程的艰辛,非常人所能想象。

支撑她走下去的,不仅是作为母亲的本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家庭责任感。

面对困难,她没有抱怨,没有退缩,而是用最原始、最坚韧的方式,为整个家庭扛起了一片天。

顺境之下,锦上添花易;逆境之中,雪中送炭难。

责任,不是一个空洞的词语,它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行动中。

是父母病床前轮流的守护,是兄弟姐妹间无言的帮衬,是面对外债时共同偿还的担当。

这种“扛事”的精神,是家庭关系最坚实的黏合剂。它能让一个家庭在任何风雨面前,都具备强大的韧性和凝聚力。

02

扛事,是家庭教育的活教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一个家庭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会深深地烙印在孩子的品格之中。

之前看到一则新闻。

一个小男孩的父亲因车祸不幸离世,留下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还有一笔不小的债务。

很多人都以为这个家会就此垮掉。然而,男孩的母亲没有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丝毫的脆弱。

她一边打工,一边悉心照料孩子。耳濡目染下,小男孩也变得异常懂事,不仅学习刻苦,还主动帮母亲分担家务。

他在作文里写道:“爸爸不在了,我要和妈妈一起,把我们的家撑起来。”

寥寥数语,展现出的却是一种超越年龄的责任与担当。

言传不如身教。

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自己就要成为那样的人。

一个懂得“遇事一起扛”的家庭,本身就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

它教会孩子的,是比任何知识都更宝贵的品质:责任感和家庭观。

03

扛事,是优良家风的传家宝。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父子宰相”曾国藩家族的“同心协力,共济艰难”,到钱学森家族的“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纵观那些历经百年风雨而屹立不倒的家族,无不将“同舟共济、共担风雨”的家风,作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

这种家风,往小了说,是一个家庭兴旺发达的根基;

往大了说,是构成整个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基石。

如果每个家庭在面对困难时都能团结一心,那么整个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将大大增强;

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具备强烈的责任感,那么社会的诚信度和凝聚力也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因此,我们不仅要在自己的小家庭里倡导和践行“遇事一起扛”的精神,更要让这种精神成为全社会共同推崇的价值导向。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这句古老的谚语,在今天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一个家,不怕穷,不怕难,就怕人心涣散。房子塌了可以再建,钱没了可以再赚,但如果家人的心散了,这个家就真的散了。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家庭中那个敢于扛事、乐于扛事的人。也愿每一个家庭,在风雨来临时,都能成为一个坚不可摧的命运共同体。

因为当一家人拧成一股绳时,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翻不过的山。

喜欢文章请点个赞、收藏或者转发,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观点,多谢支持!

来源:聪明的梦想GHt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