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早期无明显症状?医生:身体出现这 3 种情况,要警惕病毒活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6 15:23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928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一直以为自己只是普通疲劳,没想到体检查出乙肝,而且病毒还在复制活跃期!”今年52岁的刘先生在单位组织的健康体检中得知自己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而他之前甚至没有出现任何明显不适。这让他一度陷入恐慌:“我都没感觉哪里不对劲,它是怎么来的?”

其实,像刘先生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乙肝作为一种慢性病毒性肝炎,在早期往往“悄无声息”,很多患者直到肝功能受损甚至出现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时才被确诊,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那是不是早期的乙肝真的“毫无迹象”?其实不是。只不过,它发出的信号过于轻微,稍不留神就会被忽略。

乙肝的隐匿性和它的发病机制有关。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进入人体。一旦感染,病毒会潜伏在肝细胞中,有的患者会进入慢性感染状态,病毒持续复制,但短期内不会引发剧烈炎症反应。

这就像房子里进了白蚁,一开始看不出什么问题,但结构正在慢慢被破坏。

据《中华医学杂志》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约7000万人,是全球乙型肝炎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而在这些患者中,大量人群处于“病毒复制活跃—肝功能暂时正常”的阶段,极易被忽视。

虽然乙肝并非一开始就剧烈发作,但并不是完全没有蛛丝马迹。医生提醒,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以下3种身体异常,尤其是有肝病家族史或曾暴露于感染风险环境者,更要提高警惕,尽早筛查乙肝五项。

1.容易疲劳,精力下降

很多乙肝患者在发病初期都会觉得“怎么最近总是累?”这并不是单纯的工作疲劳,而是病毒侵袭肝细胞后,影响了肝脏代谢和解毒功能,导致体内代谢产物堆积,引起持续性乏力。如果你明明休息充足,却总觉得没精神、容易犯困,很可能是肝功能正在悄然下降。

2.食欲变差、恶心泛酸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辅助器官,分泌胆汁参与脂肪消化。乙肝病毒活跃时,会引起肝细胞炎症反应,干扰胆汁生成。这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腹部隐痛、饭后胀气、油腻不耐受等症状。不少人误以为是“胃不好”,一吃药就算,殊不知根源可能在肝脏。

3.眼白发黄、尿黄如茶

当乙肝发展到一定阶段,肝功能受损无法正常代谢胆红素,就会出现黄疸。最早的表现通常是眼球巩膜发黄,其次是尿液颜色加深,像浓茶一样。这类症状往往提示病情已非初期,病毒活跃程度较高,必须尽快就医处理。

很多人听到“乙肝”两个字就谈虎色变,甚至要求公司体检时“别查乙肝五项”,怕被别人知道。但事实上,乙肝本身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是否早发现、早管理。

国家卫健委明确指出,慢性乙肝可通过规范抗病毒治疗有效控制,部分患者在正规治疗下甚至可以实现临床治愈。目前,国内已批准多种一线抗病毒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被《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指南》推荐为首选方案。

但问题在于,很多患者在“没症状”的阶段选择观望,甚至听信“乙肝治不好”的谣言,不仅耽误了治疗,还可能传染给家人。乙肝不是绝症,是需要被正确对待的慢性病。

病毒潜伏深、症状轻,但并不代表我们束手无策。医生提醒,以下三类人群应定期检查乙肝五项、HBV-DNA、肝功能等指标,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家族中有乙肝患者者:乙肝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尤其是母婴传播风险高。

有过输血、纹身、共用剃须刀等高危行为者:即便是一次不洁注射,也可能感染病毒。

长期疲劳、免疫力低下人群:病毒容易在免疫系统薄弱时发动攻击。

此外,乙肝疫苗接种是目前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我国自1992年起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极大地降低了儿童感染率。成年人如未接种过疫苗,建议尽早完成三针接种程序。

乙肝早期的“沉默”,并不是它不在“进攻”,而是它在寻找合适的“机会窗口”。一旦病毒复制加速,肝细胞持续受损,最终可能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

而这一切的转变,往往只差一个“忽略”与“重视”之间的距离。所以,不要再被“我没感觉”所麻痹。不是所有病痛都会痛,有些沉默,代价更大。及时体检、规范治疗、科学管理,才是与乙肝“和平共处”的根本之道。

参考资料:

[1]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乙型肝炎防控核心信息》
[3] 《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现状与挑战》,中华肝脏病杂志,2024年第3期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艾中医健康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