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文| 方丈编辑| 幸运初审| 天坛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历史上总有些让人扼腕叹息的时刻,那些能征善战的名将本可以力挽狂澜,却因为朝堂上那些不懂军事的人强行插手,最终白白送了性命。
更讽刺的是,这些瞎指挥的决策者事后还要把锅甩给战死的将领。
从唐朝到明朝,这样的悲剧一再上演,每一次都让国家失去了顶梁柱般的人物。
当皇帝坐在安全的宫殿里对着地图指指点点,当文官在后方拿着兵书纸上谈兵,前线那些真正懂打仗的将领该怎么办?
公元755年,唐玄宗的盛世突然崩塌了。
安禄山起兵造反,叛军势如破竹,大唐的繁华一夕之间成了泡影。
这时候朝廷把希望寄托在了哥舒翰身上,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接到的任务是守住潼关。
哥舒翰很清楚自己手里这支军队的分量。
叛军来势汹汹,士气正旺,这时候硬碰硬只会两败俱伤。
他的打法很简单,就是死守潼关,让叛军在关外干着急。
叛军补给线拉得越长,内部矛盾就会越多,等他们自己先乱了阵脚,再出击才是上策。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没错,叛军连续进攻了好几次都被打退,损失惨重。
远在四川的唐玄宗坐不住了。
他看着战报,觉得叛军已经疲惫不堪,正是反攻的好时机。
宫里那些没上过战场的大臣也跟着起哄,说哥舒翰手握重兵却龟缩不出,简直是胆小如鼠。
一道又一道命令从成都发到潼关,催促哥舒翰主动进攻。
哥舒翰急得直跺脚。
他给朝廷写了好几封奏折,把形势分析得清清楚楚。
叛军表面上是打不动了,实际上主力还在,防守阵地还很稳固。
现在出击就是拿士兵的命开玩笑。
唐玄宗根本听不进去,反而怀疑哥舒翰是不是有二心。
皇帝的催促越来越急,哥舒翰知道再不出兵,等待自己的可能就是抗命的罪名。
他流着泪对部下说,这一仗必输无疑,但是不打不行。
就这样,二十万唐军被硬生生赶出了潼关。
战役的结果惨不忍睹。
叛军早就料到唐军会出关,提前布置好了陷阱。
唐军一头扎进包围圈,连像样的抵抗都组织不起来就全军覆没。
哥舒翰本人被叛军俘虏,后来遭到杀害。
更让人寒心的是,唐玄宗压根不反思自己的决策失误,反而把战败的责任全推到了哥舒翰头上。
时间来到北宋末年,朝廷的风气已经彻底变了。
宋朝从建国开始就重文轻武,武将在朝堂上说话根本没人听。
种师道算是这个时代少有的名将,可惜生不逢时。
金国的铁蹄踏进了中原,北宋朝廷这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能打仗的人。
种师道临危受命,带着一支临时拼凑的队伍去阻击金军。
他深知这些士兵战斗力不行,只能靠地形优势打伏击战。
好在种师道确实有两把刷子,利用山川险要之地,硬是把金军的第一波进攻给挡了回去。
这下朝堂上那些文官可就坐不住了。
他们平时读了几本兵书,真以为自己懂打仗了。
金军退兵,在这些人眼里就是不堪一击的表现。
他们在朝堂上慷慨激昂,说什么乘胜追击,一举收复失地。
种师道压根不这么看。
金军是战术性撤退,主力还在,根本没有伤筋动骨。
现在追出去,等于是放弃了有利地形,拿短处去碰人家的长处。
他一次又一次地向朝廷解释,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巩固防线,训练士兵,等待时机。
文官们才不管这些。
他们觉得种师道是怕死,不敢出击。
各种弹劾奏折像雪片一样飞到皇帝面前,说种师道贻误战机,应该撤职查办。
朝廷的压力一天比一天大,种师道最终扛不住了。
他硬着头皮率军出击,心里明白这是在送死。
金军果然在半路设下埋伏,宋军一败涂地。
种师道这位老将军战死沙场,金军趁机长驱直入,北宋的半壁江山就这么丢了。
那些在后方指手画脚的文官,这时候一个个噤若寒蝉,没人出来承担责任。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已经到了极点。
李自成的农民军在中原四处流窜,关外的清军虎视眈眈。
崇祯皇帝把希望全寄托在了孙传庭身上。
孙传庭确实是个能打的将领,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手里这点家底实在太薄弱了。
兵部尚书找到崇祯,苦口婆心地劝说。
现在国库空虚,军饷都发不出来,士兵大多是临时招募的新兵,根本没经过系统训练。
这些人上战场,能不能站稳都是问题,怎么指望他们打硬仗?孙传庭手里这支队伍,已经是大明朝最后的家底了,绝对不能轻易动用。
崇祯听不进去。
他每天收到的都是坏消息,李自成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占领的地盘越来越多。
皇帝急了,他要孙传庭马上出兵,立刻镇压叛军。
孙传庭也明白现在的情况,反复上奏折说明部队还没准备好,至少要给几个月时间训练士兵,筹集粮草。
崇祯等不了几个月。
他一道圣旨接一道圣旨,催促孙传庭出兵。
皇帝的话就是军令,孙传庭不敢违抗,只能带着这支半生不熟的队伍开拔了。
出发前,他看着这些连队列都走不齐的新兵,心里明白这一去凶多吉少。
战场上的情况比预想的还要糟糕。
这些新兵第一次见到真刀真枪,不少人直接吓傻了。
李自成久经战阵,对付这种乌合之众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明军溃不成军,孙传庭在混战中战死。
这位大明的最后名将就这样没了,崇祯皇帝也在不久后上了煤山。
君命难违的困境这三位名将的遭遇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
古人常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听起来很潇洒,实际操作起来根本做不到。
将领在前线拼命,皇帝在后方掌握着他们的生杀大权,掌握着家人的安危。
不听话的代价太大了,可能是满门抄斩,可能是千古骂名。
哥舒翰明知道出兵必败,为什么还要出去送死?唐玄宗已经对他起了疑心,再不服从命令,等待他的可能就是叛将的罪名。
种师道何尝不知道文官们在瞎指挥?宋朝的政治环境下,武将没有话语权,不听文官的命令,马上就会被扣上各种帽子。
孙传庭最无奈,崇祯的催促一天比一天急,不出兵就是抗旨,后果不堪设想。
这些将领心里都明白,服从命令是死,不服从命令也是死。
至少服从了,还能保住家人,死后还有个忠臣的名声。
如果抗命,那就是谋逆,家人都要跟着遭殃。
权衡之下,他们选择了服从。
朝堂和战场之间隔着千山万水,信息传递要好几天甚至好几周。
统治者看到的永远是几天前的战报,对实际情况一无所知。
他们根据过时的情报做决策,再让前线的将领去执行这些脱离实际的命令。
将领发现不对劲,向朝廷报告,等回复下来,战机早就错过了。
这三场悲剧有个共同点,做决策的人都不懂军事。
唐玄宗大半辈子当太平天子,对战争的理解停留在书本上。
宋朝的文官读了些兵法,就以为自己是军事家了。
崇祯皇帝更是从小在深宫长大,对军事一窍不通。
这些人手握大权,却偏要在自己不懂的领域指手画脚。
军事不是纸上谈兵就能搞定的事情。
敌我双方兵力对比如何,士兵的战斗力怎么样,地形气候有什么影响,后勤补给能不能跟上,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问题。
坐在宫殿里看地图,永远不可能了解前线的真实情况。
将领们提出的反对意见,往往被理解成胆怯或者别有用心。
哥舒翰说叛军还很强大,唐玄宗觉得他夸大敌情。
种师道说金军主力未损,文官们认为他贪生怕死。
孙传庭说需要时间准备,崇祯以为他在拖延。
决策者不愿意听真话,只想听符合自己判断的话。
后果就是国家失去了最宝贵的人才。
这三位将领都是当时少有的军事奇才,他们的经验和能力无法替代。
他们一死,国家就失去了支柱。
唐朝从此一蹶不振,宋朝丢了半壁江山,明朝直接灭亡。
损失的不仅仅是三个人,而是三个王朝的命运。
责任推卸的套路更让人寒心的是,这些决策者从来不承认自己的错误。
战败了,责任全在前线将领。
唐玄宗把哥舒翰说成贪生怕死的叛徒。
宋朝朝廷对种师道的死轻描淡写。
崇祯更是直接把国破家亡怪到大臣头上,临死还说是群臣误他。
权力给了他们犯错的机会,也给了他们推卸责任的底气。
皇帝下了错误的命令,将领执行失败了,罪名自然落在执行者头上。
那些在朝堂上鼓噪的文官,出了事一个个装聋作哑,仿佛和自己没关系。
历史记载往往也站在统治者一边。
官方史书要维护皇权,不会明说是皇帝的决策失误。
那些真相往往被掩盖,后人只能从字里行间去推敲。
幸好还有一些私人记载和野史,让我们能拼凑出事情的原委。
这种责任推卸的套路一直延续下来。
做决策的人躲在安全的地方,失败了就找个替罪羊。
真正在一线拼命的人,既要面对敌人,还要提防背后的冷箭。
这样的环境下,谁还敢说真话,谁还愿意承担责任?
三个朝代,三位名将,三场本可避免的悲剧。
历史不断重演,说明这个问题从来没有真正解决。
统治者的权力越大,犯错的代价就越高。
一个错误的决策,可能葬送整个国家。
专业的事应该交给专业的人。
打仗这种事,就该让懂军事的人去决策。
朝廷可以制定大的战略方向,具体怎么打,应该由前线将领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后方可以监督,但不能瞎指挥。
信任也很重要。
既然把兵权交给了将领,就应该相信他们的判断。
将领提出的意见,要认真听取和分析,而不是简单地怀疑和否定。
打仗不是赌气,不是拼面子,而是关系国家存亡的大事。
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同样关键。
重大军事行动应该经过充分论证,听取多方意见。
前线将领的声音要能传达上来,朝堂上的决策要基于真实情况,而不是一厢情愿的想象。
出了问题要追究真正的责任人,不能随便找个替罪羊就完事。
结语回望这三段历史,最让人痛心的不是战败本身,而是这些战败本来完全可以避免。
三位名将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一个道理:不懂军事的人瞎指挥,比敌人的刀剑更可怕。
权力不等于能力,职位不代表水平。
当那些坐在安全地带的人对战场指手画脚时,牺牲的往往是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连带着整个国家的前途都被葬送。
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可惜总有人不愿意看。
信息来源: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八至卷二百二十(唐纪·安史之乱部分) 《明史》卷二百五十二·孙传庭传 《宋史》卷三百三十一·种师道传 《旧唐书》卷一百四·哥舒翰传 《新唐书》卷一百三十五·哥舒翰传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军事通史》
来源:麟史通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