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XY
你敢信?一个国家的总统,敢直接对国家福利“动刀子”,还把花钱超支定成犯罪!
这不是电影剧情,而是阿根廷总统米莱正在干的事。这位被戏称“电锯狂人”的领导人,愣是把财政改革玩成了“硬核生存战”,让人既佩服又捏把汗。
啥样的政策能把街头抗议搞得如火如荼,又让全球经济圈都盯着看?
米莱这套被外界称为“休克疗法”的激进方案,并非一时兴起的胡来,它的手术目标异常明确——那个在阿根廷盘踞了长达七十年之久的幽灵:庇隆主义。
米莱甚至公开宣称,这个主义就是“一切灾难的根源”。
什么是庇隆主义?简单说,就是反精英、高福利和用贸易壁垒保护本国产业的混合体。
它听起来很美好,但批评者认为其本质相当短视,更像是用短期的福利分配来“贿赂”选民,却完全牺牲了国家长远的产业发展规划。
这种思潮能在阿根廷扎根如此之深,还得从更久远的历史说起。从殖民时代的“大庄园制”开始,巨大的贫富差距就刻在了这个国家的基因里。
悬殊的不公催生了强烈的民粹主义和仇富情绪,为庇隆主义提供了最肥沃的生长土壤。
当米莱接手这个国家时,病症已经全面爆发。通胀像脱缰的野马,数字一度飙升到骇人的210%以上。外债总额几乎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九成。国库空空如也,外汇储备低到危险。整个国家在高通胀、高贫困、高债务和高赤字的泥潭里动弹不得。
旧模式的彻底破产,为米莱的电锯登场铺平了道路。他大刀阔斧地削减公共开支,放松外汇管制,并誓言停止疯狂印钞,每一步都精准地砍向庇隆主义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米莱的电锯挥舞起来后,阿根廷的经济图景呈现出一种诡异的二元分裂。
宏观数据上,似乎真的透出了一缕曙光,但社会肌体却在真实地失血,普通人的生活感受更是如坠冰窟。
好消息确实有。到了今年七月,那匹失控的通胀野马似乎被套上了缰绳,回落到了36%。
更惊人的是,国家财政竟然实现了几十年来的首次盈余,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都给出了乐观预测,认为明年经济将迎来5.5%的增长,而今年第四季度的经济也已经出现了2.1%的增长。
然而,这份漂亮的成绩单背后,是社会付出的惨痛代价。超过一半的国民,高达55%的人口,一度被贫困的浪潮所吞噬。
企业主们更是欲哭无泪,接近80%的借贷成本让无数工厂和商铺关门大吉。
与此同时,政府削减预算的刀,也砍向了最脆弱的角落,教育和儿童医疗等公共服务经费被大幅压缩。国家的财政盈余,并没有转化为民众钱包的充实。股市的大幅下跌和比索汇率的暴跌,让人们的资产急剧缩水。
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普遍的失望与倦怠情绪,手术看似止住了国家的大出血,却也切断了维持活力的毛细血管。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短暂的曙光或许并不牢固。改革的推进高度依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200亿美元支持,以及初期的税收宽限政策。
一旦外部输血中断,这场看似好转的改革,随时可能迅速崩盘。
米莱的电锯不仅在经济层面切割出了血淋淋的伤口,在复杂的国内政治和国际棋局中,它也显得力不从心,甚至频频失误,暴露出其团队在应对复杂现实时的经验匮乏。
在国内,米莱的政治根基异常薄弱。在国会的权力版图上,他的政党LLA孤零零地只占据了15%的角落,是个不折不扣的少数派。
在关键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省选举中,他们只拿到34%的选票,远远落后于获得47%选票的老对手庇隆主义政党。这意味着他的任何改革法案,都可能面临巨大的政治阻力。
更糟糕的是,他用来号召民众的“反腐”大旗,也因自身的诚信危机而蒙上阴影。
他最亲近的妹妹卡琳娜,被指控收受医药公司数十万美元的贿赂。他本人则被《福布斯》杂志点名,卷入了一场让投资者损失2.5亿美元的虚拟货币骗局。
就连自己党内的候选人,也因腐败问题而退选。这让他“锯掉沉疴烂账”的口号,听起来格外苍白无力。
在国际舞台上,米莱选择了一场豪赌。
他毅然决然地致信金砖国家,正式放弃了在今年加入的计划,毫不犹豫地将阿根廷的外交航船调转船头,直直地驶向美国和以色列的港湾。
美国总统特朗普也曾公开为他站台。
然而,这种“一边倒”的依附策略,并未换来预想中的可靠回报。特朗普政府曾驳回了阿根廷的救助计划,美国农业部长甚至公开批评阿根廷“挥霍无度”。
这种不确定性,让阿根廷寻求与美国达成200亿美元货币互换协议的努力前景叵测。
这种外交上的矛盾与机会主义,在他对不同国家的态度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可以对英国在马岛问题上摆出强硬姿态,但在美国面前却显得温和顺从,这种双重标准,无疑损害了国家的尊严。
米莱发起的,其实是一场与阿根廷历史宿命的殊死搏斗。庇隆主义早已不仅仅是一套经济政策,它更是一种植根于社会心理的文化。
阿根廷社会普遍被认为缺乏“延迟满足”的能力,人们更偏好眼前的即时利益,这或许才是改革最难逾越的文化障碍。
巴西总统卢拉曾预言,米莱的政策将导致拉美的倒退。如今,米莱的支持率从去年底超过50%的高点,一路下滑到今年七月的37.8%以下,似乎正在印证这个预言。他的电锯,可能最终会因为内外巨大的阻力而彻底折断。
但无论成败,米莱作为第一个敢于公开向庇隆主义宣战的“播种者”,他的实验本身,无论多么痛苦,都为阿根廷乃至世界提供了一个关于发展道路选择的警示。
这场痛苦的实验,验证了将国家命运完全依附于单一强权的巨大风险,也反向证明了保持自主和多边合作的珍贵价值。
最终,阿根廷是会选择继续在历史的循环中孤独下去,还是能在剧烈的阵痛后迎来真正的新生?
这个问题的答案,依旧悬而未决,拷问着每一个身处其中的阿根廷人。
来源:采风百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