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2日傍晚,迪拜帆船酒店上空,一架白色“方盒子”突然张开双臂,螺旋桨呼啸,载着飞行员稳稳爬升。30秒后,它悬停在海平面120米处,像给沙漠之城戴上一枚会发光的胸针。
10月12日傍晚,迪拜帆船酒店上空,一架白色“方盒子”突然张开双臂,螺旋桨呼啸,载着飞行员稳稳爬升。30秒后,它悬停在海平面120米处,像给沙漠之城戴上一枚会发光的胸针。
地面快门声噼啪作响,小鹏汇天“陆地航母”完成海外首次载人公开飞行,也顺手把12亿元订单装进口袋——600台,一次签完,没有分期。
这一幕被拍成15秒短视频,当晚刷爆中东朋友圈。
评论区最高赞只有一句:“原来中国造的‘变形金刚’是真的。
”
把飞机拆成两半,一半当车开,一半能上天,这是“陆地航母”最讨巧的魔术。
地面模块长得像加长版MPV,续航1000公里,负责日常通勤;顶着的飞行模块重560公斤,航程50公里,专门对付“最后一公里”的堵车。
两者合体5分钟,分离只要30秒,比给手机换块电池还利索。
迪拜人为什么肯一口气下单?
答案藏在城市缝隙里:主干道 Sheikh Zayed 路早晚高峰平均车速28公里/小时,50公里飞行航程刚好把市中心、棕榈岛、迪拜码头串成一条直线,时间直接砍到1/5。用钱包投票,是最诚实的用户体验调研。
订单爆燃背后,还有三条容易被忽略的信息升级:
第一,技术表刷新。10月25日,小鹏汇天悄悄推送V2.0飞控系统,最大飞行高度从100米抬到300米,抗风等级提到7级,并塞进自动避障。
翻译成人话:热空气对流更稳,沙尘暴也能咬牙飞,且不会一头撞上直升机。
第二,政策绿灯。11月1日,阿联酋民航总局给“陆地航母”颁发特别适航证,允许在迪拜河至杰贝阿里港之间25公里狭长空域商业试运行。
这是中东第一次把“低空经济”钥匙交到中国企业手里,相当于给12亿元订单上了官方保险。
第三,市场外溢。
截至11月,全球预订量已冲到8000台,比迪拜首飞当天再涨1000台,中东土豪独占35%,欧洲新贵紧随其后。
飞行汽车第一次出现“越贵越抢”的奢侈品效应,原因无他:能合法上天的玩具,目前全球就这一台。
有人把镜头对准李锐——小鹏汇天副总裁、前湖南卫视主持人。
他与迪拜王室成员并肩合影,被调侃“像走错片场的明星”。11月5日广州航空展,李锐干脆把话题挑明:正在跟湖南广电筹备真人秀《冲上云霄》,拟请《爸爸去哪儿》原班人马,2024年Q2播出。
节目核心只有一句:让普通人亲手拆一次飞行汽车,再把它飞上天。
营销老手懂得,产品破圈最快的方式,就是把硬核科技塞进亲子综艺的软壳里。
工厂端也在提速。
广州花都基地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进入设备调试,第一条产线设计年产能1万台,2025年一季度正式投产。
李锐透露,量产版将保留模块化分离结构,但材料换成碳纤维+凯夫拉混编,整车减重12%,价格却维持200万元以内——对迪拜买家来说,不过是一辆高配劳斯莱斯的零花钱。
行业分析师算过一笔账:12亿元订单意味着中国新能源产业第一次把“立体交通”卖到海外,单车均价200万元,毛利率保守估计35%,等于把高铁、无人机、电池、电机、碳纤维五条产业链一次性打包出口。
更关键的是,中东买家付的是现汇,没有信用证、没有账期,现金流直接回炉,给下一轮技术迭代输血。
普通人能得到什么?
短期看,一张200万元的门票依旧高不可攀;长期看,适航证、量产线、真人秀三箭齐发,会把“飞行汽车”四个字从科幻词典拖进日常语境。
就像1980年代大哥大卖2万元,30年后智能手机只要2000元——技术复制一旦开始,价格跳水只是时间问题。
迪拜沙漠的夜晚,飞行模块缓缓降落,螺旋桨卷起细沙,像给城市铺上一层金色滤镜。
围观者举起手机,屏幕里定格的不只是会飞的汽车,还有一条刚刚被中国制造打通的低空航线。
下一次,当螺旋桨声掠过头顶,别只顾着拍照——那可能是快递、救护车,甚至你叫的下一辆网约车。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交通工具的每一次升维,都会把城市地图重新折叠一次。
上一次是电梯,让纽约向上生长;这一次是飞行汽车,或许会让世界第一次真正“立体”起来。
而迪拜12亿元订单,只是折叠声响起的第一声咔哒。
来源:呦呦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