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一点,日内瓦WTO总部一封14页英文文件悄悄上传,文件编号WT/DS/6XX,标题只有一句话:“China requests consultations with India…”——中国正式把印度告上了世贸组织的“被告席”。
凌晨一点,日内瓦WTO总部一封14页英文文件悄悄上传,文件编号WT/DS/6XX,标题只有一句话:“China requests consultations with India…”——中国正式把印度告上了世贸组织的“被告席”。
谁也没想到,第一枪不是打在美国、欧盟,而是冲着新德里。
一、事发:10月15日,印度收到“律师函”
消息人士透露,印度商工部当晚就开了紧急视频会议,参会的除了贸易救济局,还有财政部、重工业部,甚至国防部的人。能让这么多衙门半夜加班,是因为中方这次“点名”的是莫迪最在意的王牌——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
简单说:印度去年出台的《加快制造电动汽车与储能电池计划》里,藏着一条“硬杠杠”——补贴只给本土企业,零部件本土化率必须达到50%以上。中国车企、电池厂直接被挡在门外。
“这就等于在WTO规则里写了一张‘印度人优先’的条子。”一位曾参与多哈回合谈判的日内瓦外交官评价,“北京忍了八个月,终于掀桌子。”
二、现场:14页纸,三条“罪状”
文件里,中方列出印方“三宗罪”:
1. 违反国民待遇——进口电池和国产电池被区别对待;
2. 搞“进口替代补贴”——拿政府红包换“买本土”,WTO明文禁止;
3. 透明度缺失——新德里对补贴细节藏着掖着,连WTO通报都懒得做。
一位看过完整文本的贸易律师告诉记者:“措辞不算激烈,但证据链像外科手术,刀刀冲着印度软肋。”
更狠的是,中方同步提交了2019—2025年印度官方公告、招标截屏、企业年报,足足300多页附件,“几乎把新德里这几年的PPT都复印了一遍”。
三、幕后:中国车企的“委屈账”
“我们去年在印度投了整条电池包生产线,结果一分钱补贴没拿到,隔壁本土作坊却白拿3亿卢比。”江苏某动力电池厂海外负责人倒苦水,“客户直接翻脸,说‘有补贴我才买本土’,我们一夜丢单60%。”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对印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出口同比下滑18%,而印度本土产量却暴增42%。“这不是市场选择,是行政拐杖。”上述负责人说。
四、印度回应:先“嘴硬”,后“找台阶”
10月16日清晨,印度商工部发声明:“我方措施完全符合WTO规则,将积极应诉。”但午后风向突变——财政部悄悄放出风声:“可以考虑把本土化门槛降到40%,补贴也向外企开放。”
“新德里明显在找台阶。”中国社科院亚洲研究所专家刘小雪分析,“一旦进入专家组阶段,印度败诉概率超七成,莫迪不想在‘印度制造’脸上抹黑。”
五、下一步:WTO“官司”怎么打?
根据程序,中印先谈60天。谈不拢,中方就可申请成立专家组,进入“法庭”模式。历史上,中国告印度共3起,2起胜诉,1起和解。
“这次北京态度强硬,和解窗口不大。”日内瓦贸易官员透露,“如果专家组裁定印度违规,新德里要么取消补贴,要么面临中方关税报复,金额可高达每年6亿美元。”
更尴尬的是,欧盟、韩国、日本也在摩拳擦掌,准备“组团”提交第三方意见——毕竟,印度补贴只护本土,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六、尾声:一纸诉状背后,是产业链暗战
从光伏到手机,再到今天的电动汽车,中印制造业博弈步步升级。有人把这次诉讼比作“龙象再次掰手腕”,但业内看得更明白:
“谁掌握电池,谁就握住下一个十年。”上述电池厂负责人说,“WTO的14页纸,只是战场从工厂延伸到规则而已。”
凌晨两点,日内瓦湖边的WTO大楼灯光渐次熄灭。一场看似枯燥的贸易官司,却可能决定未来几年南亚大陆上奔跑的每一辆电动汽车,究竟装着谁的电池。
故事才刚刚开始。
来源:乐观的芒果SWcd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