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和做投资的朋友聊天,他吐槽说前几天跟风买了“可控核聚变”概念股,结果没两天就被套了:“明明看板块涨得凶,怎么我一买就跌?” 不光他,最近不少股民都盯着这个板块——10月国际聚变能大会释放利好,中国“环流三号”刷新技术纪录,美国企业喊出2028年建商用电厂,热
刚和做投资的朋友聊天,他吐槽说前几天跟风买了“可控核聚变”概念股,结果没两天就被套了:“明明看板块涨得凶,怎么我一买就跌?” 不光他,最近不少股民都盯着这个板块——10月国际聚变能大会释放利好,中国“环流三号”刷新技术纪录,美国企业喊出2028年建商用电厂,热度一上来,相关股票就跟着波动。但真想搞懂这波机会,不能只看股价涨跌,得先弄明白核聚变现在到底进展到哪了,2万亿市场的钱,到底会流进哪些真有技术、能做事的企业口袋里。
先把这波热点的核心说清楚,核聚变不是新名词,但2025年的一系列突破让它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端的脚步明显快了。简单讲,核聚变就是模仿太阳的原理,让氢的同位素在亿度高温下融合成氦,过程中释放巨大能量。这种能源的好处太多了,1吨海水里的氘能顶30万升汽油,而且没有核泄漏风险,废料也少,被称作“终极能源”。
今年的关键进展集中在技术和商业化两个层面。技术上,中国“环流三号”实现了“双亿度”运行,也就是等离子体温度突破1亿度,还能稳定约束,这是实现能量输出的关键一步。国际上,全球最大的核聚变实验装置ITER,它的“电磁心脏”超导磁体组件已经全部造完,这个30多个国家参与的大项目,被视作商业化的重要里程碑。商业化上,国内25家央企和科研院所组成了创新联合体,专门推进技术落地,美国Helion Energy公司更是明确了2028年建成首座商用电厂的目标。
资本市场的热情也跟着起来了,背后是巨大的市场预期。有机构测算,2030到2035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能到2.26万亿元,偏滤器这类核心部件的市场会在2030年后迎来巅峰。现在A股里已经有几十家公司被归到核聚变板块,涉及材料、设备、工程等多个领域,总市值最高的已经接近1900亿元。但这些公司里,有的是真有技术储备,有的只是蹭概念,得仔细分清。
赚钱逻辑很实在:先看“造机器”的4大核心部件
核聚变离真正发电赚钱还远,但现在建实验堆、示范堆,就得先造“人造太阳”的核心部件,这些部件供应商会最先拿到订单,这是最确定的赚钱逻辑。就像盖大楼先买钢筋水泥,造核聚变装置也得靠四大核心部件撑起来,分别是超导磁体、包层模块、真空系统和偏滤器。
先说超导磁体,这是约束高温等离子体的“缰绳”。核聚变反应得在1亿度的高温下进行,等离子体根本没法用常规容器装,只能靠超强磁场把它“捆”起来。超导磁体就是产生这种强磁场的关键,它的产业链分上游材料、中游磁体制造、下游装置应用三步。国内西部超导在这领域很有优势,2003年就开始钻研超导线材,不光给ITER项目供过货,现在国内的CRAFT、BEST等聚变项目也在用它的产品,低温和高温超导技术都走在前面。
再看包层模块,这是聚变堆的“能量转换器”。它得吸收等离子体的辐射和热量,还得挡住高温,给外围设备当“热屏障”,是核心部件之一。成都的国光电气就在做这块,它给ITER项目供了不少关键设备,比如偏滤器、包层第一壁,其中包层第一壁能直接挡住高热负荷,保护外围设备不被烧坏,现在还在参与新钨第一壁的研制,已经进入样件生产阶段。
然后是真空系统,相当于给等离子体造了个“干净的房间”。核聚变反应需要超高真空环境,不然大气成分会干扰反应,真空室就是实现这个环境的关键部件,还得支撑包层、偏滤器这些内部零件,承受电磁力和自身重量,制造难度极大。合肥的合锻智能已经深度布局这块,参与了合肥BEST项目的真空室设计,在成型、焊接、检测工艺上都有进展,还拿下了科技部相关的重点研发项目,是国内少见的核聚变装备供应商。
最后是偏滤器,堪称装置里的“耐热清洁工”。它的工作环境比火星表面还极端,要直接面对亿度等离子体的“热风暴”,主要负责排走多余能量、过滤杂质、清理反应废料,还得回收热量。偏滤器的“身子”要用导热快的铜合金做,“脸”要用耐烧蚀的钨,安泰科技给国内“东方超环”做的钨铜偏滤器就是这种结构,斯瑞新材在铬锆铜合金这种热沉材料上也有储备,这些材料企业都能分到市场份额。
这四大部件的供应商,不管未来核聚变电厂赚不赚钱,现在建实验堆、示范堆都得采购它们的产品,订单先到手,业绩就有实实在在的支撑。
态度/观点:别追概念热,要看清“真受益”和“蹭热度”
看着板块飘红就冲动入场,很容易踩坑。这波核聚变热潮里,得清醒区分哪些企业是“真受益”,哪些只是“蹭概念”,更要明白商业化的真实时间线。
首先,核聚变离大规模发电还很远,现在的上涨更多是“预期驱动”。虽然行业乐观估计2035年前能实现商业可行性,但就算一切顺利,2030年前全球也只计划建3台商业堆,真正大规模应用至少要到2040年以后。那些主业和核聚变八竿子打不着,只是参股了一家小科研公司就被归到板块里的企业,等热度退了很容易回调。比如有的企业主业是普通机械制造,核聚变相关业务收入占比不到1%,这种就别盲目跟风。
其次,真正的机会在有“硬科技”和明确订单的企业。像西部超导,实实在在给ITER和国内多个聚变项目供货,技术被国际认可;合锻智能直接参与真空室核心技术研发,有科技部项目背书;国光电气的包层部件已经进入样件生产阶段,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竞争力。还有中国核电这类央企,虽然现在还没从核聚变赚钱,但肯定会参与未来电厂运营,长期布局很清晰。这些企业的上涨有产业逻辑支撑,不是靠消息炒作。
对普通人来说,更该关注核聚变带来的长期影响,而不是短期股价波动。要是2035年后聚变电站真能普及,电价可能会大幅下降,家里用电、电动车充电的成本都会变低。AI数据中心、超级计算机这些耗电大户不用再受电力限制,可能会催生出新的行业。全球能源格局也会变,不用再为石油天然气争来争去,对气候变化治理也有大帮助。这些变化比短期股票涨跌影响更深远。
当然也得看到风险,这个行业技术难度极大,可能会出现材料扛不住中子辐照、项目延期等问题,ITER项目就比原计划晚了不少。而且还有海外竞争、政策变动等不确定因素,所以不管是投资还是关注,都得有长期心态,别想着一夜暴富。
关键提醒:普通人该怎么看?避开坑,找对方向
不建议随便跟风买股票,但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关注,既能看懂机会,又能避免踩雷。
第一,分清“产业链位置”。上游是超导材料、特种铜合金这些核心原材料,比如西部超导、斯瑞新材,这是最先拿到订单的;中游是磁体、真空室、偏滤器这些部件制造,比如合锻智能、国光电气、安泰科技;下游是未来的电厂运营,比如中国核电。不同环节受益时间不一样,上游现在就有实际需求,下游得等十几年。
第二,查企业“真实业务占比”。可以去看公司年报,看看核聚变相关业务的收入和研发投入有多少。如果只是提了一句“关注行业进展”,没有实质技术储备和订单,那就算蹭上概念,对业绩影响也不大。要是能找到明确参与ITER项目、和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的记录,可信度才高。
第三,盯紧“行业关键节点”。比如2028年美国商用电厂能不能按时供电,2030年国内示范堆能不能建成,这些节点会直接影响行业热度和企业业绩。记着这些时间点,到时候看实际进展,比现在瞎猜靠谱多了。
你要是身边有跟风买核聚变概念股的朋友,不妨把这些赚钱逻辑和风险跟他们说说,帮他们避开只蹭热度的企业。
来源:云山里漫步的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