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舆论环境宽松的社会,能够及早发现和解决问题,避免矛盾积累发酵,能够汇聚全民智慧,增强社会凝聚力,提升国家创新活力。
一个舆论环境宽松的社会,能够及早发现和解决问题,避免矛盾积累发酵,能够汇聚全民智慧,增强社会凝聚力,提升国家创新活力。
百花齐放
篆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从胡锡进的忧虑说起
《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本周一发文,呼吁维护宪法秩序下的宽松和自由。
一石激起千层浪。
二、历史回响:不毁乡校与文字狱
回溯历史,对待舆论的不同态度,往往预示着国家的兴衰轨迹。
春秋时期,郑国子产不毁乡校,容忍百姓议论朝政,郑国由弱转强;战国时期,邹忌讽齐王纳谏,齐威王广开言路,“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齐国大治。
唐朝允许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等文人议论批评朝政,甚至直接批评皇帝,创造了辉煌的盛唐气象。
宋朝允许士人议政,宋太祖立碑不杀议政的士人。苏辙参加科考时大胆批评仁宗,尽管批错了,宋仁宗不仅不怪罪,反而录取重用他。宋朝的宽容收获了忠诚:宋元厓山之战,南宋战败,十几万军民感恩宋朝廷的宽容大度,集体蹈海殉国尽忠,决不向元朝统治者投降。
三、宪法承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在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自由,有权利批评政府及政府任何工作人员。这是《宪法》对公民权利的庄严承诺。
四、党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没有其他任何特殊利益。这一理念要求政府容忍并鼓励公民在法律框架内的批评声音,包括那些可能让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感到不适的言论。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不满是向上的车轮”(《鲁迅全集•热风•不满》)。批评与不满推动社会改进,促使政府不断完善和改进工作。
五、宽松舆论与长治久安的内在联系
一个舆论环境宽松的社会,能够及早发现和解决问题,避免矛盾积累发酵。它能够汇聚全民智慧,增强社会凝聚力,提升国家创新活力。
历史已经证明,舆论的开放程度与国家的兴衰成败往往呈现出惊人的正相关。开放包容则兴,这几乎成为一条历史铁律。
唐朝谏臣魏征死后,唐太宗感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了,他痛失一镜。
今天的网络舆论场,应该成为现代社会的一面镜子,照出问题、照出得失、照出前进的方向。
鲁迅先生那“不满是向上的车轮”的名言,在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振聋发聩。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不是没有不满,而是能够将不满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在宪法保障下的宽松环境中,让舆论的归舆论,让法律的归法律,这不仅是宪法精神的体现,更是一个国家走向长治久安的智慧选择。
来源:楚之奇纵谈文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