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中最受欢迎的类型,它排第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6 11:18 1

摘要:面对伴侣、孩子时,明明很爱、很在意对方,却不好意思说出“我爱你”;

你敢于向身边亲近的人表达爱和夸奖吗?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面对伴侣、孩子时,明明很爱、很在意对方,却不好意思说出“我爱你”;

面对亲人时,满心的关切,到了嘴边却变成冰冷的指责;

面对朋友、同事时,你明明很欣赏对方,却始终说不出一句夸赞的话……

如果这些场景也曾一次次出现在你的生活里,也许你正被一种“嘴甜羞耻”困住了。

长期以往,可能会导致你和伴侣、亲人、朋友的关系充满疏离感。

而生活中那些“嘴甜”的人,总是能很自然、大方地表达对他人的爱、肯定和夸奖。

所以TA们往往更擅长经营好人际关系,伴侣恩爱、家庭和睦、在社交和职场中更受欢迎。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为什么我们总是羞于表达爱和欣赏?该如何大大方方地对在意的人“嘴甜”一点?

为什么爱在心口难开?

羞于表达爱和欣赏,似乎是许多成年人在关系中的常态。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种现象很多时候与“述情障碍”(Alexithymia)有关。

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一个人难以用语言描述或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甚至对自己的情绪状态也感到模糊。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样的困境呢?

首先,表达爱是一种需要习得的能力,而我们很多人并没有在原生家庭中学会。

华裔脱口秀演员Jimmy O. Yang曾在表演中讲过一段关于父母表达爱的故事,引起大量网友共鸣。

当他的女友问他:“你表达的‘爱的语言’是什么?”他完全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

女友解释说,就是你会用什么方式向伴侣表达爱?比如通过赞美、肯定的话语。

Jimmy很自然地回答:“我爸妈几乎从没对我说过肯定的话。他们不会说‘吉米,你真棒,你可以的’,TA们只会说‘别搞砸了’。”

如果一个人从小没有体验过被肯定包围的感觉,也未曾见过爱被大方说出口的模样,那么对TA而言,自如地表达爱意,就会成为一件陌生甚至困难的事。

TA们只会依照从原生家庭中继承下来的“模版”,将此带入成年后每一段珍视的关系中。

其次,我们不敢表达爱意,可能是因为害怕暴露软肋,遭遇拒绝与伤害。

想象一下,当一个孩子鼓起勇气对父母说“我爱你”,换来的却是“别这么肉麻”的回避,或是直接忽视。

又或者,一个人在向挚爱坦诚心意后,收获的不是积极的回应,而是拒绝甚至背叛。

每一次不被接住的表达,都在强化一个信念:“表达情感是危险的”

于是,我们内心的防御系统被激活了。

那个内在的声音会提醒你,袒露爱意、情感,就等于把自己最柔软的弱点交到对方手中。

你害怕那份真挚的情感,会成为对方轻视或伤害你的武器。

你担心那句“我爱你”说出口的瞬间,就要承受被拒绝、被看穿的风险。

于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再受伤,很多人主动选择了沉默。

最后,在许多人心中,爱是一个“动词”,而非“名词”。

复旦教授沈奕斐博士曾分享过自己与先生的互动,引发许多网友共鸣。

她会时常和老公表达“我爱你”,可她老公的回应通常是:

“知道了,我也没有准备跟你离婚,说明我没有改变爱你的想法,既然中间没有变,我为什么一定要告诉你?”

在她老公看来,“我爱你”这三个字本身就会带来压力,甚至不知道如何回应。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原生家庭中情感表达模式的缺失。因为在她老公的成长环境里,家人之间从不用语言说爱,只以行动表达。

这样的家庭并不少见。

在父母的年代,爱是让你吃饱穿暖,是供你读书、帮你带孩子……爱是行动,是本分,不必声张。

而深受“含蓄”与“克己”的传统文化影响,家人之间的感情常被视为一种“自然的存在”,无需刻意言说。

在综艺节目《太阳市集》中,向佐提到自己的爸爸不会表达爱意,但他能从其他方面感受到爸爸的爱。

当谢娜问他是否渴望爸爸说“我爱你”时,他表示自己反而不习惯,如果真有那么一天,那可能是父亲心里有事。

杨迪也在节目中吐槽了自己的无奈。

每次看春晚,主持人通常会提醒电视机前的家人们,和彼此的伴侣说一句“辛苦了”,然后自己的父母就会装作没听见。

当表达爱意被贴上“肉麻”“矫情”的标签,当“爱不必声张”成为固化的认知,我们就在这一代代的沉默与别扭中,重复着相似的遗憾。

童年时没学过如何表达爱,长大后在关系中便无所适从。

于是,爱的长期缺位,渐渐演变为一种代际的创伤,在无声中延续。

为什么我们需要多多表达爱意?

这世上最遗憾的,不是不曾拥有爱,而是心里装满了爱,却始终说不出口。

而表达爱和欣赏,恰恰是维系所有关系最核心的举动。

1、爱是消耗品,需要持续地“储蓄”。

黄执中曾在节目中提到他和妻子葛莉的情感保鲜秘诀。

在一起12年,他几乎每一天都会告诉她:“你知不知道我很喜欢你?我很爱你。”

这不是因为他天性懂得浪漫,而是他深知,爱是需要持续投入的消耗品。

每一段感情都像一张情感账户,只有定期“存款”,才能让爱的余额始终丰盈,让关系的保鲜期无限延长。

正如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认为的:生命的本质需求,就是渴望被看见、被重视。

当一个人说“爱你”的时候,背后其实说的是“我很需要你、你对我很重要”。

所以即便这句话葛莉已听了12年,她依然会为此心动。

2、安全感,来自于被明确地爱着。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那些自信又温暖的孩子,身后往往站着从不吝啬于表达爱的父母。

之前看一档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很多网友羡慕霍思燕拥有“嗯哼”这样一个暖男般的儿子。

而这份暖意的源头,其实是霍思燕从不掩饰的爱意表达。

她常对儿子说:“妈妈永远爱你”“妈妈就想这样一直看着你长大”“我家嗯哼最棒了”……

这份被明确表达的爱,为“嗯哼”构筑了坚实的安全感与自我认同。

他也因此早早习得了“爱的表达范式”,日常表白妈妈的话也是甜到心底。

他会说:“妈妈老了我要给她买糖吃”“她走不动了我用车推着她”……

你看,爱是会反哺的。一旦安全感得到确认,关系中的彼此也会走向更深的的亲密与理解。

3、明确地表达爱意,能减少彼此的误解。

每个人对爱的理解各不相同。

除非对方愿意用语言将这份情感“具象化”,否则我们很难完整地感知到它的存在。

电影《婚姻故事》里的男女主人公本是恩爱有加的夫妻,一起养育孩子,一起努力经营小家。

可因为没有把对对方真实的爱说出口,渐渐地变成了委屈和伤害,

直到有一天,女主人公妮可提出离婚。

婚姻辅导师让TA们写下眼中的彼此,偶然的机会,妮可看到查理的信中这样写道:

“她为人随和,会帮我和孩子剪头发,她能处理好家庭琐事,她也是我最爱的演员……”

查理当然是爱妮可的,可他从未当面告诉她:“你对我有多重要。”

而妮可也直到那一刻才明白,彼此心中的爱意从未真正消失。

一段健康的关系中,需要你积极地、勇敢地表达自己。

把爱和喜欢都认真地说给对方听,说清楚,讲明白,是为了不给“错位理解”留任何余地。

4、及时说爱,可以减少很多人生的遗憾。

前段时间二刷播客《陈鲁豫·慢谈》,有一期是鲁豫对话老友窦文涛,整场访谈最让人落泪的是窦文涛谈及自己父母的部分。

他说:

“我作为一个男人,觉得非常可耻的地方是,父母在时嫌烦,想逃离,等父母不在了,恨不得日日给父母上香,你有这点心思,父母生前的时候你干嘛去了呢?”

很多时候,我们真正遗憾的,往往不是没能好好告别,而是在那些爱我们的人还在时,没能好好地表达爱。

那些“来不及的意难平”也在提醒着我们:

所有欲语还休的感恩和爱意的表达,都可能就是生命最后一次的礼物,不要等失去了再来后悔。

如何大大方方地“嘴甜”?

可见,如何大大方方地表达爱,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课题。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积极关注”(Positive Regard),指的是表达爱意就是要让对方真实地、确定地感受到:你在我心里,很重要。

无论是伴侣还是亲子之间,那些看似平常、甚至有些笨拙的肯定、支持、夸奖,恰恰是最直接、也最容易被对方读懂的“爱的信号”。

也许最开始在尝试表达时,你会觉得肉麻、别扭,但没关系,爱是一种可以习得的能力。

第一,先开口,如实地表达出内心的爱与欣赏。

表达爱意不需要轰轰烈烈的仪式,或者嘴皮子有多厉害,更无需完美的内心彩排。

黄执中曾提到,你不要把它当成是一种感谢,而是课堂上的一种任务,先完成它。

从一句“今天辛苦了”,到一声“我很想你”。

哪怕每一次开口都显得有些笨拙,都会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心。

第二,用具体且真诚的语言,代替空泛的评价。

“爱”是一个很大的词,但我们可以把它拆解成具体的话语。

可以是对母亲说:“妈,你做的酸菜鱼特别好吃,做你女儿真幸福。”

可以是对伴侣说:“你好有耐心,陪我出来逛街这么久从来不嫌烦,让我觉得好安心。”

每天真心地夸你的伴侣、孩子、家人或同事朋友,记录自己表达后的感受。

当表达成为习惯,爱意便会自然流淌。

第三,请试着把无声的付出,“翻译”成对方听得懂的爱。

打个比方,假如你是父母,不妨问问自己:你表达爱的方式,孩子真的能接收到吗?

心理学家弗里达·伯恩斯坦曾说:“只有爱是不够的,不表达出理解,孩子会感受不到你的爱。”

避免正话反说,理解和支持需要当面说出来。

常对孩子说:“你已经很棒了,是我们最大的骄傲。”

而不是:“我小时候比你苦多了,你还要更努力。”

孩子犯错时,给予积极的、肯定的回应,比如:“没关系,爸爸妈妈和你一起解决问题。”

每个人都渴望被爱,更渴望亲耳听到父母说:“我们爱你。”

梁启超就是一位深谙此道的父亲。

他一生给子女写下400多封家书,信中从不吝于表达爱意。

他曾写道:“你们须知你们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感情,十二分热烈。”

他称呼长女为“大宝贝”,叫小儿子“老baby”。

没有居高临下,没有严厉呵斥,只有说不尽的温柔与坦诚。

正是这份 “直球式”的爱,培养出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话。

只有当孩子长期浸泡在爱里,TA们才能学会如何把爱回馈给父母,以及身边的人。

写在最后

其实,“爱”这个词,从来没有最合适的表达时机。

它不是小说里那种靠默契就能存活的心照不宣,而是在现实世界里,靠着一次次看似“庸俗”的表达,才得以延续的日常。

不妨从今天起,试着对你在乎的人说出心底的话吧。

当你把爱意融入每一个平凡的缝隙,无论是说一句“我爱你”,还是其他质朴的言语,你其实都在告诉对方:

“我看见你了。”

“我懂你的付出。”

“我需要你。”

“我愿意陪在你身边。”

而这些话语,也让对方一次次确认:

“我做的事有人在意。”

“我很重要。”

“我是值得被爱的。”

正是在这样的回应与共鸣中,我们才能一次次更亲近地看见和走向彼此。

世界和我爱着你。

来源:壹心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