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皱纹悄悄爬上眼角,人们总习惯在他人目光中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年纪渐长,似乎就容易被世界遗忘,仿佛变成了“透明人”。掏心掏肺却换不来一句真心话;菜市场的摊主对年轻人笑脸相迎,却只是把称好的菜往老人面前一推,便转身招呼下一位顾客;小区里孩子追着父母要抱抱,却对身后
当皱纹悄悄爬上眼角,人们总习惯在他人目光中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年纪渐长,似乎就容易被世界遗忘,仿佛变成了“透明人”。掏心掏肺却换不来一句真心话;菜市场的摊主对年轻人笑脸相迎,却只是把称好的菜往老人面前一推,便转身招呼下一位顾客;小区里孩子追着父母要抱抱,却对身后拎书包的爷爷奶奶视而不见。公园长椅上,一位阿姨反复调整手机角度,想给远在外地的女儿发一张新拍的广场舞视频,可她三次按下发送键又撤回——怕打扰、怕被嫌弃、怕成为别人生活中的“多余”。难道这就是老去的宿命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菜市场的吆喝声盖过了嘘寒问暖,老年人该如何走出这种“透明”的怪圈?“人老了就该少管闲事”,这句话像一块无形的砖,将多少长辈困在“懂事”的牢笼里。巷口的王婶攥着体检报告,指尖摩挲着“定期复查”四个字,仿佛在数自己剩下的日子。儿子说:“您别操心,我们忙。”于是她真的咽下了住院的想法,在镜子前练习“我没事”的微笑。但你看她在早市挑西红柿时总是多翻几遍,并不是挑不好,是想多听几句摊主的家长里短;跳广场舞时故意站前排,也不是爱出风头,而是希望路过的行人能看她一眼——“我还在这儿呢”。
泰戈尔曾说:“当你为错过太阳而流泪时,你也将错过群星。”老一辈的人总把“被需要”当成存在感的标准,却忘了:厨房少了掌勺的手,饭桌上还有热汤;接送孩子的自行车停了,公园的棋盘角还缺一个对手。外界的目光不再是衡量生命的标尺,真正活着的刻度,是你自己的心跳。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为子女撑伞”到“给自己披衣”,有多少父母被困在“懂事”的枷锁中?张大爷看着老伴在台灯下眯眼穿针,突然想起三十年前她也是这样,熬夜给即将高考的儿子织围巾,最后累得青光眼发作。如今孩子们在朋友圈晒旅游、晒美食,却很少给父母发条消息。老两口对着满桌年夜饭拍照发群里,等来的却是:“爸,别发了,群里乱。”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前半生的教科书,孩子是父母后半生的参考书。”可当参考书落了灰,我们为何不能自己写一本生活指南?楼下李叔最近报了老年大学摄影班,背着相机蹲在花坛前拍了二十分钟蝴蝶展翅;对门王姨跟着直播学做烘焙,烤焦的蛋糕胚子上,奶油歪歪扭扭写着“第一次,挺甜”。
不是子女不需要我们,是我们习惯了把“被需要”当作“被爱”的唯一方式。就像冬天的热水袋,暖了别人一整个寒夜,却忘了自己也需要捂手。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当广场舞的音乐盖过闲言碎语,谁规定晚年不能活成新的模样?陈阿姨把广场舞队的新编扇子舞视频发到家族群,侄女在底下留言。视频里,五十多个平均年龄六十二岁的阿姨穿着大红旗袍,扇子开合间露出金黄穗子,比朝阳还耀眼。谁能想到三个月前,她们还在为了篮球场和年轻人争执不休,如今却成了社区文艺汇演的常驻嘉宾。
街头采访时,一位拄拐的爷爷说得实在:“以前总怕给孩子添麻烦,现在想通了——我把自己照顾好,每天乐乐呵呵的,就是给他们最大的省心。”
你看那老年大学书法教室里,有人用左手练字,说:“右手累了,换左手试试。”社区的公益菜园里,几位老太太戴着防晒帽给菜苗浇水,争论着:“这黄瓜该搭架子还是让它爬墙。”
记住,晚年不是人生的闭幕式,而是换了个剧场的新演出。就像老槐树发新枝,没人规定过了春分就不能开花。
把退休金活成门票,让余生的每一场日落都有新风景。镜头拉远,公园长椅上的那位阿姨终于按下了发送键。几分钟后,手机震动,屏幕上跳出一串表情包:“妈!跳得真好!下次教我呗~”
她摸着手机壳上孙子的照片笑了,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与旁边正在给流浪猫添水的大爷、跟着收音机练太极的大叔的影子叠在一起,成了傍晚最温暖的一幅画。
人老了,不是蜡烛油尽,而是该让余温暖自己。去学一首新歌,哪怕跑调;去看一部没看完的剧,哪怕熬夜;去见一个多年未见的老友,哪怕只是坐着晒太阳。
记住:当你不再用别人的目光丈量自己的价值,全世界都会重新看见你——不是因为你“有用”,而是因为你“活着”,本身就很珍贵。
来源:玲儿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