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从来不渡穷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3 20:11 1

摘要:在这个以金钱维护的信仰体系中,想要完整的参拜礼佛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撑。若要在家中设立佛龛供奉菩萨,首先得有一栋高墙碧瓦的大宅,而那些在茅草屋中栖身的贫民,连在四处漏风的墙上钉个木楔子都是奢望。至于修建金碧辉煌的佛门寺庙,动辄要耗费万两黄金,只有王侯将相和富商巨贾

佛教自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伊始,便仅仅只传播于上层贵族间。它从来不是为普罗大众准备的救赎之道,而是专为权贵阶层量身定制的精神奢侈品。

在这个以金钱维护的信仰体系中,想要完整的参拜礼佛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撑。若要在家中设立佛龛供奉菩萨,首先得有一栋高墙碧瓦的大宅,而那些在茅草屋中栖身的贫民,连在四处漏风的墙上钉个木楔子都是奢望。至于修建金碧辉煌的佛门寺庙,动辄要耗费万两黄金,只有王侯将相和富商巨贾才能承担。史料记载,唐代长安一座普通佛寺的建造费用就相当于当时万户中产之家的全年赋税。

这种需要金钱支持的信仰在历朝历代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当住在土墙屋的老人颤颤巍巍掏出积攒半年的铜钱投进功德箱时,权贵家的夫人小姐们随手掷出的金锭就能让整寺僧众为她诵经三日。当灾荒之年衣不蔽体的饥民在庙门外啃食树皮时,身着名贵袈裟的方丈正在深院红墙的寺庙内静坐念经。

元代《至正直记》中记载,杭州灵隐寺仅除夕夜收到的香火钱就足够买下千亩良田,而同期江北灾民易子而食的惨剧正在上演。

这种故事在《水浒传》第六回也有呈现:大相国寺的菜园子因"每日有十数担蔬菜出息",引来了东京城的泼皮们的眼红,于是组团勒索因而结识了落难在此的鲁智深。而鲁智深为何有资格到大相国寺挂单?还不是因为地主赵员外资助过五台山,五台山主持看赵员外面子将他介绍进了大相国寺。大相国寺是北宋第一寺,皇亲国戚常去参拜的场所。换句话说,假如鲁智深没有结识赵员外这个富户,兜里连个铜板都没有的他能入得了大相国寺的门?

所谓佛渡有缘人,首先得能见到佛才算有一面之缘,而古代穷苦百姓甚至连跨入山门的资格都没有。那些守着功德箱的知客僧,见到衣衫褴褛的香客便会以"佛门净地"为由婉拒,毕竟连最低标准的香油钱都无力供奉的信徒,在僧人眼中不过是玷污佛堂的"叫花子" 。

纵观佛教在华发展史,从"永平求法"到"梁武帝舍身同泰寺",从武则天敕建龙门卢舍那到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礼佛,统治者的狂热推崇背后,是宗教与权力结成的利益同盟。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咏叹,实则是用诗笔勾勒出的财富风景:每座飞檐斗拱的寺院都是流动的金库,每尊贴金彩塑的佛像都是不流动的金银。

这种财富积累在藏传佛教到极致,布达拉宫仅因修建五世达赖喇嘛灵塔就耗费黄金十一万两,而东南亚的玉佛寺更用纯金打造重达5.5吨的大佛,其价值足以养活百万饥民。当朱元璋在皇觉寺的晨钟暮鼓中躲避饥荒时,他或许早已参透:所谓普度众生,度化的从来只是朱门绣户中的显贵罢了。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