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9月,中国阅兵场上首次展示了五款五代机同时飞过的场景,歼-20、歼-20S、歼-35等机型组成编队掠过天空。这一幕被西方军事观察家捕捉并迅速分析——中国隐身战机已形成家族化格局。
歼-35机头下方闪烁着光泽的隐身涂层与机翼的折叠设计,透露出中国航母舰载机未来的野心。而大洋彼岸,F-35的产线正竭力追赶着东亚的生产节奏。
今年9月,中国阅兵场上首次展示了五款五代机同时飞过的场景,歼-20、歼-20S、歼-35等机型组成编队掠过天空。这一幕被西方军事观察家捕捉并迅速分析——中国隐身战机已形成家族化格局。
而在东北亚的另一端,美国向日本、韩国等盟友交付的F-35数量仍在增加。这场隐身战机竞赛不再局限于单一机型性能对比,而是扩展为两个大国航空工业体系、产能规模与战略意志的全面较量。
当歼-35在珠海航展上首次公开亮相时,细心的观察家立即注意到其与美国F-35的异同。两款战机同样采用了单座、双发设计,但相似之处仅止于外形。
歼-35作为中国第二款隐身战斗机,在核心技术指标上实现了对F-35的超越。它配备的两台涡扇-19发动机总推力高达24吨,让F-35单台F-135发动机的19吨推力相形见绌。
推力优势直接转化为速度优势。歼-35的最大速度可达2.2马赫,而F-35仅能达到1.6马赫。更快的速度意味着歼-35在执行拦截任务时能更快抵达战场,在空战中占据有利位置。
隐身性能方面,歼-35的机身设计避免了F-35为三军通用而做出的妥协。F-35机体表面布满“鼓包”,这些凸起严重影响了其隐身效果。相比之下,歼-35腹部平滑,机翼更薄,雷达反射面积(RCS)更小。
“歼-35的隐身涂层技术更为先进,维护周期是F-35的两倍。”美国《国家利益》杂志也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这意味着歼-35在战场上的出勤率更高,维护需求更低。
沈阳北部,一座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的巨型厂房拔地而起。这座“隐身战机超级工厂”配备了自动化铆接机器人和数字化装配线,生产效率比传统厂房提高一倍以上。
这里生产的就是歼-35战机。根据国际航空制造协会的报告,中国2024年隐身战机年产量已突破160架。而同期美国F-35的年产量仅维持在110架左右。
中美五代机产能差距正在拉大。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虽然具备年产150架F-35的能力,但受预算削减和供应链问题影响,2023年实际交付量仅为60架左右。而且这些飞机还需要在美国海军、空军和陆战队之间分配。
相比之下,中国形成了沈飞与成飞“双巨头”格局。歼-20年产量已达70架,歼-35在2025年新厂房投产后,年产量将突破100架。中国两型隐身战机年产总量瞄准200架大关。
美国空军协会在2025年6月的报告中警告:“隐身机数量是美国空军最后一道屏障,一旦被突破,美军将丧失对华空中优势。”
现代空战早已不再是单机格斗的时代。歼-35与F-35的竞争,背后是整个作战体系的较量。
中国在推出歼-35的同时,还展示了歼-20S双座版五代机。这不是简单增加一个座位,而是颠覆未来空战模式的关键一步。后座飞行员专门负责指挥无人机僚机,形成“有人机+无人机”协同作战模式。
美国直到2025年9月才宣布将对F-22进行类似改造,引入“有人指挥无人”的作战模式。但由于F-22生产线早已关闭,美军不得不从库存中翻出原型机进行改造。
在信息感知系统方面,歼-35配备了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比F-35使用的砷化镓雷达领先一代。氮化镓雷达功率更强,探测距离更远,对隐身目标的探测灵敏度也更高。
更让美国担忧的是,F-35的Block4升级计划进展缓慢,已超支60亿美元,推迟到2031年才能完成。而到那时,中国六代机可能已经服役。
五代机竞争的背后,是两国亚太战略的角逐。美国试图通过F-35的“盟友圈” 维持对中国的影响力。
日本、韩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已采购了相当数量的F-35。战时美国可能将这些盟友的F-35征召到亚太地区,理论可集结总量超过1100架。
但这一策略存在明显漏洞。美国盟友的F-35并非全部可用,且分散在全球各地。真正能在冲突第一时间投入战场的数量有限。而中国歼-35和歼-20都部署在境内,战时可集中使用。
空警600
中国歼-35作为舰载机,将配备在最新型的福建舰航母上。它与空警-600预警机、歼-20战斗机形成海空一体作战体系。这一体系专门针对西太平洋战场环境设计。
美国海军目前仅有4艘航母能够搭载F-35C,实际部署在亚太的F-35C不到100架。相比之下,中国海军航空兵的歼-35数量在未来两三年内就有望追上美军。
当美国还在为F-35的升级头疼时,中国已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2024年底,中国两款六代机原型机已完成首飞。
中国六代机项目采用双路径并行策略。成飞的J-36采用无尾飞翼设计,三发动机布局;沈飞则推出“曲折箭翼”方案。两种设计方案并行开发,确保技术领先。
美国空军的NGAD项目(下一代空中优势计划)虽已推出F-47方案,但单机成本飙升至3亿美元,是F-35的两倍多。高昂造价迫使项目在2024年暂停评估,最终计划仅生产185架。
成本控制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另一大优势。中国六代机的单机成本控制在约3亿美元,仅为美国同级别战机的十分之一。这种成本优势使得中国能大规模生产和部署六代机。
俄罗斯五代机隐身性存疑
俄罗斯专家瓦西里·卡申坦言:“在第六代战斗机的全球角逐中,俄罗斯已明显掉队,如今赛场只剩中美两强对峙。”
美国航空企业车间里,F-35的Block4升级计划仍因软件开发问题一再推迟。五角大楼评估报告指出:到2030年,中国歼-35数量可能超过500架,成为亚太地区最多的隐身舰载机。
而沈阳的工厂正日夜运转。新下线的歼-35已开始换装新型氮化镓雷达和涡扇-19B发动机。中国航空工业不仅满足于生产数量的追赶,更在技术代际上寻求超越。
两国航空实力的竞争,是一场关于时间、创新与意志的马拉松。
来源:大国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