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两点,北京北五环。红灯变绿,电动车"嗖"地冲出去,像一支离弦的箭。
凌晨两点,北京北五环。红灯变绿,电动车"嗖"地冲出去,像一支离弦的箭。
镜头对准骑手后脑勺——汗水、灰尘、头盔下一张二十多岁的脸。拍视频的人配文:"每天15小时,17个月还清13万,还去西藏看了星星!"
三天后,播放量破两千万,点赞88万。看似热血?却炸出了一波年轻人的脏话:
"别把极端当常态,别把压榨当鸡汤!"
骂声比点赞更狠,也更真实。
- 15小时×30天=450小时,比955多出整整一倍。
- 17个月≈7650小时,按每单7块、一小时4单,毛收入21万出头。
- 想余13万?你得把每月花销,压到3000以内——房租、电池、话费全算完,比大学生还省!
- 拉萨硬座来回不到800,青旅一晚50,七日游2000搞定。数字是漂亮,但数字不会喊疼。
1. 怒"鸡汤回锅"
十年前"哈佛四点半"被群嘲下线,如今?换张外卖脸又端上来。配方不变:你不成功=你不拼命!
2. 怒"幸存者滤镜"
媒体只拍到一个还清债的,却无视后面九个膝盖报废的。把例外当范例,就是给多数人扣上"你活该穷"的帽子!
3. 怒"赞美高强度"
平台抽成25%,差评扣款、超时降权,算法拿秒表,掐着你脖子。外面还在鼓掌:"看,多努力!"——鼓掌声盖住了骨头响!
- 平台
订单越多,抽成就越肥。成本?全甩给骑手,风险?甩给社会,财报却一年比一年靓。
- 流量
一条爆款视频,广告报价能翻十倍。镜头扫过汗水,却从不扫医保、合同、工伤鉴定书!
- 看客
三秒点赞,两秒转发,心理按摩完成——"今天我也正能量了"。代价只是手指滑一下,廉价得很!
当拼命被拍成MV,痛苦,就成了背景的鼓点。
算法?只关心下一单能不能再快五秒,不会关心,你的膝盖还是四十岁的膝盖吗?
最残忍的励志,就是把幸存者举过头顶,再顺手把剩下的人埋进土里!
1890年,美国报纸吹捧一名"日织16小时、五年买农场"的女工,同期纺织工人平均寿命不到四十岁。
一百三十年后,镜头从纺织机挪到电动车,故事内核一点没变。把极端当样板,把结构问题改写成个人美德。太阳底下,真的无新事。
雪山、经幡、蓝天白云——一套天然滤镜,最能对冲"工具人"的窒息感。
可真实情况是,拉萨七日两千块就能搞定,回城单子一响,高原的风立马变KPI的白光。西藏只是暂停键,不是退出键!
怕"榜样"太高,把平均线硬生生拉成了天花板。
怕舆论太吵,把多劳多得唱成唯一的真理。
还怕有朝一日,自己也得靠15小时续命,却被一句"你看人家多努力"堵住嘴!
愤怒不是脆弱,是还在挣扎的人最后的体温。
1. 点外卖别因汤洒了就给差评,真不至于让人白跑仨小时。
2. 转"励志"新闻前,顺手补一句:"希望平台涨涨单价",别把点赞变成帮凶。
3. 见到人大代表、社区问卷,顺嘴提"灵活就业保障",声音再小也会被记录。
算法很冷,但人多了一起哼唧哼唧,也能让铁皮棚里的老吊扇多哆嗦两下。
热搜会沉,短视频也会旧,电动车,依旧在车流间穿针引线。
年轻人骂的不是那个还清债的小哥,而是把极端当标杆、把系统漏洞当励志卖的整套剧本!
别急着让他们"温和""理性",先听听刺耳背后的真实吧!
那是还在呼吸的人,给自己、也给后来者,留的一条缝。
来源:青铜~~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