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儿子自杀,父亲潜“约死群”当卧底,聊天记录曝光,内情恐怖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6 10:15 1

摘要:青少年轻生事件背后,往往藏着成年人看不见的挣扎。2020 年,17 岁少年毫无预兆的纵身一跃,让父亲徐世海的人生彻底转向 —— 为寻找儿子离世的真相,他伪装成十二三岁的学生潜入神秘 "约死群",却意外揭开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网络隐秘:数百名青少年在群内共享负能量

青少年轻生事件背后,往往藏着成年人看不见的挣扎。2020 年,17 岁少年毫无预兆的纵身一跃,让父亲徐世海的人生彻底转向 —— 为寻找儿子离世的真相,他伪装成十二三岁的学生潜入神秘 "约死群",却意外揭开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网络隐秘:数百名青少年在群内共享负能量,将轻生视作 "解脱",背后更有成年人用话术诱导,把生命当 "游戏"。5 年间,徐世海从悲痛的父亲变成 "网络劝生者",在黑暗中打捞濒临坠落的青春,也完成着对自己的救赎。

嵩山脚下的最后约定与深夜崩塌​

2020 年 5 月 11 日的嵩山,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徐世海和 17 岁的大儿子背着装满面包、矿泉水的双肩包,沿着石阶一步步向上走。少年穿着白色连帽衫,脚步轻快,不时回头给父亲递上纸巾,还笑着说 "爸,你平时少加班,爬个山都喘"。徐世海跟在后面,看着儿子挺拔的背影,心里满是踏实 —— 这是父子俩少有的独处时光,儿子刚上高二,学业虽忙,却总记得提醒他注意身体。​

他们在山腰的观景台歇脚,儿子拿出手机拍下远处的云海,又凑过来和徐世海拍了张合影。照片里,少年笑得露出虎牙,徐世海搂着他的肩膀,背景是湛蓝的天空。"明天要是不下雨,咱去郊区摘樱桃吧?" 徐世海随口提议,儿子立刻点头:"好啊,我好久没吃新鲜樱桃了。" 下山路上,两人聊起未来的大学,儿子说想考去南方,看看不一样的风景,徐世海笑着答应 "只要你愿意,爸都支持"。​

谁也没料到,这趟满是欢笑的爬山,会成为父子间最后的温暖记忆。5 月 12 日,徐世海因临时加班,晚上 9 点多才回到家。推开家门,客厅没开灯,只有洗手间透出微弱的光 —— 儿子正蹲在地上,手洗着他白天换下的衬衫,泡沫沾在手腕上。"怎么不用洗衣机?" 徐世海走过去,儿子抬起头笑了笑:"爸你衬衫领口脏,手洗得干净。"​

随后,儿子端来一杯温热水,又转身去卫生间端出一盆洗脚水,放在徐世海脚边:"爸,你累了一天,泡泡脚吧。" 徐世海看着儿子忙碌的身影,心里满是欣慰,还打趣说 "我儿子长大了,越来越懂事"。睡前,两人再次确认第二天去摘樱桃的计划,儿子点头说 "我定好闹钟,明天早点起"。​

凌晨 3 点多,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寂静。徐世海揉着眼睛打开门,小区保安脸色苍白地站在门口:"徐先生,你家孩子... 从楼上掉下来了,已经不行了。" 这句话像一把重锤,瞬间砸懵了徐世海。他跌跌撞撞跑到楼下,警戒线已经拉起,儿子躺在冰冷的地面上,穿着和前一天爬山时一样的白色连帽衫,只是再也不会笑了。​

接下来的日子,徐世海总坐在小区的长椅上晒太阳。五月的阳光足够温暖,可他却觉得浑身发冷,指尖的温度像冰一样。"那种冷不是天气的冷,是从心里往外透的,好像整个人都被掏空了。" 后来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只要一闭上眼睛,就会想起儿子蹲在洗手间洗衣服的样子,想起嵩山观景台上的合影,想起那句没来得及实现的 "摘樱桃" 约定。​

线索追踪:动漫、日记与隐藏的群聊​

徐世海没有沉溺在悲痛里太久。他知道儿子性格开朗,平时很少抱怨,怎么会突然选择轻生?他走进儿子的房间,书桌上还摆着摊开的数学练习册,旁边放着没吃完的薄荷糖,一切都保持着儿子离开时的样子。他打开儿子的手机,希望能找到一丝线索。​

首先引起注意的,是一部已被国内封禁的日本黑暗动漫。手机相册里存着几十张动漫截图,剧情充满血腥与绝望,主角总是独自承受痛苦,最终以极端方式结束生命。徐世海耐着性子看了几集,越看越心惊 —— 动漫的基调灰暗压抑,台词里满是 "活着没有意义"" 死亡才是解脱 "的消极内容。更让他脊背发凉的是,儿子轻生时穿的白色连帽衫和黑色运动裤,与动漫主角的穿搭一模一样。" 他肯定是把自己代入了角色,觉得那样的结局才是 ' 归宿 '。" 徐世海攥着手机,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但他觉得这还不是全部原因。他在书桌抽屉里找到一本带锁的日记,钥匙就藏在日记本的夹层里。翻开日记,少年的字迹从工整逐渐变得潦草:"她考上了重点高中,我却还在中游徘徊"" 每次考试都怕被爸妈问成绩 ""我好像什么都做不好"。日记里反复提到一个女孩的名字,徐世海后来才知道,那是儿子暗恋的同学,女孩成绩优异,顺利升入理想高中,而儿子却因几次考试失利,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这些压力确实会让孩子难受,但还不至于让他放弃生命。" 徐世海不甘心,继续翻查手机,终于在社交软件的隐藏列表里,发现了一个名为 "告别世界小分队" 的群聊。他点进去,群内几百条未读消息瞬间涌入,内容让他浑身发冷:"今天又被妈妈骂了,活着真累"" 有没有一起走的?我已经准备好了 ""上次那个跳楼的,真勇敢"。​

群里的成员大多是十几岁的青少年,他们吐槽家长的不理解、老师的批评、学业的压力,负面情绪像病毒一样在群内蔓延。有人在群里发起 "要不要一起离开" 的提议,立刻有十几人响应;还有人分享 "轻生方法",详细到时间、地点的选择。更可怕的是,这些青少年会在大群外组建只有几个人的小群,被称为 "约死群"—— 在小群里,他们确定具体的轻生计划,互相鼓励 "不要退缩",甚至有人把完成 "约定" 视作 "光荣",说要 "向榜样看齐"。​

卧底 "约死群":伪装与救赎的较量​

为了弄清儿子是否被群聊影响,徐世海注册了新的社交账号,把头像换成卡通形象,昵称改成 "小宇",伪装成一个 13 岁、因成绩不好被家长责骂的初中生,申请加入那个 "告别世界小分队"。进群后,他很少说话,只是默默观察,却越看越揪心。​

群里有几个核心成员,发言频率最高,总是用 "错的是这个世界,不是你" 这样的话术,诱导其他孩子产生 "自己没错,只是环境不好" 的想法。徐世海后来通过 IP 地址和聊天内容判断,这些核心成员很可能是成年人 —— 他们说话有条理,擅长抓住青少年的心理弱点,用轻描淡写的语气把 "死亡" 描述成 "重启":"就像游戏存档,这一局输了,重启就能开始新的"。​

有一次,群里一个 14 岁的女孩说 "我爸妈又吵架了,我不想在家待着",立刻有个账号回复:"那就离开啊,找个安静的地方,再也不用听他们吵了"。徐世海赶紧假装 "迷茫" 地问:"离开之后,还能回来吗?" 对方很快回复:"为什么要回来?新的世界更美好。" 徐世海强压着愤怒,继续用 "小宇" 的身份和女孩聊天,慢慢引导她说出家庭情况,才知道女孩因父母长期争吵,早已产生心理阴影。他劝女孩 "再等等,也许情况会变好",女孩却回复 "我已经等不了了"。​

2023 年秋天的一个晚上,徐世海收到群里一个男孩的私信:"我今晚就走,在 XX 大厦楼顶,有人一起吗?" 徐世海心里一紧,立刻回复 "我也想,但我怕高,你能拍张楼顶的照片给我看看吗?" 男孩犹豫了一会儿,真的发来了照片 —— 照片里能看到大厦的 LOGO 和远处的路灯。徐世海立刻截图,通过朋友联系当地警方,报上大致位置。​

警方赶到时,发现楼顶不止一个男孩,还有另外四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他们围坐在边缘,眼神空洞。民警耐心劝说了两个多小时,才把五个孩子安全带下楼。后来徐世海从警方那里得知,这五个孩子里,有三个是因为成绩不好被家长打骂,一个遭遇校园霸凌,一个父母离异后觉得被抛弃。"他们不是真的想离开,只是没人听他们说话。" 徐世海想起自己的儿子,心里一阵刺痛。​

但不是每次都能这么幸运。有一次,他发现群里两个孩子约定在河边轻生,等他联系警方赶到时,只找到其中一个孩子,另一个已经永远消失在河里。那天晚上,徐世海在河边坐了很久,看着湍急的河水,忍不住蹲在路边借酒痛哭。"就像眼睁睁看着一朵花凋谢,却什么都做不了。" 那段时间,他不敢打开群聊,一看到那些消极的文字,就觉得心脏像被攥住一样疼。他甚至想过放弃,"再这样下去,我可能也会垮掉"。​

自发的守护:志愿者力量与父爱的延续​

就在徐世海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他发现群里多了几个像他一样的 "劝生者"。有个叫 "暖阳" 的账号,总是在有人说消极话时,分享自己克服困难的经历;还有个 "风哥",会用轻松的语气和孩子聊兴趣爱好,慢慢引导他们走出负面情绪。徐世海主动联系他们,才知道这些人里,有心理医生,有老师,还有和他一样失去孩子的家长。​

"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做这件事。" 徐世海突然有了力量,他重新打开群聊,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分工:有人负责观察群内动态,发现有轻生倾向的孩子就及时标记;有人负责一对一沟通,了解孩子的困境;有人负责联系警方和心理机构,为孩子提供实际帮助。他们像一张隐形的网,悄悄守护着群里的青少年。​

有人问徐世海,做这些有没有报酬,有没有家长来感谢他。他总是摇摇头,说 "就是机缘巧合,正好赶上了"。有一次,一个被他劝住的孩子,在半年后寄来一张手写的明信片,上面画着一朵向日葵,写着 "谢谢叔叔,我现在成绩进步了,爸妈也不骂我了"。徐世海把明信片放在钱包里,每次看到都觉得温暖。还有家长想给他钱表示感谢,他都拒绝了,"我不是为了钱,只是不想再看到更多家庭像我一样破碎"。​

偶尔有孩子会寄来礼物,他定下规矩:超过 100 元的礼物坚决退回。有个孩子寄来一双亲手织的手套,他收下了,冬天戴在手上,觉得特别暖和。"这些孩子心里都有光,只是暂时被乌云遮住了。" 徐世海常说,他做这些,与其说是帮助别人,不如说是在救赎自己 —— 每次成功劝住一个孩子,他就觉得离自己的儿子更近一点,"好像儿子在天上看着我,说 ' 爸,你做得对 '"。​

他家的窗台上,摆着一盆从碎石头里长出来的小草。那是他去年在河边发现的,当时小草只有一点点绿,被石头压着,却还在努力向上长。他把小草挖回家,种在花盆里,每天浇水。现在小草已经长得很高,叶片翠绿,充满生机。"每个孩子都像这棵小草,只要给一点阳光和水分,就能顽强生长。" 徐世海看着小草,眼神里满是希望。​

5 年时间,徐世海记不清自己劝住了多少孩子,只知道群里的消极言论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分享生活里的小美好:"今天妈妈给我做了红烧肉"" 我数学考了 80 分 ""我学会打篮球了"。有时候,他会打开儿子的照片,轻声说 "儿子,你看,现在有很多人在帮像你一样的孩子,他们都好好的"。​

窗外的阳光照在小草上,折射出细碎的光芒。徐世海拿起手机,打开那个熟悉的群聊,看到志愿者 "暖阳" 正在和一个孩子聊漫画,孩子说 "我以后想当漫画家,画正能量的故事"。他笑了笑,手指在屏幕上敲下一行字:"加油,你的漫画一定会很棒"。​

目前,徐世海和其他志愿者仍在继续着 "网络劝生" 的工作。他们也在呼吁,希望家长能多花时间和孩子沟通,不要只关注成绩;希望平台能加强监管,彻底铲除 "约死群" 这样的网络毒瘤;希望社会能给青少年更多心理支持,让他们在遇到困难时,知道有人可以依靠。​

徐世海的钱包里,除了那张孩子寄来的明信片,还有一张嵩山观景台的合影。照片里,儿子笑得灿烂,徐世海搂着他的肩膀,背景是湛蓝的天空。每次打开钱包,他都会看一眼,然后告诉自己:"还要继续走下去,为了儿子,也为了更多像儿子一样的孩子。"

来源:夏津资讯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