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报显示,10月15日至17日我国秋收秋种核心区将遭遇明显天气分化,黄淮、江淮等地的持续阴雨与东北、新疆的霜冻降温形成鲜明对比,给秋粮抢收和冬麦播种带来双重考验。
中央气象台最新预报显示,10月15日至17日我国秋收秋种核心区将遭遇明显天气分化,黄淮、江淮等地的持续阴雨与东北、新疆的霜冻降温形成鲜明对比,给秋粮抢收和冬麦播种带来双重考验。
此次降雨过程覆盖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华北西部、黄淮大部、江淮、西北地区东部、西南地区东部将成为降水集中区域,普遍出现中到大雨,部分地区可能遭遇暴雨或大暴雨侵袭。对于这些前期土壤已偏湿的区域,持续降雨将进一步加重土壤过湿状况,农田渍涝风险显著攀升,不仅会阻碍农机下地作业,还可能导致未收获作物倒伏、发芽,给秋粮产量带来直接影响。
当前全国秋粮收获进度已显现偏慢态势,区域间差异尤为明显。新疆、河北、河南等地收获进度领先,分别超过6成、近8成和8成;而吉林、山西、陕西等地进度相对滞后,均不足4成,广西更是仅完成近2成。秋种方面,甘肃冬小麦播种已近8成,重庆油菜播种过4成,但陕西冬小麦播种刚过1成,湖北油菜播种也仅3成,进度差距同样突出。此时的天气变化,正成为左右后续进度的关键因素。
分时段来看,10月15日降雨影响相对有限,仅内蒙古中部偏南、河北北部、皖苏北部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雨,这些区域秋收气象等级降至次适宜到不适宜,其余大部秋收区仍以晴好天气为主,利于开展收获作业。但从16日开始,降雨范围将显著扩大,吉林东部、辽宁东部、陕西、山西、河南中北部、山东中南部等多地将出现小到中雨,部分地区可达大到暴雨,叠加前期土壤过湿的影响,农机将难以进入田间,秋收受阻情况会进一步加剧。
秋种面临的天气挑战更为严峻。15日,黄淮南部、江淮北部等区域的小到中雨已会阻碍腾茬整地,秋种气象等级处于次适宜到不适宜状态。16日至17日,随着降雨强度增强、范围扩大,华北西部、黄淮、江淮北部等核心秋种区将陷入不适宜播种的局面,农田过湿状况持续加重,冬小麦和油菜的播种进度可能被迫延迟。
与南方阴雨形成反差的是,东北地区大部、新疆等地将维持晴好天气,秋收气象等级处于适宜水平,但较强冷空气正在酝酿,大范围霜冻将陆续登场。对于这些地区而言,晴好天气窗口十分宝贵,必须抢抓时间加快秋收进度,避免霜冻造成作物冻伤减产。江南和华南则延续晴好态势,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利于晚稻灌浆成熟,为产量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面对复杂天气形势,各地正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在山东,无人机变身"空中搬运工",单次可吊运70公斤玉米,效率是人工的10倍,履带式收割机则在泥泞地块畅行无阻,烘干塔24小时不停运转处理湿粮。但部分地区仍面临履带机不足、烘干排队等问题,淄博等地已出现玉米发芽、价格跌至3毛多一斤的情况,凸显了抢收抢烘的紧迫性。
针对不同区域的天气特点,农业生产建议已明确。黄淮、江淮等多雨地区需密切关注天气,抓住降雨间隙避雨抢收,对已收获作物及时烘干存储,同时做好田间排涝散墒,为后续秋种创造条件;东北、新疆等易受霜冻影响的地区,要调配机械力量加快秋收与整地,确保封冻前完成作业;江南、华南则需加强晚稻田间管理,保持田间干湿交替,促进灌浆壮籽。
此次天气过程虽带来诸多挑战,但也并非全无转机。预计17日后,随着冷空气主体南下,黄淮江淮的连阴雨将逐步终止。当前各地正以科技赋能与统筹调度相结合,全力打好秋粮保卫战。这场与天气的赛跑,不仅关乎今年的收成,更影响着来年的播种基础,唯有精准应对、高效行动,才能确保颗粒归仓与适时播种。
来源:铃风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