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王玉川——如何让《黄帝内经》与系统生物学对话?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6 01:54 1

摘要:他是北京419路公交车上那位手提便利袋、胸前系着绿色乘车卡的普通老人,也是首届“国医大师”称号获得者;他15岁初读《黄帝内经》便一生倾心,翻烂的书页用胶布粘了又粘,笔记写满生物化学图表与蝇头小楷;他担任过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却坦言“最快乐的时

引言:

他是北京419路公交车上那位手提便利袋、胸前系着绿色乘车卡的普通老人,也是首届“国医大师”称号获得者;他15岁初读《黄帝内经》便一生倾心,翻烂的书页用胶布粘了又粘,笔记写满生物化学图表与蝇头小楷;他担任过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却坦言“最快乐的时光仍是江南水乡行医的岁月”。

他就是王玉川(1923–2016),一位以《内经》研究撬动中医理论现代转型的学者,其工作让中医五行学说首次与系统生物学框架展开对话。

国医大师王玉川

文明互鉴•史实说话•世事传真

《一位常坐公交的江南老人,如何让《黄帝内经》与系统生物学对话?》

文/一凡

1943年的江苏奉贤头桥乡,20岁的王玉川挂起诊所招牌,开始了独立行医生涯。此前的他师从戴云龙、陆渊雷等名医,而1938年父亲递来的那本《黄帝内经》早已在他心中埋下种子。在出诊的12年间,他几乎每日抚读《内经》,页眉页脚批注密麻小楷,笔记累积成箱。

1955年,王玉川考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因学术突出被破格留校任教。1957年,他奉调至新成立的北京中医学院,担任内经教研组首任主任。面对无教材、无体系的困境,他率团队夜以继日编写讲义。1964年,他主编的《内经讲义》经全国教材会议通过,成为首部全国统一《内经》教材,为中医教育奠定基石。

在1980年代的研究中,王玉川发现《内经》同一篇章常存在矛盾观点。他并未简单归咎于传抄错误,而是提出:三阴三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阳明、少阳)是古代医家对《周易》二元阴阳的升级。他认为,用“一、二、三”标识阴阳能量的盛衰程度,比传统“老、少”二分更精确,能动态描述气血循环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

更关键的是,他反对将三阴三阳视为“死板规定”,指出其本质是古代医家为适应临床需求创建的动态模型(《关于“三阴三阳”问题》,1985)。这一观点打破了经学僵化,为后续研究注入灵活性。

王玉川在五行研究中区分“经学五行”与“医学五行”,强调后者融入中医后更具实践价值。他特别挖掘被忽视的“五行互藏”理论——即每一行中皆蕴含五行全息缩影。例如,《内经》的“阴阳二十五人”体质分类,在五行互藏基础上细化出25种体质类型,比希波克拉底的四液气质说、巴甫洛夫神经类型学更细致全面。

德国汉学家文树德在《中医与科学哲学》(2010)中评价:“王玉川对五行学说的现代阐释,使中医理论首次具备与系统生物学对话的框架。”这一突破性工作,让五行从朴素哲学转化为可映射人体多层级互动的系统模型。

尽管辨证论治被视为中医核心特色,王玉川却直言其可能演变为“现代迷信”。他指出,过度强调辨证会扼杀“同方异治”经验(如芫花散治30余种病证),阻碍广谱有效方剂的探索。

他以《千金方》芫花散为例:孙思邈沿用此方36年,疗效显著却无法用传统理论解释,只能“寄望后人”。王玉川认为,现代中药研究已证明单味药含多种有效成分,复方作用更复杂,“以方测证”并非唯一科学方法。这种批判性思维,推动中医从经验医学向复杂系统科学演进。

王玉川将《内经》气血理论与希波克拉底体液说、巴甫洛夫神经论对比,发现《内经》以“经脉气血循环”为纽带,将人体视为与自然联动的整体系统。他1991年发表的《浅谈经脉气血循环理论的发展演变》指出,《灵枢·经脉》成书前存在多家学派争鸣,最终整合为动态循环模型。

这种整体观暗合现代系统生物学思路。他亲手绘制的RNA与蛋白质合成图、双螺旋结构笔记(现存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显露出跨学科整合的企图。

王玉川一生淡泊,拒出临床经验集,称“有什么用呢?没用!”(鲁兆麟访谈)。但恰是这份超脱,让他跳出学派之争,专注理论底层建设。

其研究的价值在于:

1. 时间轴:从1950年代教材编写到1993年《运气探秘》,他构建了内经学科体系;

2. 空间轴:其理论被纳入德国、日本汉学研究框架,成为东方医学与系统科学对话的桥梁;

3. 方法轴:以文献考证结合现代科学逻辑,而非简单套用实验设备,为传统学术现代化提供范式。

他避谈名利,却以“五行互藏”理论预见了全息生物学的基本思路

王玉川像一位沉默的解码者,用胶布粘补的《内经》和画满生化图表的手稿,在中医与系统科学间架起桥梁。他未曾留学,却让黄帝内经的古老智慧与希波克拉底、巴甫洛夫隔空对话;他避谈名利,却以“五行互藏”理论预见了全息生物学的基本思路。当今系统医学兴起,复杂科学寻求模型,王玉川的工作提示我们:文明互鉴不在喧哗,而在如静水深流般的理论重构中。其价值不仅属于中医,更属于人类探索生命复杂性的共同事业。

1.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开学术资料与历史文献整理,观点均注明出处,不涉及未公开信息。

2. 合规声明:内容符合学术规范与信息传播法规,无涉密风险。

3. 史料授权:引用原始日记、笔记、论文均标注来源,部分材料获北京中医药大学档案室授权。

4. 参考文献:

- 王玉川.《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 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

- 王玉川.《运气探秘》[M]. 北京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3.

- 郭霞珍.《国医大师王玉川教授学术思想探讨》[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

- 孟庆云.《王玉川与内经研究》[C]. 中医理论体系建设研讨会,2009.

- 文树德.《中医与科学哲学》[M]. 德国Springer出版社,2010.

- 严季澜.《王玉川治学精神对现代中医教育的启示》[J]. 中医教育,2012.

-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编辑部.《王玉川教授访谈录》[N]. 1984.

- 陶广正.《恩师王玉川的淡泊与求真》[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

- 鲁兆麟.《回忆王玉川临床教学片段》[Z]. 北京中医药大学口述史,2015.

- 翟双庆.《王玉川医学全集》编后记[M].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2.

来源:世事传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