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季报行情刚预热,医药板块就甩出“王炸”:有人靠“合同负债+固定资产”双指标筛出20家潜力股,这些公司2025年中报合同负债均超1亿且增10%以上,固定资产同步增长。说白了,就是“手上订单堆成山,还在砸钱扩产能”,这比单纯炒概念靠谱多了。今天深扒迈威生物、科伦
三季报行情刚预热,医药板块就甩出“王炸”:有人靠“合同负债+固定资产”双指标筛出20家潜力股,这些公司2025年中报合同负债均超1亿且增10%以上,固定资产同步增长。说白了,就是“手上订单堆成山,还在砸钱扩产能”,这比单纯炒概念靠谱多了。今天深扒迈威生物、科伦药业、药石科技、片仔癀这4家龙头,看看谁是真增长,谁在“虚晃一枪”。
先把底层逻辑说透:合同负债是“提前到账的订单” ,客户先打钱等着提货,直接锁死未来营收;固定资产增长是“真金白银的行动力” ,建车间、添设备,说明公司敢接也能接订单。2025年上半年整个医药板块合同负债才增3.71%,固定资产仅增5.81%,这20家能远超均值,本身就藏着门道。更关键的是,10月刚出的创新药新规和集采“反内卷”政策,正好给这些有产能、有订单的企业铺路。
迈威生物的数据看着最炸裂:合同负债暴涨18倍,固定资产增97%,2025年一季度资产总计超41.9亿元,一副要“大干一场”的架势。
订单暴增的核心是创新药管线有了进展,上半年签了多个单抗、双抗联合开发协议,光首付款就堆高了合同负债。固定资产猛涨则是苏州生物药生产基地在扩建,建好就能承接商业化订单,算是踩准了创新药出海的风口。
但扒深了全是风险:公司8年半累亏62.7亿,2025年上半年资产负债率飙到77.54%,现金流早绷得紧紧的。更要命的是,现在还在亏损,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亏了1.05亿,销售净利率是-652.98%。说白了,这些订单多是“里程碑式付款”,后续能不能兑现利润不好说,扩产烧的钱还得靠赴港IPO融资,这更像“赌未来”而非“稳增长”。
科伦药业的增长透着“稳”:合同负债增150%左右,固定资产同步加码,2024年净利润已创上市新高,2025年还在加速。
它的底气来自“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创新药开始兑现,ADC新药佳泰莱去年上市后,2025年海外授权收入持续到账,还和默沙东合作推进12项全球3期临床,这些合作订单直接推高合同负债;另一方面仿制药持续“霸屏”首仿,今年已拿下3款首仿药,11款粉液双室袋获批7款为首仿,在抗感染药物市场占6.27%份额,刚需订单源源不断。
固定资产增长全用在“刀刃上”:一边扩建ADC生产车间,一边加码粉液双室袋产能,刚好匹配创新药商业化和仿制药放量的需求。更踏实的是,川宁生物的原料药业务还在赚钱,2024年贡献净利润3.3亿,能给研发和扩产“输血”。唯一要盯的是佳泰莱的销售数据,要是终端放量不及预期,增长会打折扣。
药石科技的合同负债增150%左右,核心靠的是CDMO业务(药物生产外包)的爆发:2025年上半年CDMO收入5.48亿,同比暴涨60.92%,晖石基地新GMP车间投产后,服务的临床后期项目增了18%。
固定资产增长就是为了接更多订单:2025年2月新增反应釜体积190.6立方米,浙江的多肽GMP车间明年一季度也要投产,明显是冲着临床后期和商业化大订单来的。现在它还盯上了靶向蛋白降解药、多肽药这些热门赛道,上半年TPD相关CDMO订单近2000万,算是踩对了行业风口。
但隐患藏在利润里:2025年上半年后端业务毛利率跌到25.69%,同比降了8.3个百分点。主要是CDMO行业扩产太猛,部分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60%,价格竞争压薄了利润。要是后续订单增速跟不上产能扩张,很可能陷入“增产不增收”的困境。
中药龙头片仔癀的数据很反差:固定资产暴增282%达12亿,合同负债1.66亿增92%,但2025年中报净利润却降了16.22%,是近11年首降。
扩产的钱全投在了“转型”上:建大健康智造园、美妆园,还在北京买了18层写字楼建研发基地,明显想摆脱对核心产品的依赖,布局美妆、健康食品这些新赛道。合同负债增长则是渠道备货回暖,经销商提前打款抢货,毕竟核心产品的稀缺性还在。
但问题是新业务见效太慢:美妆园刚复工,研发基地才完成装修,短期内根本赚不了钱,反而要持续投入。现在业绩下滑已经说明,老业务撑不起增长,新业务接不上力,这12亿扩产能不能回本,得看3年后的市场反馈。
这4家的潜力根本不是一个量级,排序一目了然:
1. 科伦药业:第一没悬念,创新药有海外订单托底,仿制药靠首仿占市场,老业务还能赚钱,订单和产能完全匹配,是“确定性最强”的选手;
2. 药石科技:排第二,CDMO行业在回暖,新产能刚好对接临床后期订单,但得盯紧毛利率,要是能稳住利润,潜力不小;
3. 片仔癀:排第三,扩产是长期布局,但短期业绩拖后腿,新业务不确定性大,适合拿3年以上的长期投资者;
4. 迈威生物:暂时垫底,订单多是“画饼”,亏损和负债压顶,就算IPO成功,商业化能不能成还是未知数,风险太高。
最后说句实在话:现在医药股早就不是“看指标就赚钱”的时代了。合同负债得看是“预收款”还是“里程碑款”,固定资产得分清是“生产车间”还是“办公楼”。像科伦药业这种“订单能变现、扩产能赚钱”的才是真机会,而迈威生物这种“光有订单没利润”的,跟风很容易踩雷。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