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以来,山东遭遇持续阴雨天气,全省平均阴天日数、降水日数与降水量均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值。进入10月,阴雨连绵更是成为这片土地的常态,给同期到来的秋收带来了严峻考验。
9月以来,山东遭遇持续阴雨天气,全省平均阴天日数、降水日数与降水量均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值。进入10月,阴雨连绵更是成为这片土地的常态,给同期到来的秋收带来了严峻考验。
截至10月14日,全省农田过湿面积约7205万亩,多地农民正面临土壤湿度高、农机收获和晾晒难、冬小麦播种延期等问题。
为有效应对灾害性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打赢全省“三秋”生产攻坚战,10月15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气象、农技、农机、储粮、小麦等专家,介绍“三秋”生产技术有关内容。
气象
3天后全省进入降水间歇期,利于土壤散墒
发布会现场,山东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陈辰公布了一组气象数据——9月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311.8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14.6%;平均阴天日数为23.8天;平均降水日数为23.2天,较常年同期偏多13.9天。三项数据均打破了1951年以来的同期记录。
按照连阴雨相关气象标准,我省于10月1日-13日出现历史罕见秋季连阴雨过程,10月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141.3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751.2%。“已超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长连阴雨过程。”陈辰说。
“别说晴天了,就是不下雨的阴天都稀罕。”孔祥新是巨野县大义镇孔楼村的种粮大户,今年种了200多亩地,“月初收获时,田间湿度大,轮式农机没法进地作业,临时借来了两台履带式收割机抢收。”
孔祥新田间的情况并非个例。截至10月14日,山东省农田过湿面积约7205万亩,与2021年秋汛同期相比面积明显增多。
陈辰说,预计10月17日仍有一次全省性降雨过程,鲁南地区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其他地区有小到中雨局部大雨;17日-20日有一次冷空气过程,平均过程降温幅度达10℃左右;最低气温鲁中山区7℃左右,沿海地区12℃左右,其他地区10℃左右。降水降温过程对土壤散墒有一定不利影响,秋收进度可能进一步延缓。
地里的潮湿,让庄稼人焦心不已,但可喜的是,10月18日起全省将会进入降水间歇期。“间歇期的气候条件对土壤散墒较为有利,建议各地提前做好收割机械和烘干设备调度调配工作。”陈辰说。
与此同时,陈辰建议各地应密切关注农田墒情,加强农田分类管理,土壤过湿地区做好清沟理渠工作,及时排涝散墒,为机收创造有利条件。对具备机械进地条件的田块,充分利用降水间歇期全力抢收已成熟秋作物。已收获地区抢抓有利天气及时翻耕散墒,整地播种。
农技
秋粮收获减损,要精准施策、分类处置
“今年秋季降水范围之广、雨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历史罕见,给秋粮收获造成很大困难。”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正高级农艺师彭科研说。当前,正值全省秋粮集中收获的关键时期,但部分地区仍然面临土壤湿度高、农机收获和晾晒难等问题。对此,农民朋友们怎样才能做到最大限度减少秋粮损失呢?
“从技术上讲,应该坚持精准施策、分类处置,通过加紧排水降渍、科学分类抢收、及时烘干晾晒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秋粮损失。”彭科研在发布会现场,给出针对性建议。
——抓好排水降渍。9月份以来,特别是10月份的持续降雨,导致山东各地农田土壤水分饱和,部分低洼地块出现积水。前期,全省各级已累计调集3.1万台各类排水设备,抢排农田积水。
然而,目前鲁北等地仍有积水的地块。“对于这些地块,首要任务就是调集一切可用机械装备,加紧疏通沟渠、机械抢排,千方百计排除田间积水。”彭科研说,“对土壤水分严重饱和的地块,要在田间开挖沥水沟、开沟沥水,或利用地势坡度加快排渍散墒,为农机早日进地收获和后续整地、播种争取主动。”
——抓好分类收获。10月18日以后全省天气以晴好为主,彭科研建议各地统筹考虑种植面积以及作物成熟度、农机适配度、晾晒匹配度等因素,对秋粮作物进行精准分类、适时收获。
具体来说,对于作物倒伏风险比较大的地块,应及时组织机械或人工抢收,防止果穗在田发芽霉变。对已经完全成熟且收获机械可以进地的地块,应抓紧进行收获。对正常在田、尚未完全成熟的地块,不要着急抢收,待作物成熟后,结合天气状况、农机匹配度、籽粒含水量和烘干、晾晒、仓储条件等,适时进行收获。对于大豆,应待叶片脱落,摇动有清脆响声,籽粒含水量降到20%左右时收获。
另外,他建议各地应统筹考虑好秋粮收获和小麦播种时期的衔接问题,压茬推进秋收秋种,为后续小麦高质量播种创造良好的条件。
——抓好烘干晾晒。“收获后及时干燥是保障粮食品质的基础和关键。”彭科研说。前期,省农业农村厅已在政务网站发布了1800多个粮食烘干点的地址、联系电话、烘干能力等信息。种植大户可以联系烘干点进行烘干;一般农户可以在天气晴好时进行摊薄晾晒,待玉米籽粒含水率降到25%左右时,采取“果穗装笼”等方式室外通风存放,并定期检查粮食情况,防止霉变发芽。
农机
依实际选择适宜机械,加速推进秋收秋种
在山东这片土地上,粮食的耕、种、管、收早已实现全程机械化。然而,今年“三秋”期间的连续降雨,不仅给机械化收获带来极大困难,也给后续的机械化生产增加了环节、带来了挑战。近期,省财政下拨了“三秋”生产专项应急资金,重点支持秋粮抢收、抢烘及秋冬抗湿播种等。
可针对今年特殊的天气状况,农民在农机排涝、收获、烘干、耕种等方面应该采取哪些技术措施,进而提高“三秋”生产效率?山东省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高级工程师侯献伟建议各地因地制宜,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机械化生产作业:
——排涝方面。针对积水严重的地块,建议用小型挖掘机等机具开挖地头排水沟,确保雨水自流通畅;同时利用农田电力、柴油机、汽油机或拖拉机等作为动力源,使用移动抽排水机具开展强制排水,尽快排净田间积水。
——抢收方面。对于散墒较快、能机械作业的地块,尽快组织机械抢收;对于泥泞地块,优先选用履带式收获机。作业时适当降低作业速度,匀速慢走、避免急进急退,转弯调头动作平缓,如果遇到机具打滑下陷,立即停车卸粮减负荷后再处理。若选用籽粒收获机,需适当调低脱粒滚筒转速、调大凹板间隙,减少籽粒破碎。
——抢烘方面。连续降雨导致玉米含水率偏高,侯献伟建议及时通风晾晒,有条件的尽量进行机械烘干。烘干作业需求量大、集中的建议采用“分段烘干法”:先将湿粮烘干至20%左右进行临时存放,待集中处理完所有湿粮后,再烘干至14%的长期贮藏安全含水率。移动式烘干机具有移动便捷的优势,建议采取进村入户的方式开展烘干服务。
——后续整地播种方面。经过前期的抢收作业,目前全省已有5个市玉米收获进度超过80%,天气转好后将逐步转入整地播种阶段,建议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做好玉米秸秆还田。与常年玉米收获不同的是,今年阴雨天气,很多玉米由人工或履带机械收获,需要进行单独的秸秆粉碎作业。在作业时,对前期机械收获的田块,尽量先将车辙中的秸秆整理置于地表,并适当降低作业速度,确保秸秆粉碎质量,粉碎后秸秆长度尽量达到10公分以下。
第二,墒情适宜后及时开展耕整地作业。前期抢收作业中,机械作业对农田产生一定的影响,车辙深度普遍在10-20公分,单纯使用旋耕作业很难达到平整种床的效果。侯献伟建议先进行犁翻作业,深度在25公分以上,晾地散墒,等墒情合适时再用旋耕机或耙等机具进行一到两遍碎土整地作业。
第三,做好机械化播种作业。今年播种期内,土壤含水率会相对较高,建议在播种时适当增加播量并及时调整镇压装置、适当降低镇压力,同时有条件地尽量使用具有单体仿形功能的高性能复式播种机,提高播深一致性,为后续出苗创造良好条件。
另外,侯献伟预计今年耕播时间将会更加集中,同期上阵的机具数量可能会增加,需要各地提前对相关作业机具进行检修和调配准备,以保证大面积集中作业的需求。
储粮
多层面协同发力,确保湿粮安全储存
雨中抢粮后,湿粮的安全储存是个大问题。对此,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行业安全储粮专家、高级工程师程小丽在发布会现场,给出了科学储粮方法,“各地需要从农户、储备企业、贸易企业三个层面协同发力,构建全链条安全储存保障网络。”
——农户储存。农户缺乏专业烘干设备,重点推荐采用以下三类方法:
一是抓好离地通风关键环节。建议尽量避免将玉米穗直接堆放在泥土地或水泥地上,这类存放方式易导致潮气滞留。推荐用木板、砖块或钢管垫高30厘米以上做隔潮层,再在上方堆放玉米穗,同时确保垛与垛之间留足通风道,进一步减少潮气积聚。
二是用好“玉米楼子”传统智慧。“玉米楼子”四面透风,能让玉米籽粒自然降水,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储存方式,特别适合农户庭院使用。
三是做好简易辅助降湿与专业求助。连续阴雨时,可在玉米堆周围撒干沙土、生石灰吸湿,避免霉变;若为少量玉米,可用风扇辅助降湿;天气转晴后,需将玉米摊薄至5-8厘米晾晒,每2小时翻动一次。若玉米水分超过18%,最稳妥的办法是联系周边粮食烘干企业或产后服务中心,通过烘干、代存代放消除霉变风险。
——储备企业。储备类企业承担长期安全储粮的战略任务,核心在于技术综合应用与风险全面防控:
一是构建精细化温湿度控制体系。依托液压翻板快速入库技术,快速完成整口仓的入库,为高水分玉米就仓干燥抢得宝贵时机;对高于安全水分2%以上的玉米,可采用大功率风机实现就仓干燥,将粮食水分降至安全标准。粮食入仓后,立即部署传感器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一旦出现发热情况,启动“间歇式通风”“环流熏蒸”等措施,平衡降水通风、降低霉变虫蚀风险,同时实现节能降耗。
二是延伸湿粮应急处理与便民服务。针对农户急售的湿粮,储备企业可开放临时晾晒场地、配备防雨布,并开设“便民服务站”,免费为农户提供玉米质量检测、清杂、分级服务。
——贸易企业。贸易类企业以粮食流通为核心,储粮策略兼顾安全与高效周转、动态风控:
一是打造快速响应与高效物流体系。主动加强农户储粮流通桥梁建设,开通湿粮上门对接通道,及时掌握农户需求。对农户出售的湿粮,实行“检测即定价、达标即启运”机制,最大限度提升周转效率,降低库存积压与品质劣变风险,让农户储粮能够快速、顺畅进入流通环节。
二是强化库存动态风险管控。依托粮情监测系统,实时跟踪库存玉米的水分、温度变化,针对高水分粮制定专项销售计划,避免长期储存导致品质劣变;同时建立上下游企业协同机制,提前对接加工、销售渠道,确保粮食“快进快出”,减少安全隐患。
秋种
小麦晚播已成必然,6项措施确保种足种好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在山东,小麦的最佳播种期大约在寒露前后,此时热气已消,寒气刚起,正宜麦种发芽、出苗。“但目前来看,今年我省小麦大面积晚播已成必然。要多措并举确保小麦种足种好。”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升东说。
从以往的生产经验来看,李升东建议晚播小麦生产应主要做好以下6点:
——科学选种。晚播麦田要选择分蘖成穗率高、群体构建快、根系发达的多穗型小麦品种。
——适当增加播量。依靠主茎和大蘖成穗是晚播小麦来年取得产量的关键,今年秋播一定要做到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过了适播期以后应科学增加播种量。霜降后每晚播一天播种量增加一斤,上限控制在40-45斤。
——适墒播种。当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70%-80%时(即握土成团,落地散开)再进行整地、播种作业。防止抢耕、抢种造成的烂种、烂苗和土壤板结等次生灾害;做到高质量播种,建议采用高性能复式条播机播种,提高播种质量;墒情适宜条件下适当浅播(3公分左右),加快培育壮苗,避免苗小、苗弱。
——增施磷肥、科学补氮。苗弱、分蘖少、根系发育差是今年晚播小麦面临的主要问题,晚播小麦的生长重心是“先壮根、再促苗”,适度增施磷肥可促进根系生长、增强小麦抗寒能力。科学补充氮肥能加快苗情转化、培育壮苗。结合土壤墒情(秋汛后多湿)和玉米秸秆还田量,建议亩增施尿素10-15斤。
——有条件的地方建议深耕深翻整地。多年的经验证明,深耕翻是打破“犁底层”,促进根系下扎,提高小麦冬季和来年干热风抗性的重要技术措施。尤其是在今年玉米秸秆含水量大、粉碎效果差的条件下,深耕翻更是提高播种质量的关键技术措施,建议有条件的地方进行深耕翻整地。
——因地制宜采取免耕播种。对丘陵旱地和局部极端湿涝地块可采用免耕播种。免耕播种机带有苗带旋耕功能,可确保小麦苗床一致,出苗均匀,并且苗带旋耕也能起到较好的保墒效果。
来源:农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