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你可能会看到一个圆滚滚、毛茸茸的身影。当你想要拿出相机记录时,一时不察间,相机竟也会消失。
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你可能会看到一个圆滚滚、毛茸茸的身影。当你想要拿出相机记录时,一时不察间,相机竟也会消失。
这著名的“草原土匪”,就是看似憨态可掬的旱獭——一种集“萌”与“猛”于一身的独特啮齿类动物。
首先我们需要正名。旱獭,即我们常说的“土拨鼠”,属于啮齿目松鼠科旱獭属。全球约有15种旱獭,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在中国,常见的有喜马拉雅旱獭、长尾旱獭和蒙古旱獭等,流传网络的表情包和电影《哪吒》中出现的土拨鼠帮,原型就是旱獭。
成年旱獭体长可达40-60厘米,体重能长到4-8千克。它们拥有厚实浓密的皮毛,用以抵御高寒地区的严寒;粗短的四肢非常适合挖掘,而那一对不断生长的门牙,则是它们啃食植物和挖掘洞穴的利器。
旱獭是名副其实的“地下建筑师”,它们建造的洞穴系统结构复杂,功能齐全,堪称一座座宏伟的“地下城堡”。
一个典型的旱獭洞穴通常包括:
主巢穴:位于地下深处,铺有干草,是休息和睡眠的核心区域,冬暖夏凉。
“厕所”:它们甚至有专门的“卫生间”,保证了主巢穴的清洁。
多个出入口:为了应对天敌的袭击,洞穴常设有多个紧急出口,方便逃命。
这些洞穴不仅是旱獭的家,也为许多其他小动物提供了庇护之所,极大地影响了当地土壤结构和生物多样性。
旱獭憨态可掬的形象深受人们喜爱,互联网上流传的“尖叫土拨鼠”表情包更是让它们火出了圈。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要谨慎对待它们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社交媒体上视频的火爆,吸引了更多游客前往打卡,而更多的投喂和近距离接触又助长了旱獭的嚣张气焰,催生了更多抢手机、钥匙的互动发生。
此时,人类与旱獭的相遇已经超越了单纯自然观察的范畴,变成一种网红式的打卡互动。这从根本上消解了人与野生动物之间应有的边界感,也增添了危险的因素。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早在2019年便发文指出:“喜马拉雅旱獭是传播鼠疫的主要宿主之一。旱獭所携带的菌株是我们国家已发现的菌株中致病力最强、最容易导致死亡的菌株。”因此,在疫区,远离和避免接触野生旱獭是至关重要的安全准则。
在享受自然馈赠的同时,人类也要时刻注意“后退一步”。否则,我们失去的将不止是一把钥匙、一部手机,而是人与自然相处得当的珍贵默契。
在欣赏它们可爱一面的同时,我们更应尊重其野性,保持安全距离,让这些“土肥圆”的哨声,永远在广袤的草原上回响。
来源:江苏天宁生态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