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apologize”,不是“deeply regret”,就是“very sorry”。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2001年4月11日,北京,外交部橄榄厅。
那天上午,天色阴沉,空气里带着潮意。
美国驻华大使普理赫带着一封写好的信,按时出现在会场。
信上最关键的一句话是:“We are very sorry.”
不是“apologize”,不是“deeply regret”,就是“very sorry”。
中方代表仔细看了又看,没人说话。
这个词,来得太晚,也太轻。
而在十天前的南海上空,一架中国歼-8战机,已经沉入了海底。
事情真正开始,是在3月31日晚上。
那天,王伟临时换班,打电话回家报了个平安。
他妻子阮国琴在电话里还嘱咐:“执行任务的时候,别太冒险。”
谁也没想到,那竟然是最后一通电话。
第二天早晨,海南陵水机场,战斗警报突然响起。
王伟和战友赵宇冲向停机坪,执行紧急升空任务。
他们要拦截的是一架未经许可闯入中国空域的美军电子侦察机——EP-3。
EP-3不是普通飞机。
那时候,美国一共才装备了10架,全球范围内部署。
这类侦察机专门监听别国电子信号,飞行轨迹几乎贴着中国沿海线。
几天一次,年年如此。
那天,美机照常“巡航”。
王伟按照拦截程序靠近,试图通过飞行动作和手势提醒对方退出空域。
可对方没有回应。
9点07分,EP-3突然左转,撞上了王伟的飞机尾部。
赵宇回忆说,王伟的战机像被锤子砸中一样,先右滚、再俯冲,最后消失在云层下。
塔台还在呼叫:“81192,王伟同志,请你返航。”
无线电那头传来了他最后一句话:“81192收到,我已无法返航,请继续前进。”
之后的14天,搜救队在南海一寸寸找,可大海太大了。
气流、洋流、天气,全是敌人。
王伟没有再回来。
那年他才33岁,飞行总时长1152小时零6分钟。
没有一次事故。
4月26日,南海舰队在海上为王伟举行送别仪式。
他的妻子站在舰舷边,看着波涛汹涌的海面,喊了一句:“王伟,我来看你了。”
她突然晕倒,周围的人几乎全哭了。
可是真正令人愤怒的,还在后面。
EP-3在撞毁我方战机、导致飞行员失踪后,居然未经允许降落在海南陵水机场。
美方随即要求“立刻归还飞机和人员”,态度强硬。
甚至还派了三艘军舰靠近南海,进行所谓“监视”。
那时候外交部的压力可想而知。
中方立场清晰:美方必须道歉,机组人员可以人道安排,但飞机不能完整归还。
可是,美方一开始连“道歉”都不肯提。
就说什么“希望中方善待人员”,完全避重就轻。
白宫、国务院、国防部各有说法,内部也没统一口径。
国内民众情绪也在升温。
各大报纸、广播、电视连日报道,很多人自发前往美国使馆抗议。
外交系统内部也在全力斡旋。
从4月5日到10日,一共谈判了11轮。
最多的一天谈了三次。
杨洁篪在美国接受CNN采访时,用了个非常通俗的比喻:“你家门口老有人晃悠,你出去看看,结果你的人出事了,车也毁了。
难道连个道歉都不配?”
这个说法意外奏效。
美国舆论开始转向。
原本支持不道歉的比例,从8成掉到了不到一半。
美方压力陡增。
最终才有了那封“very sorry”的信。
至于飞机,美方起初坚持要完整飞回。
这架EP-3,翼展30多米,价值8000万美元,带的全是高端设备。
他们怕中方拆机取密,怕技术外泄,怕失控局面。
中方态度非常明确:完整带走,绝不可能。
江泽民当时一句话定了调子:“不让飞机完整起飞,否则王伟就白牺牲了。”
最后妥协方案是:拆。
拆成几大件,美方自费运走。6月13日开始拆机,7月4日,两架安-124运输机把零件带走。
赔偿问题呢?美方只愿意付34567美元。
这笔数字太小,不仅没解决问题,反而成了耻辱的象征。
王伟的家人没多说。
也没人再提那笔钱。
从那以后,再也没有人叫他“81192”。
只叫他,王伟。
参考资料:
吴建民,《外交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年第4期:〈中美撞机的客观背景及其深层原因〉。
《党建》杂志社,《王伟:铁血忠魂的海空卫士》,2001年7月刊。
《人民日报》2001年4月1日至7月4日相关报道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谈判记录汇编》,2002年内部资料。
来源:写书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