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新公布的台湾地区选举民调又一次搅动了岛内沉寂已久的神经,侯友宜搭档赵少康的国民党组合和赖清德联手萧美琴的民进党队伍在支持率上打成了平手。31%。数字是毫无感情的,31对31,硬是让人无法咽下这口气!这样的结果是偶然的吗?
最新公布的台湾地区选举民调又一次搅动了岛内沉寂已久的神经,侯友宜搭档赵少康的国民党组合和赖清德联手萧美琴的民进党队伍在支持率上打成了平手。31%。数字是毫无感情的,31对31,硬是让人无法咽下这口气!这样的结果是偶然的吗?
先前国民党在民调上的颓势,几乎一度让部分选民直接放弃了幻想。有人认为柯文哲能否再创新高,结果只拿到21%。胜负固然悬念,气氛却早已凝结。赖清德的优势消失不见,像是昨天的旧闻。包括最新的网络数据统计,主要电视台转播时收视率分布也在无声发生变化,显然国民党后劲十足,可谁能说这种态势不会逆转呢?
翻看原因,民进党最近的操作频频遭到质疑。台北市41位里长因为赴大陆旅游遭到检方约谈,带来的影响远不止政治圈。6月至12月,这41位基层干部由于几个月前的行程,竟成了被调查对象。到大陆旅游就被怀疑贿选,这逻辑让台北市长蒋万安都难以忍受?连蒋万安都觉得时机特殊,足见疑点不少。
检方掌握不了实锤证据,但选举前突然约谈,手机扣押到投票后。在社交媒体疯传的资料显示,有里长直接向记者表示问话的三大问题:见过谁、钱祖何属、选举讲过没。气氛一度紧张,有里长在采访里直呼“不公平”,反而让民众相信这是刻意制衡。侯汉廷痛斥——抹红、认知战,一到选举,戏码就上演,甚至有台媒标题直写“绿色恐怖再现”。
检调行动波及不限于台北,先前在高雄、台东就有多例,29人传讯,有些甚至被收押,种种做法被评论也似乎很有针对性。“手机扣押一个月”,有人提出这是否影响拉票工作,“这是为了断了国民党基层的人脉网络吗?”岛内各个讨论区已炸锅。
群众愤怒是事实。民进党对旅游与选举的强行关联,这一套有人支持,但更多是不满。台北市长蒋万安喊话希望“不要射箭再画靶子”,岛内舆论开始转向国民党,有基层干部感叹“自由还在吗?”难道这只是策略?选举前的操作很难让人不多想。
其实,这一轮操作背后,是民进党在选举前的防御性布阵。但支持率下滑,反推到民众心理,或许“被操作”这件事带来的不满比政见之争更容易激起群体情绪。有人甚至分析岛内热搜关键词,发现“约谈”、“扣押手机”连续高居榜首,这种话题热度,让民进党陷入舆情泥潭。
国民党的反击并不温吞。自蓝白合破局,赵少康成为副手,一系列公开演说不断嘲讽民进党的“失策”。社交平台上赵少康的支持贴文点赞数量直线攀升。在他的演讲中,话锋直指两岸交流,策略鲜明,他反复强调“做好一件事,大陆就不会打过来”。这说法简洁直接,却也让台湾大学的学生现场鼓掌——有人觉得不妥,有人觉得痛快!
可是,赵少康话语里那个“两岸交流”到底是什么意思?在他的解释下,所谓“子弹不会打过来”,其实是建立在互信和贸易之上。数据摆出来,1600亿美元的让利,民进党八年却什么都没谈成。国民党强调:经济互惠,大陆不会为难台湾,但如果还选民进党,贸易损失可能几百亿台币。说得狠,有学者质疑:这些让利是否真的能持续?反正多数支持者在意的是现实利益。
国民党的算盘很明显,与大陆继续做生意,保持互动。不难发现,赵少康主张两岸要“松绑”,打破民进党设置的壁垒。对比天弓与飞弹的花大钱,他甚至调侃“认清点现实呗!”这些话引发学生频频响应,但也有网民嘲讽:国民党真能如此开放吗?
其实,国民党对大陆的态度,一直游走在“谨慎合作”与“适度保留”,彼此间有着无法完全信任的距离。赵少康强调两岸经济交流能带来安全,可是,哪有绝对安全?以往马英九时期的沟通虽亲切,但最后结果也并非完美。现在赵少康又说自己比马更“能抗压”,到底谁更靠谱?有人笑,经验派能否战胜理想派?没人有标准答案。
这一点上,岛内网络讨论区意见分裂。部分国民党支持者认为上台后会直接推进两岸融合,另一些人却担心实际操作时又要软中带硬,甚至还是停留在口号。其实,这两派观点并不冲突,他们只是选择了不同的侧重点。甚至一些专家刚表态说国民党会带来缓和,但一转身又补一句“具体细节还得看时局变化”。到底谁说得对呢?我还真不好说。
而民进党内部其实也有反思和反对声音。部分中层干部觉得检方行动过于激进,反而助长对手声势。甚至有知名媒体人在直播时脱口而出“民进党做过头了”,引发弹幕刷屏。这种场面不太常见,反倒成了今年大选里另类的风景线。
就算国民党真能逆袭成功,两岸关系未必一帆风顺。赵少康的方案多是口头承诺,实际能否操作,仍要看大陆是否买账。官方资料显示,祖国大陆对台政策近三年一直未松动,贸易让利只是经济层面,对政治主权问题没有退让。国民党如真愿交流,必须提出新举措。可是,即使赵少康这样说,有些党内保守派其实还是倾向于在安全上多做防备。如果当选后又变卦,那也不是没有可能。
还有一个有趣细节,台北市里长们大部分其实都只是普通人,甚至有的根本不关心政治。这种情况下就算去大陆旅游,被约谈反而影响了他们本来的中立态度。我问过岛内几个做基层工作的人,他们说,这次风波反而让许多本来不太热衷投票的选民开始“选边站”,所谓抗争不是一件小事,岛内这种心理博弈或许比选举本身还难预料结果。
网络追踪最新公开信息,台海网和各大数据新闻平台都提到,国民党操作的媒体策略变化明显,更重视焦点新闻效应。像赵少康和侯友宜频频在青年区、商业区做公开活动,社群互动率远超过以往。就算支持度现在只是持平,民进党面对基层动荡,如何稳住阵脚,也得下点真功夫啊。
但另一头,国民党上台,真能带来经济与和平吗?有人说“商人性格会让生活变好”,有人却讽刺“商人只会讲利益”。也还有部分网友表示,不管谁上台,每次到最后都还是选举期间的承诺,事后兑现不到一半。甚至还有人觉得,国民党和民进党其实都一样。到底是不是这样?好像无解!
**民调只是当下瞬间的缩影,选举变数永远藏在细节。国民党和民进党的较量不仅是政见之争,更是岛内社会情绪的真实投射。**
从“约谈风波”到“交流论调”,每一个选举操作都牵动无数人的期待和焦虑。支持者怀疑、反对者怒骂,选票之外,有些东西比政治还复杂。
最后,无论谁当选,选举的结果只会是下一场新局的开始。毕竟,变化是常态,民心是流动的,报告与调查数据也都是一时的镜子。两岸的日子,要真想清净下来,还真的要看每一步是不是踩对了节奏。
来源:喵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