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徐则臣,1978年生,江苏东海人,现为《人民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北上》《耶路撒冷》《王城如海》,中短篇小说集《跑步穿过中关村》《北京西郊故事集》《域外故事集》等。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郁达夫小说奖、中国好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
人
物
简
介
徐则臣,1978年生,江苏东海人,现为《人民文学》杂志主编。著有长篇小说《北上》《耶路撒冷》《王城如海》,中短篇小说集《跑步穿过中关村》《北京西郊故事集》《域外故事集》等。曾获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郁达夫小说奖、中国好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2019年凭长篇小说《北上》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部分作品被译为英、法、德、西班牙语等20余个语种。
●文化传承不是把老东西封进玻璃柜,供人隔着老远看个热闹
●传承不是复古,是让传统活在当下;创作不是复制,是让自己成为传统的一部分
●创新不是“贴标签”,是“融合”——要让现代元素为传统服务,而不是让传统为现代元素让步,这样才能既保留传统味,又有现代感
●写作是“不断调整、不断深入”的过程,这个调整的过程,就是作家“人味”的体现。如果把这个过程交给AI,作品就会失去个性,变成千篇一律的东西
●所谓“中国味”,不是说要在故事里加很多传统文化符号,而是要让故事里的人物、情感、思考方式,带着中国人的特质,能让中国读者觉得“这写的是我们的生活”,也能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人的思考方式,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文化传承
川观新闻记者 肖姗姗 摄影 向宇
2025年9月24日,《人民文学》主编徐则臣的办公室里,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堆叠的书籍上,空气里飘着淡淡的墨香。川观新闻记者与他相对而坐,面前的玻璃杯里氤氲着水汽,如他的思绪般升腾。他的话语平实却有力:“文化传承不是把老东西封进玻璃柜,供人隔着老远看个热闹。传承不是复古,是让传统活在当下;创作不是复制,是让自己成为传统的一部分。”
两个多小时的对话里,徐则臣的思路像运河的流水,时而平缓讲述与运河的半生羁绊,时而激荡探讨AI时代的文学坚守。从《花街》到《北上》,他把运河从故事背景写成精神主角;从古典叙事转化到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突围,他始终在寻找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的密码。而这一切,都始于他童年水乡边那汪“写起来就顺”的水,始于他重走运河时用“放大镜”丈量的每一块浮草,每一朵浪花。
徐则臣和川观新闻记者
从生活背景到文化图腾
一条河的求索之路
徐则臣的童年在水乡度过,水是他“日常生活最重要的背景”。后来到淮安求学,运河更成了贯穿他前半生的印记。最初创作里,运河只是故事的“背景板”,可每当笔锋触及水,“笔底下立马顺了,写不下去的时候,一写水,就觉得没有障碍”。
这种微妙联结在他写完《耶路撒冷》后迎来转折。《耶路撒冷》虽以北京为叙事核心,书中关于“耶路撒冷”的文字也仅两三千字,但为精准呈现相关内容,徐则臣查阅了60个小时的影像资料与海量文字资料。这份对细节的严谨态度,也延续到了后续运河题材创作中。一位朋友的话点醒了他:“你写运河挺有意思,但读着不过瘾,能不能专门以运河为主角写一部长篇小说?”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积累了十几年的运河记忆与思考。“过去看运河是拿望远镜看,轮廓清晰;要把它当主角,就得用放大镜和显微镜,看清每一块浮草、每一朵浪花。”
为了这份“清晰”,徐则臣多次重走运河,做足田野调查与案头工作。他发现,“大运河不只是运输的河,更是文化之河、推动社会的河”。于是,《北上》诞生了。这部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以1901年与2014年前后两条时间线展开叙事:1901年,意大利人小波罗怀揣对东方运河文明的想象来到中国,译者谢平遥陪同小波罗沿京杭大运河北上寻找失踪的弟弟;2014年,他们的后人在运河边续写现代故事。书中,运河不再是模糊背景,而是承载历史变迁、文化交融的主角,映照着中国人的精神轨迹。“我想让读者知道,这条河不是死的遗产,它一直在流动,一直在影响我们。”徐则臣说,写运河的过程,也是他重新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传统不是静止的标本,是流动的河流,我们都在河里,也在创造着河”。
小说《北上》
全球化时代的“差异”密码
从文化源头找独特性
谈及当代文化传承的核心,徐则臣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既传形又传神”。“形”是传统的“原生态样子”,是“记录它之所以这么来的整个过程”,比如一部文本、一种技艺的原始形态,“不能面目全非,不然神就散了”;而“神”是传统在不同时代的“适应性”,是“内涵和外延的变化”,“没有神,传统就成了死的古董”。
面对海量文化遗产的筛选标准,徐则臣强调“最本质的精神”是核心。“有些东西要扬弃,有些要继承,有些要改良,但源头不能丢。”他反对因传统“陈旧腐朽”就全盘否定,“你得先知道它是什么,才能批判、利用、改良它。”就像他在创作中对古典叙事的探索,从《聊斋志异》《三言二拍》里寻找处理当下生活的方法,“难度很大,但必须做”,因为这关系到“我们讲的中国故事,是不是用老祖宗刻在我们DNA里的东西写的”。
“在同质化的时代,艺术创作的危险是彼此可以取代。”谈及全球化与本土性的博弈,徐则臣语气多了几分严肃。他记得中国文化刚走向世界时,“我们希望和西方有更多交集,交集越大,越容易被接受”;可如今全球化深入,“他们知道的我们也知道,他们能写的我们也能写”,这时候“差异性才是突围的钥匙”。
这种差异性从何而来?“从我们的文化源头来。”徐则臣笃定地说,文化源头决定了我们的“思考方式、审美取向,甚至服饰、饮食、趣味”,“我们可能会反抗、会打破,但依然走在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DNA的河流里”。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是其所是”,“一个人之所以是他,是因为他有别人没有的特点;一种文化之所以是它,也是因为有独有的DNA”。
他以自己的创作为例,写运河时特意突出中国运河的“文化属性”,区别于西方运河的“功能属性”;写国外生活的短篇小说集时,也试图用中国传统叙事方式处理异文化场景,“距离感更强,错位更明显,调试起来更有挑战,但也更能找到我们自己的表达”。“求同存异”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要既求同,又凸显差异,这样才能不被遮蔽、不被取代”,这是他对中国作家的期许。
徐则臣
写运河边的侦探故事
用中国传统叙事方式坚守创作
“接下来要写一个运河边的侦探小说集。”徐则臣分享了新的创作计划:这个以运河边虚构小镇“鹤顶”派出所所长“仝所”为视角的“鹤顶侦探”系列,已完成《虞公山》《丁字路口》《船越走越慢》《宋骑鹅和他的女人》等多篇,目前已写5篇,计划写10篇。其中《虞公山》曾获第七届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首奖,以“鬼魂托梦”引出盗墓案,在侦破过程中探讨父子间的精神联结;《丁字路口》围绕民间情感纠纷展开,结尾提及的“抓赌”情节还与《船越走越慢》形成内容接续,让侦探外壳下藏着对世道人心的观察。“里面有运河的风物、气息,有侦探的外壳,也在探索传统叙事的现代用法。”他提到,引入悬疑等类型文学的异质性表达,是为了给文学寻找新的生长点,打破僵化状态。
除此之外,他刚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域外故事集》也值得关注。这部耗时15年写就的作品,收录了10个发生在9个不同国家的故事,是他游历近30个国家后对异文化生活的观察与呈现。书中以第一人称贯穿始终,营造出半真半假的叙事状态,既有基于真实经历的纪实性内容,也融入了小说家的虚构想象,主角涵盖流浪汉、教授、游击队员等多元群体,核心仍是“用中国传统叙事方式处理现代跨国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徐则臣对短篇小说创作有着极高的要求,认为“短篇小说就是让每个字都站在纸上”,需通过反复推敲实现文字的精准与爆发力,如同短跑般讲究瞬间节奏把控。他还会将短篇小说作为创作“实验场”,尝试不同叙事结构与角度,甚至为故事构思多个结尾以拓展思维,这些训练也为他的长篇创作与运河题材写作奠定扎实基础。
文学创作的“修行”:
训练、阅读与清醒坚守
在徐则臣看来,文学创作离不开刻意训练与深度阅读。他曾用一两年时间专注练习编故事,将小说写到四分之三时停下,为其构思五个能自圆其说的结尾,以此突破思维局限、扩大创作“电容”。面对写作瓶颈,他主张“硬写”,哪怕作品最终可能被舍弃,也要探清自身短板,避免停滞不前。
阅读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更是占据重要位置,他坚持“六分时间阅读,三分时间生活,一分时间写作”的节奏。他认为阅读需“读开”,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不仅要大量阅读,还要能如“招魂”般唤醒过往阅读积累,从不同书籍中建立关联;即便读“坏书”,也可通过批判式思考提升写作能力,比如琢磨如何修改不当表达。他曾按字母顺序读完图书馆一整间屋子的外国文学作品,这种积累让他在后续创作中能灵活调用阅读经验。
作为“清醒的写作者”,徐则臣始终明确写作方向:不迎合市场与大众审美,拒绝“糊涂写作”,将创作视为“建构个人意义上的乌托邦”,力求在作品中注入自我思考与体验,打造“有我”的小说。他警惕将小说等同于讲故事,强调“故事之外想表达的东西才决定作品优劣”,主张好小说应“含混、歧义丛生、答案未知”,通过挖掘人类精神疑难,探讨人与世界、存在之间的深层问题,这一理念也贯穿于他从“京漂”系列到运河题材的各类创作中。
对
话
全球化语境下,传统文化传承的“形神平衡”与突围之道
如何让传统“活”在当下
记者:则臣老师,您提到文化传承要“既传形又传神”,如果出现“传形失神”或“传神失形”的情况,会对传统造成什么影响?
徐则臣:“传形失神”会让传统变成“死标本”,比如有些非遗技艺,只学表面动作,不懂背后的文化意涵,最后成了没人懂的“花架子”,传着传着就断了;“传神失形”则会让传统失去根基,比如抛开古典文本空谈“精神”,最后成了空洞的口号,读者根本摸不到真实的传统。两者失衡,本质上是把传统“固化”或“虚化”了,都达不到真正的传承效果。
记者:您说“不存在一个东西能原封不动地流传下来”,那在传承中,该如何判断哪些“形”该守哪些“神”该变?
徐则臣:判断标准还是“是否贴合传统的核心精神”。比如一本古典典籍,文字本身是“形”,不能随便篡改,这是守形;但我们对典籍的解读是“神”,可以结合当下的社会问题去理解,这是变神。简单说,“形”要守住“传统之所以是传统的根本形态”,比如技艺的核心手法、文本的原始内容;“神”要变在“让传统适应时代需求”,比如用传统智慧解决现代问题,这样的变才是有意义的。
记者:现在有些地方为了“活化”传统,会给老技艺加很多现代元素,比如让戏曲配电子乐,您觉得这种“创新”算真正的传承吗?
徐则臣:关键看加的元素是否贴合传统的内核。如果电子乐能突出戏曲的情感和韵律,让年轻人更容易接受,那就是好的创新;但如果只是为了热闹,把戏曲的唱腔、节奏改得面目全非,只剩个戏曲的名头,那就不是传承了。创新不是“贴标签”,是融合——要让现代元素为传统服务,而不是让传统为现代元素让步,这样才能既保留传统味,又有现代感。
记者:从文学角度看,您觉得哪些传统文化元素最值得被“活化”到创作中?
徐则臣:我觉得是对人性的观察和叙事的智慧。比如《红楼梦》里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描写,《水浒传》里对社会群像的刻画,这些对人性的理解是跨时代的,放到当下创作里依然好用;还有《聊斋志异》的虚实结合、《三言二拍》的以小见大,这些叙事技巧能让当下的故事更有层次感。这些元素不是表面的符号,是能真正融入故事、打动读者的内核,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面对跨界改编
应持有包容态度
记者:《北上》已经被改编为话剧、音乐剧、电视剧,其多渠道改编成为茅奖IP改编的成功范例。您对《北上》的改编很包容,但如果改编作品偏离了您想表达的运河文化内核,您会提出调整建议吗?
徐则臣:会的,但我不会直接说“你要改哪里”,而是会和创作者沟通我想表达的内核是什么。
记者:您觉得小说改编成话剧或电影后,最容易丢失的是什么?
徐则臣:最容易丢失的是人物的内心活动。小说可以通过心理描写,让读者知道人物在想什么,比如《北上》里主角面对运河变迁时的迷茫和坚定,文字能直接写出来;但话剧和电影只能通过动作、台词来呈现,很多细腻的心理活动很难完全展现。不过这也是艺术形式的特点,不能算缺点——话剧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情、电影可以通过镜头的特写来弥补,虽然和小说不一样,但可能会有新的惊喜。
记者:《北上》的电影还在推进中,您希望电影在视觉呈现上如何体现运河的文化特色?
徐则臣:我希望电影能多拍运河的日常,而不是只拍标志性的场景。比如拍运河边的早市,有卖鱼虾的、卖早点的,人们用运河水淘米、洗菜;拍漕运的遗迹,比如老码头的石阶、刻着船工名字的木桩;拍运河上的船,有现在的货船,也有过去的木船(可以通过回忆或道具呈现)。这些日常的画面里藏着运河的文化——人和河的关系、历史的痕迹,比拍宏伟的运河大桥更能体现“运河味”。
记者:您说“改编是给小说插上翅膀”,那您觉得哪一种改编形式,最能让《北上》“飞得更远”?
徐则臣:我觉得是电视剧。因为电视剧的篇幅长,能更完整地呈现《北上》的两条时间线,也能更细腻地刻画人物和故事。比如当下的情节里,年轻人如何保护运河文化、如何在运河边生活;历史的情节里,运河如何影响当时的政治、经济。这些内容用电视剧呈现,能让更多观众跟着故事走近运河,尤其是年轻观众,他们可能没读过小说,但会通过电视剧了解运河,这就达到了让运河文化传播更远的目的。
AI时代
重新审视科技与创作
记者:您说AI写不出“人味”,那您觉得作家在AI时代,该如何强化自己的“人味”优势?
徐则臣:我觉得要多体验、多思考、多保留偶然的灵感。AI的素材来自数据库,但作家的素材来自真实生活——比如你去运河边走一走,感受到的风、听到的话、遇到的人,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体验;还要多思考这些体验背后的意义,比如为什么船工对运河有感情,为什么年轻人想保护运河;更要珍惜写作中的“灵光乍现”,比如突然想到的一个细节、突然冒出来的一句台词,这些偶然的想法里藏着“人味”,是AI永远没有的。
记者:现在有些年轻作家会用AI辅助创作,比如让AI生成故事大纲,您觉得这种做法可行吗?
徐则臣:偶尔用AI做辅助工具可以,但不能依赖。比如你没思路时,让AI生成几个大纲当参考,这没问题;但如果完全按AI的大纲写,甚至让AI写初稿自己改,那就会丢失自己的思考。写作是不断调整、不断深入的过程,比如你本来按AI的大纲写一个情节,但写着写着,你觉得人物不会这么做,就会改情节——这个调整的过程,就是作家“人味”的体现。如果把这个过程交给AI,作品就会失去个性,变成千篇一律的东西。
记者:《人民文学》在鉴别AI稿件时,除了看“AI重合率”,还会从哪些“文学特质”上判断?
徐则臣:主要看有没有个人风格和情感温度。AI写的稿件,语言通常很“工整”,但没什么特点,比如写风景,只会用“美丽”“壮观”这种笼统的词,不会有作家自己的观察;而且情感很“空”,比如写悲伤,只会说“他很伤心”,不会有具体的动作或细节来体现。我们编辑看稿子时,一看到这种“没个性、没细节”的文字,就会怀疑是AI写的——真正的作家,文字里会有“痕迹”,比如独特的比喻、细腻的描写,这些是AI模仿不来的。
记者:您觉得未来AI会不会和作家“合作创作”?比如AI负责整理资料,作家负责创作情节和人物。
徐则臣:我觉得有可能,而且现在已经有类似的尝试了。比如作家要写一个关于古代运河的故事,AI可以帮忙整理漕运的历史资料、古代船的形制,这能节省作家的时间。但关键还是“主导权在作家手里”——AI整理的资料只是素材,作家要判断哪些资料有用、如何把资料融入故事、如何让人物和情节更生动。如果作家把“创作的核心”交给AI,比如让AI设计人物性格、情节走向,那作品就失去了“作家的灵魂”。所以“合作”可以,但作家不能放弃“主导创作的权利”。
期待年轻作家的文化传承
记者:您觉得年轻作家在写传统文化题材时,最容易陷入的误区是什么?
徐则臣:最容易陷入的误区是只写过去的传统,不写当下的传统。很多年轻作家写传统文化,总喜欢把背景设在古代,写古人的生活、古人的故事,觉得这样才是“传承”;但其实传统一直在影响当下,比如现在年轻人过春节的方式、对“团圆”的理解,都是传统的延续。如果只写古代,会让读者觉得“传统离我很远”;而写当下的传统,能让读者感受到“传统就在我身边”,这样的传承才更有意义。
记者:年轻作家可能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如老一辈,您建议他们如何快速“补课”?
徐则臣:我不建议快速“补课”,因为传统文化需要慢慢品。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点入手,比如喜欢美食,就去了解传统饮食文化;喜欢戏曲,就去听不同剧种的戏,了解背后的故事。然后把这些兴趣融入生活,比如去逛传统市集、看非遗展览,甚至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聊天。这样积累的传统文化,不是“书本上的知识”,是“有温度的体验”,写进作品里才会真实。另外,也可以多读经典文学,从《红楼梦》《三国演义》里感受传统的魅力,慢慢培养对传统的感知力。
记者:您提到“传承不是复古,是活化”,能给年轻作家举一个“活化”传统的创作例子吗?
徐则臣:年轻作家可以写用传统手艺解决现代问题的故事。比如写一个年轻人,他会传统手艺,一开始觉得这门手艺没用,后来发现可以用这门手艺做符合当下理念的物品,既贴合现代需求,又能让传统手艺活下去。这个故事里,传统手艺不是“古董”,是能解决现代问题的“工具”;年轻人不是“复古的人”,是“用传统创新的人”。这样的创作,就是“活化”传统——让传统和当下生活产生联结,让读者觉得传统“有用、有趣、有意义”。
记者:您对年轻作家在文化传承方面有什么具体的期待?
徐则臣:我期待年轻作家能写出有“中国味”的现代故事。所谓“中国味”,不是说要在故事里加很多传统文化符号,而是要让故事里的人物、情感、思考方式,带着中国人的特质。比如写一个现代职场故事,里面的人物遇到问题时,不是用西方的“个人主义”去解决,而是用中国人的“中庸”“包容”去化解;写一段感情,不是只讲“浪漫”,也讲“责任”“牵挂”,这些都是中国人的情感特质。这样的故事,既有现代感,又有传统味,能让中国读者觉得“这写的是我们的生活”,也能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人的思考方式,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文化传承。
记
者
手
记
在扎根与拓展中寻找平衡
当我把A4纸打印的那份采访提纲终于铺展开来时,北京的秋阳正斜斜照进《人民文学》杂志社的玻璃窗。在此之前,这场访谈已像条不断改道的河:从北京到成都,再从成都折回北京,从预设的那些条条框框问题,到最终被徐则臣一句“别按提纲来”轻轻拨向未知的岸。
9月中旬,徐则臣参加在成都举办的第二届金熊猫奖纪录片评审、主题论坛和颁奖活动,这场前所未有的经历,让他累并收获着惊喜。“从前写小说,总觉得把细节铺得越满,故事的分量越重。直到看那些短纪录片,一个三秒的空镜,没一句台词,可那股子念想,比我写三百字心理描写还透。”说完,他看着桌上的一杯茶水,这突如其来的静止,像极了他说的短镜头,沉默里藏着比语言更沉的意味。
聊到《北上》里的大运河,他语气里漫出自然的熟稔,仿佛那条河早已淌在他的创作里。“写运河于我是顺其自然的事,它藏在我的成长记忆里,更是理解中国的密码。”他说,运河从不是孤立的水脉,它贯通水系,更串联起文化与人心,藏着民族的发展史。谈及创作逻辑,他说得轻缓却笃定:“我从不用宏大的词汇定义它,只写岸边小人物的悲欢、流动的日常。毕竟,这些具体的人与事,才是运河真正的魂。”他也直言,书写运河不仅是记录,更是思考如何保护和唤醒这一活态遗产,让流淌的河流始终寄托对文化根脉的向往。
这场围绕“本土”与“根脉”的谈话,自然延伸到了徐则臣新近的创作热点——2025年8月出版的《域外故事集》。当被问及“本土书写”与“域外叙事”的关联,他笑言本质并无不同:“东西文化之间肯定有巨大的差异,但也一定有巨大的融合。我不再刻意区分东西文化的边界,更愿意写那种水乳交融的混沌状态。”
返程路上,我总想起他说的两句话:运河是“活的遗产”,而好的写作“唯一不变的是一直在变”。从《北上》里流淌的运河魂,到《域外故事集》中跨越山海的共鸣,他的笔始终在扎根与拓展中寻找平衡。就像运河从未因时代变迁而失其魂,真正的创作也从未因题材转换而丢其根——这或许就是文字与河流共通的力量,在流动中沉淀,在沉淀中延续。
“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融媒报道
四川日报全媒体出品
统筹:姜明 赵晓梦
第九十八期
记者 肖姗姗
摄影:向 宇
剪辑:郭雨荷
来源: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