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一刻,叶宛真只是轻轻把麦克风往桌上一放,像给一场持续半年的拉锯战扣上最后一枚钉子。
生日蛋糕还没切,直播弹幕先炸了——“曾诗桐滚出去”刷得比蜡烛还亮。
那一刻,叶宛真只是轻轻把麦克风往桌上一放,像给一场持续半年的拉锯战扣上最后一枚钉子。
没人想到,一场本该收礼物的私人派对,会变成网红圈年度翻车现场,更没人想到,屏幕外还有更大的戏:抖音后台把这段冲突片段塞进“高热池”,三十分钟播放破千万,比当晚所有带货直播加起来都猛。
要说狗血,其实套路老得掉牙:抢男友、撬资源、背后捅刀。
可放在MCN公司里,就成了流量时代的职场现形记。
叶宛真每月到手两万,听起来风光,却得自己贴钱买样衣、做数据,公司只按“有效转化”结佣。
曾诗桐更拼,直接走捷径,把副总监王淼的微信备注改成“ATM”,香水、包包、节日红包一路到账,换来的是别人排三个月的头部直播间坑位,她一句话就能插队。
公司不是不知道,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给挣钱谁就是“亲闺女”。
直到叶宛真发现,自己谈了大半年的品牌挚友合约,签字前夜被换成曾诗桐。
品牌方给出的理由很体面:“粉丝画像更契合。
”她盯着那纸合同,脑子里闪回的是半年前男朋友林殊送她回出租屋,电梯门合上前,曾诗桐在群里发的那句“晚安老板”,后面跟着一个红唇表情。
那一刻她明白,再忍下去,连账号都要改姓。
反击也简单:把半年里收集的聊天记录、录音、酒店订单,剪成一条七分三十九秒的视频,存在U盘里。
生日会前一周,她找技术同事借来直播导播台,借口“给粉丝抽奖”,把画面切到自己电脑。
蛋糕推上来,灯光调暖,她先感谢公司、感谢粉丝,话锋一转:“今天还有一份特殊礼物,送给所有被抢单、被撬行、被潜规则的姑娘。
”大屏亮起,曾诗桐的脸由红转白,像被拔掉美颜滤镜,现场安静得能听见蜡烛滋啦滋啦烧。
后面的事就交给算法。
抖音最新“热点内容智能推送”对戏剧冲突有天然偏爱,那条片段被自动加权,连带#职场复仇#话题一夜冲到榜二。
网友扒出曾诗桐小号,发现她两个月前还在卖“独立女性”人设,评论彻底翻车。
公司公关部凌晨两点发声明:终止与曾诗桐一切合作,对王淼“停职调查”。
看似大快人心,却没人提叶宛真——她也在一周后递了离职报告。
原因很简单:合同里那条“不得损害公司形象”的隐形红线,她踩得结结实实,再待下去,雪藏只是时间问题。
离职那天,她抱着纸箱下楼,电梯里遇到两个新来的实习生,小声讨论“什么时候能轮到咱们直播带货”。
她忽然想起行业报告里那句冷冰冰的话:腰部网红月入中位数一万二,九成需要副业补贴生活。
她自己的副业是给人做PPT,一页三十,凌晨两点前交稿。
走出写字楼,她把工牌扔进垃圾桶,抬头看见对面商场大屏正在播曾诗桐代言的口红广告,画面切成特写,色号叫“无畏”。
屏幕反光里,她脸上没妆,却带着一种熬过大夜的平静。
后来有人问她后悔吗,她摇头,说只是终于把“人设”还给了公司。
账号停更第三周,她开了个小号,分享怎么写脚本、怎么谈商务,第一条视频标题很朴素——“如何在不陪酒的情况下拿到美妆单”。
评论区里,几百条“姐姐多说点”挤在一起,像深夜便利店的热关东煮,冒着真实的雾气。
她忽然明白,观众想看的从来不是完美受害者,而是有人把潜规则撕开个口子,让他们看见光透进来的样子。
行业还在卷。2023年,MCN机构新增三千家,注销两千八,比翻书还快。
性骚扰黑名单建起来了,可仍有三分之一姑娘说“遇到过暗示”;“反套路”账号涨粉飞快,可真正敢实名爆料的没几个。
叶宛真的故事被当成案例写进培训课件,标题叫“危机公关反面教材”。
她刷到那页PPT,笑了一下,把手机反扣在桌上,继续去剪新视频。
背景音里,自己声音有点哑,却足够清楚:“别急着做下一个爆款,先学会在镜头外保护自己。
”
屏幕外的夜很静,像刚被算法遗忘的角落。
她按下发布键,页面跳出提示:审核中,预计三十分钟。
她端起水杯,发现杯底沉着一片没化开的维C,颜色像极了那晚生日会上的蜡烛油,烫手,却亮得真实。
来源:浅话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