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降价20%”六个字刚蹦出来,杭州姑娘小赵就冲去西贝,结果端上来的面筋碗直接缩一圈,39块一分没少。
“降价20%”六个字刚蹦出来,杭州姑娘小赵就冲去西贝,结果端上来的面筋碗直接缩一圈,39块一分没少。
她拍照发小红书,评论区瞬间炸成计量单位大赛:有人带厨房秤,羊排少了30克;有人数黄米凉糕,直接少两块。
最离谱的是北京一位老哥,把张爷爷空心挂面拎到药店过秤,280g变230g,当场社死——面条没熟,脸先熟了。
西贝慌了,连夜发道歉信,把锅甩给“门店执行不统一”,承诺11月起菜单标克重。
翻译成人话:以前靠手感抓菜,现在得用秤,不然市场监管爸爸要请喝茶。
可网友不买账,微博话题#西贝分量去哪儿了#飙到4.7亿阅读,评论区一句话戳心窝:“降价降了个寂寞,感情减的是我的肉钱。
”
更尴尬的是黄牛搅局。
西贝发的100元代金券,二手平台85块就能收,转头95卖出去,中间商赚10块,品牌赔吆喝。
真正想吃饭的顾客,排队俩小时,一看分量缩水,心态直接崩:我差的是那十块差价?
差的是被当猴耍。
这事最魔幻的是同行反应。
海底捞、外婆家秒变乖宝宝,菜单连夜加克重,连烤土豆片都写清楚“约12片”。
抖音上“反缩水挑战”播放量破2亿,电子秤成了最潮配饰,网友边秤边吐槽:“吃顿饭变质检员,打工人下班还得加班。
”
中国烹饪协会数据更扎心:三季度正餐客单价降5.2%,分量投诉却涨38%。
说白了,大家不是吃不起,是受不了暗戳戳的算计。
以前贵可以忍,现在减量还装降价,等于把消费者当傻子。
一位餐饮老炮私下说破真相:“原材料涨得比房价还快,不降分量就得涨价,可涨价顾客就跑,只能玩魔术。
”
西贝股价10月跌12%,资本市场用脚投票。
投资人算得精:一次忽悠能省成本,十次忽悠就把品牌砸穿。
消费者记性越来越好,手机一拍就是永久证据,还想用信息差赚钱?
门都没有。
有人支招:干脆学和府捞面,卤肉按克卖,吃多少掏多少,省得猜谜。
可也有人怼:那还叫下馆子?
不如去食堂。
说到底,餐饮的尽头是信任,秤可以救一时,救不了一世。
真正该称的,是老板心里那杆秤:到底要把顾客当流量,还是当邻居。
下次进西贝,别急着拍照发圈,先问一句:“这碗面多少克?
”服务员若答得支支吾吾,转身就走,省得吃完一肚子气。
毕竟,钱可以赚,信任塌了,再花十倍也填不回来。
来源:彩云美食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