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造太阳”一点亮,人类能源焦虑就能彻底终结——这不是科幻剧情,而是国内聚变赛道上正在上演的真实较量。能量奇点、星环聚能、瀚海聚能、新奥集团这“四小龙”,最近个个亮出压箱底的硬招,外界都在猜谁能最终称王。但真扒透各家的打法和底气才发现,问“谁是龙头”本身就问错
“人造太阳”一点亮,人类能源焦虑就能彻底终结——这不是科幻剧情,而是国内聚变赛道上正在上演的真实较量。能量奇点、星环聚能、瀚海聚能、新奥集团这“四小龙”,最近个个亮出压箱底的硬招,外界都在猜谁能最终称王。但真扒透各家的打法和底气才发现,问“谁是龙头”本身就问错了方向,这场比拼藏着中国聚变产业更关键的赢面。
能量奇点:用超导材料掀起“装置革命”
2021年在上海成立的能量奇点,刚出道就带着“狠角色”气质,2024年“洪荒70”装置实现等离子体放电,直接拿下“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的头衔。托卡马克这东西说白了就是个“磁约束甜甜圈”,得靠强磁场把上亿度的等离子体困住才能让聚变发生,而能量奇点的王牌就是把传统导体换成了高温超导材料。
这步革新有多关键?超导材料能在超低温下实现零电阻,不仅让装置体积直接缩水一半以上,能耗还降了一大截,相当于给“人造太阳”装了个更高效的“心脏”。但这绝非单点突破,背后是整个超导产业链的支撑:西部超导预计2025年核聚变业务收入能飙到6亿元,永鼎股份的超导带材还拿了欧盟1200万美元的追加订单。有了这些产业家底,再加上轻舟资本等机构的真金白银,能量奇点才能把实验室里的突破加速变成能落地的工程设备。
星环聚能:产学研拧成的“技术快车”
星环聚能一出场就带着“学霸光环”,由清华大学团队牵头打造,主攻的“球形托卡马克”技术2023年就靠SUNIST-2装置拿下100千安培等离子体电流,实力肉眼可见。比起传统环形装置,球形结构约束等离子体的能力更强,还能省不少材料,简直是为商业化量身定做的路线。
它的核心优势藏在“产学研协同”的打法里。清华大学在聚变领域攒了几十年的学术成果,星环聚能相当于直接打通了“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通道,不用等学术论文变成铅字再慢慢转化技术。这种“站在巨人肩膀上加速跑”的模式,刚好踩中了中国聚变研发的特色——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科院这些“国家队”的技术储备能随时补位,形成了“科研出题、企业解题、市场验题”的良性循环,这速度比单打独斗快多了。
瀚海聚能:用“生意经”破解“烧钱死局”
2022年底在成都成立的瀚海聚能,走了条“剑走偏锋”的路,选了美国Helion公司的FRC技术路线。这是种直线型装置,没有复杂的环形线圈,结构简单到外行都能看懂,成本自然也降得惊人——第一代装置才花了3亿元,比同类产品便宜一大截。
但比技术路线更聪明的是它的“生存逻辑”。这家公司特意把办公地选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旁边,还加入了当地的聚变创新联合体,等于把最顶级的科研资源拉到了“家门口”,有问题能第一时间找人支招。更关键的是它提前铺好了“赚钱路子”:计划2026年靠中子源技术切入核医疗、材料测试等市场,用短期收益反哺长期研发。要知道聚变研发动辄烧钱十几年,很多企业熬不到商业化就倒下了,瀚海聚能这招“以商养研”,直接破解了这个行业痛点。
新奥集团:老牌巨头的“路线突围战”
作为四小龙里的“老大哥”,新奥集团压根没跟其他人挤氘氚燃料的赛道,直接押注了更难但潜力更大的“氢硼聚变”。氢取自水,硼在自然界随处可见,原料成本几乎可以忽略,更绝的是反应产物只有氦气,完全没有辐射风险,堪称“终极能源里的终极选项”。
但想实现氢硼聚变,得把等离子体加热到10亿-20亿度,这比其他路线的温度要求高了一个量级。新奥的解法是“阶梯式加热法”,像接力赛一样用变压器、微波、中性束轮番上阵加热,硬生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能这么折腾,靠的是300多人的国际化团队和持续重金投入,更离不开产业链托底——安泰科技的钨铜复合部件、东方钽业的高纯钽材,国内成熟的核工业供应链给了它试错创新的底气。2025年4月,新奥“玄龙-50U”装置实现国际首次百万安培氢硼等离子体放电,更是坐实了这条路线的可行性。
真龙头不在名单里,而在生态根基中
扒完四家的底牌终于明白,纠结“谁是龙头”其实没意义。能量奇点的突破靠超导材料国产化,星环聚能的快进键是产学研融合,瀚海聚能的活法是商业模式创新,新奥的底气是产业链支撑——真正的龙头,是“政策+科研+资本+产业”拧成的中国聚变生态。
国家早早就铺好了路:2024年七部门联合发文推进聚变攻关,2025年《原子能法》实施,千亿级投入在路上。地方上更热闹,上海、四川、安徽形成产业集群,合肥BEST装置的杜瓦底座安装精度能控制在±2毫米,背后是16家A股公司组成的供应链合力攻坚。资本端也不含糊,全球70多亿美元聚变融资里,中国企业占比越来越高,社保基金都开始重仓布局,这信心不言而喻。
最妙的是技术路线“多点开花”:既有托卡马克这样的成熟选项稳扎稳打,也有氢硼聚变这样的创新路线冒险突围。就像当年新能源车同时发展纯电和混动,最终实现全面超越一样,聚变领域的多元探索,正在筑牢我们的领先根基。
现在没人纠结2030年能不能并网发电了,因为趋势已经很明显:当超导企业给能量奇点供材料,高校为星环聚能出方案,西物院帮瀚海聚能建装置,产业链给新奥托底,中国聚变就不是单点冲刺,而是集体冲锋。
这场较量里没有失败者,每一家的进步都在为“人造太阳”添柴。等它真正点亮的那天我们会发现,所谓龙头,从来不是某家公司的名字,而是这个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协同创新破难题的中国聚变力量。
来源:山顶看星辰的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