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秋雨一下,晒场上的玉米就笑不出来了——我叔昨天把塑料布又拖出来盖粮堆,嘴里嘟囔:今年黄淮怕是要“烂中秋”。
中秋雨一下,晒场上的玉米就笑不出来了——我叔昨天把塑料布又拖出来盖粮堆,嘴里嘟囔:今年黄淮怕是要“烂中秋”。
中国气象局刚发话,9月29日前后,河南、山东一轮中到大雨准点到,周口连夜调了200台烘干机,比去年多了四成,还是抢不到号。
我蹲地头刷手机,看见“智慧大棚”群里弹消息:寿光老赵的棚子自动关窗、降湿,去年他邻家中秋泡水损失三成,他只丢了不到一成。
技术这玩意儿,真到下雨那天才叫亲。
更扎心的是种子。
去年河北邢台“中麦578”在泥里泡了五天,出苗率还有85%,比老品种高三十个点。
今年县里给补贴,村里才种了五万亩,够谁吃?
我问站长为啥不多推,他摊手:制种跟不上,好种子也得抢。
保险那边也吵翻了。
河南把“中秋—播麦”这段算进政策性保险,保费自己掏两成,剩下国家补。
可村里老人不信,说“赔的那点钱还不够买酒”。
去年政策捞回3.2亿,真落到户头,每亩多一百块,买化肥都紧巴巴。
我算了笔账:一斤湿玉米比干玉米少卖四毛,十亩就是四千块。
烘干机排队三天,芽麦风险翻一倍;要是买了保险,赔两千,再扣免赔,到手一千出头。
怎么选都是亏,只是亏多亏少。
老话说“中秋雨淋头,三九不出手”,我扒了五年数据,还真对——中秋下雨,冬天偏冷概率68%。
可知道又能怎样?
大棚、好种、保险全齐活,一亩地成本先涨三百。
地租、化肥、农药都在涨,粮价却稳得像个死人。
雨还没落,群里已经有人喊“不行就撂荒,打工三月全回来”。
我抬头看天,灰蒙蒙一片,像给庄稼人扣了口锅。
技术、政策、补贴,听着热闹,真到地头,还是一把雨说了算。
中秋雨不是灾,是照妖镜——照出小农户的裸泳,也照出所谓“现代农业”的补丁。
等雨停了,晒场干了,赔的钱到账,地还得接着种。
只是下一次雨来,我们能不能别再靠天吃饭,而是让天吃不上我们?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