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哥专栏(179)沈雁冰与周恩来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6 01:23 1

摘要:沈雁冰同志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和革命现实主义理论的实践者,是享誉国内外的文学巨匠。他在我国革命事业﹑文化事业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辉煌业绩。

(左起)周扬﹑周恩来﹑沈雁冰﹑李四光在一起。

沈雁冰同志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和革命现实主义理论的实践者,是享誉国内外的文学巨匠。他在我国革命事业﹑文化事业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辉煌业绩。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年谱》,收录了与沈雁冰(茅盾)相关的条目19条。

中央文献出版社已出版的《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1册-第13册,收录了周恩来致沈雁冰等的电报2件。

沈雁冰,原名沈德鸿,别名仲方﹑明甫等,茅盾是他的笔名,1896年7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1913年8月-1916年7月,沈雁冰在北大预科学习。

1916年8月28日,沈雁冰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18年2月,沈雁冰与孔德沚结婚。

1920年7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10月,沈雁冰由李达﹑李汉俊介绍参加了共产主义小组。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沈雁冰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也是我国最早成为共产党员的文学家。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沈雁冰最初担任党中央的联络员,还协助中央派来的同志,在商务印书馆组织上海印刷工人工会,并在商务印书馆发展了第一批党团员。

1923年11月,共产党与国民党第一次合作,中共中央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沈雁冰也成了跨党分子。

1926年1月,沈雁冰在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留在广州,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当时毛泽东是代理部长。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工作,不仅同毛泽东共同编过《政治周报》,而且还同周恩来有了接触并应邀到为北伐军培养宣传骨干的训练班讲课,内容是革命文学。同年4月,沈雁冰回到上海,专门从事政治活动,代理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主任委员职务,又代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在上海的秘密机关-交通局的局长。

1928年7月-1930年4月,沈雁冰来到日本,先住东京,后移居京都,从那时起,他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1930年4月5日,沈雁冰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即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1年5月,沈雁冰担任“左联”行政书记,负责“左联”的日常工作。

1934年9月,沈雁冰协助鲁迅创办我国第一个专门介绍外国文学的杂志《译文》。

1937年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上海进步文艺界终于冲破禁锢,大张旗鼓地投入了抗日救亡的洪流。上海沦陷前,沈雁冰举家迁往内地。在三个多月的时间内,往返于广州﹑长沙﹑武汉之间,参加各地文化界的救亡集会,公开讲演和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1938年3月23日,在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第五次筹备会议上,周恩来同志被推为名誉主席团成员。27日,周恩来在出席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时讲话说:全国的文艺作家在全民族面前,空前地团结起来。文协的成立标志着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肯定作家团结的意义,希望他们创作的作品多取材于前线将士的英勇奋斗、敌人的残暴和民众的热情。会上选出老舍、郭沫若、沈雁冰、丁玲、邵力子、冯玉祥、田汉等四十五人为理事,周恩来、蔡元培、宋庆龄、于右任等为名誉理事,由老舍负责协会的工作。

1940年5月,沈雁冰一家从新疆辗转来到延安。本欲在陕甘宁边区扎根,在延安生活了5个月后,突然接到周恩来电召,要他到国统区工作,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他把一对儿女留在延安学习,携夫人孔德沚南下重庆。1940年11月下旬,经过一个半月的旅途跋涉,沈雁冰夫妇随董必武的车队,从延安抵达重庆。

沈雁冰夫妇抵渝后,住在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第二天,周恩来和邓颖超前来看望,向茅盾介绍了当前的形势,并为其安排今后工作。周恩来说:“请你来担任文化工作委员会的常务委员,是给你穿上一件‘官方的外衣’。委员会的实际工作自有别人在做,不会麻烦你的,你还是发挥你作家的作用,用笔来战斗。听说生活书店打算把《文艺阵地》迁到重庆出版,想请你继续担任主编,你可以考虑,大概徐伯昕会找你谈的。编刊物扩大进步文艺的影响,团结和教育群众,这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压迫愈严重,我们愈要针锋相对的斗争,同时也愈加要讲究斗争艺术。有一些情况徐冰同志会向你介绍的。”

1940年12月7日,周恩来出席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为欢迎新近来渝的作家沈雁冰、巴金、冰心等举行的茶会。

1941年1月7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为防止意外的变故,沈雁冰奉周恩来之命,于3月上旬秘密离开重庆,转移到香港开辟“第二战线”。

1942年4月9日,周恩来听取夏衍关于香港沦陷时文化界人士分批安全撤离情况的汇报,特别关注柳亚子﹑邹韬奋﹑沈雁冰等人的安全和健康。

1945年8月,沈雁冰唯一的剧本《清明前后》问世。《清明前后》是以1945年清明节前后重庆发生的一起轰动山城的丑闻-黄金舞弊案为背景,揭示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统治面临的严重危机:政治极端黑暗,官僚资本横行,民族工业在垂死挣扎和老百姓的濒于绝境。与此同时,民主呼声日益高涨。剧本发表后,由赵丹组建的中国艺术剧社排练并公演,获得巨大的成功。周恩来同志盛赞:“文艺战线配合政治战线的一次成功的斗争。”

194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十周年,上海各界人士举行盛大的纪念会。沈雁冰和周恩来﹑郭沫若﹑沈钧儒﹑邵力子﹑叶圣陶等参加了大会并讲话。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下旬沈雁冰到达北平,与郭沫若等发起组织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并任筹委会副主任,同时积极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后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常务委员和副主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后改名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从此挑起了领导全国文学工作的重任。

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成立,沈雁冰为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下图为筹备委员会常务委员的合影。自左至右,前排:谭平山﹑章伯钧﹑朱德﹑毛泽东﹑沈钧儒﹑李济深﹑陈嘉庚﹑沈雁冰;中排:黄炎培﹑马寅初﹑陈叔通﹑郭沫若﹑蔡廷锴﹑乌兰夫;后排:周恩来﹑林伯渠﹑蔡畅﹑张奚若﹑马叙伦﹑李立三。

1949年9月21日-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沈雁冰当选为大会主席团常务委员。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通过了《共同纲领》等文献。选出了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六人为副主席,周恩来﹑沈雁冰等五十六人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合影。二排右四为沈雁冰。

1949年10月1日,以著名作家法捷耶夫为团长﹑西蒙诺夫为副团长的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由天津转车到达首都北京。今天前往车站欢迎的,有中苏友好协会总会筹委会主任宋庆龄,副主任刘少奇﹑周恩来﹑李济深﹑沈钧儒﹑黄炎培﹑郭沫若,以及董必武﹑高岗﹑陈毅﹑贺龙﹑刘伯承﹑聂荣臻﹑章伯钧﹑马叙伦﹑蔡廷锴﹑谭平山﹑李立三﹑刘宁一﹑蔡畅﹑邓颖超﹑李德全﹑廖承志﹑沈雁冰等。沈雁冰还与宋庆龄﹑朱德﹑周恩来﹑陈云﹑邓小平等陪同毛泽东接见法捷耶夫﹑西蒙诺夫率领的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接见时的合影如下图,原载文化艺术出版社《茅盾》画册,后排左二为沈雁冰。

1949年10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签发《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通知书》:兹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任命沈雁冰为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部长。

1949年10月21日上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举行成立会。出席的有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郭沫若,副主任马叙伦﹑陈伯达﹑陆定一﹑沈雁冰和委员三十五人;下午五时,政务院召集扩大会议,宣告政务院的成立。出席会议的计有总理周恩来,副总理董必武﹑陈云﹑郭沫若﹑黄炎培,政务委员谭平山﹑谢觉哉﹑罗瑞卿﹑薄一波﹑滕代远﹑章伯钧﹑李立三﹑马叙伦﹑陈劭先﹑王昆仑﹑罗隆基﹑章乃器﹑邵力子﹑黄绍竑,及政务院所属各部﹑会﹑院﹑署﹑行负责首长李克农﹑姚依林﹑陈郁﹑钱之光﹑杨立三﹑朱学范﹑李书城﹑梁希﹑傅作义﹑沈雁冰﹑李德全﹑史良﹑陈绍禹﹑乌兰夫﹑何香凝﹑邹大鹏﹑孔原﹑胡乔木﹑胡愈之﹑南汉宸等。

沈雁冰同志出任文化部部长,不得不放弃专业作家的工作,挑起了文化部门的领导重担,作为一名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献身于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

1954年8月26日晚,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在怀仁堂举行酒会,招待印度尼西亚艺术团。以孟阿达斯·纳苏申团长为首的印度尼西亚艺术团全体人员出席了酒会。出席作陪的,有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郭沫若﹑邓小平,秘书长习仲勋,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陆定一,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副部长丁西林﹑郑振铎,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北京市人民政府市长彭真﹑副市长吴晗。

右一为沈雁冰

1954年10月15日下午,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一次会议举行。会议就国务院的组织和工作问题作了讨论和决定。下图为参加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人员的合影。第一排左起:章伯钧﹑李富春﹑邓子恢﹑陈云﹑周恩来﹑何香凝﹑彭德怀﹑贺龙﹑邓小平﹑乌兰夫﹑李先念。

第三排右四为沈雁冰

沈雁冰作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委员,从1952年起频繁出国,平均每年二三次,而在国内又有大量的行政工作和外事活动,这使他深感苦恼,因为身为作家协会主席却无创作的时间。1955年1月6日,沈雁冰给周恩来总理写信,请求另择能者担任世界和平理事会的工作,并希望给他一个创作的假期。周恩来总理没有同意他辞职,但减少了他的出国任务,并批示:“拟给沈部长一个假期,专心写作。送(陆)定一﹑(王)稼祥﹑周扬﹑钱俊瑞传阅。周恩来”

1957年5月14日,北京中国画院在首都宣告成立,画院由文化部直接领导,国务院已任命叶恭绰为院长,陈半丁﹑于非暗﹑徐燕荪为副院长。周恩来总理出席了画院的成立大会。他在会上谆谆勉励中国画家和西洋画家加强团结,继承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吸取外国绘画的长处,努力创作,加强研究,培养后代,为创造社会主义中国的新美术而奋斗。文化部部长沈雁冰也在会上致祝辞。前往祝贺的还有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梅兰芳及首都各界人士二百余人。

左一为沈雁冰部长

1958年3月起,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印的十卷本《茅盾文集》陆续出版。

图为沈雁冰(前左二)与周恩来﹑荣高棠(右一)等在一起。

1959年10月23日中午,文化部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各省﹑市﹑自治区来京的十六个艺术表演团体。周恩来总理出席了宴会,出席宴会的党政负责同志还有:彭真﹑陈毅﹑贺龙﹑李先念﹑陆定一﹑罗瑞卿﹑聂荣臻﹑周扬等。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副部长钱俊瑞﹑夏衍以及政府其他负责人,也出席了宴会。

周总理右手边举杯者为沈雁冰部长

1963年5月30日新华社讯 在中印边境我边防部队自卫反击作战中,出色地完成了摄影任务的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九位摄影师,获得了文化部的嘉奖。文化部今晚在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举行授奖大会,由沈雁冰部长把荣誉奖状授与受奖者。周恩来总理出席了授奖大会,接见了受奖的摄影师,和他们进行了亲切的谈话。

二排右三﹑四为周恩来总理﹑沈雁冰部长。

1965年1月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在今天的大会上,全体委员一致推举毛泽东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名誉主席,选举周恩来为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大会还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务委员。沈雁冰等22人当选为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65年1月6日《人民日报》第二版

据万树玉所著﹑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茅盾年谱》1966年条目载:“是年,(沈雁冰)被通知参加八月至十一月毛泽东等在北京对红卫兵的八次接见。”一天,在天安门城楼上,周恩来把沈雁冰拉到一旁,问他知不知道老舍先生自杀的事。沈雁冰说听到了传闻。周恩来沉痛地说:“老舍先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没有保护好他。你知道他家属的情况吗?”沈雁冰答:“不知道。”周恩来沉吟片刻,说:“请你告诉王昆仑,说我要他照顾一下老舍的家属,关心一下他们的生活。”那时王昆仑还没有被打倒,是北京市副市长。第二天,沈雁冰就给王昆仑写了一封信,把周恩来的指示转告给他。

“文化大革命”期间,沈雁冰运交华盖,被扣上“资产阶级学术权威”﹑“老右派”﹑“三十年代文艺黑线的祖师爷”﹑“头号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等帽子,被抄了家,只因他属于周总理所开列的应予保护的名单之列,没有被关进牛棚,但也从此靠边站了。

1970年1月29日凌晨,夫人孔德沚因肾炎被误诊未能得到应有的治疗而不幸逝世,终年73岁。

1973年秋,在重新审定四届人大代表名单时,由于周恩来的关注,沈雁冰重新被补选为人大代表,处境也略有好转。

1975年1月13日-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沈雁冰与朱德﹑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等共218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主席团成员。

1975年1月19日《人民日报》第二版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9日早晨,沈雁冰一打开收音机,就听到阵阵哀乐,接着是播音员宣读周总理逝世讣告那沉痛的声音。沈雁冰按了床头的电铃把儿子韦韬从前院叫进卧室,指着还在播放哀乐的收音机沉重地说:“总理去世了!昨天去世的。你让阿姨去买几尺黑布,做些黑箍,每人一个。”

沈雁冰向周恩来总理遗体告别。截自视频

沈雁冰是“周恩来同志治丧委员会”成员之一。10日,沈雁冰以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的身份,去北京医院向周恩来总理遗体告别;15日下午,又以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的身份,去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参加周恩来总理追悼大会。当天夜晚,沈雁冰写下了两首悼念周总理的挽诗:

万众号咷哲人萎,

竞传举世颂功勋。

灵前恸极神思乱,

挥泪难成哀挽文。

衣冠剑佩今何在?

伟绩丰功万古存。

锦绣江山添异彩,

骨灰撒处见忠魂。

1981年3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沈雁冰(茅盾)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沈雁冰同志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之一,他的大量作品已成为我国文学艺苑中的宝贵财富。沈雁冰同志住院期间,彭真﹑胡耀邦﹑周扬等同志曾前往医院看望。

1981年3月31日新华社北京电 中共中央收到了沈雁冰同志病危时给中共中央的信,于3月31日作出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

1981年4月11日下午,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沈雁冰(茅盾)同志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隆重举行。华国锋﹑邓小平﹑李先念﹑彭真﹑邓颖超﹑胡耀邦﹑赵紫阳同志参加了追悼会。追悼会由邓小平同志主持,胡耀邦同志致悼词。

以一首七律为结语,并赞曰:

文光政德两辉煌,

共领风骚世纪长。

笔底雷霆醒赤县,

胸中经纬立苍茫。

红岩夜话传薪火,

白首心期固栋梁。

最是人间真气象,

山河笔墨俱生香。

来源:红色I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