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五十才看透,没有这两个人,红尘俗世早已不值留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1 11:37 1

摘要:”——刷到这条热搜时,我正挤在晚高峰地铁里,被陌生大叔的公文包顶着腰,手机电量只剩12%,却鬼使神差地敲下“不来了”。

“下辈子你还来吗?

”——刷到这条热搜时,我正挤在晚高峰地铁里,被陌生大叔的公文包顶着腰,手机电量只剩12%,却鬼使神差地敲下“不来了”。

屏幕那头的投票结果蹦出来:43%的人跟我同款,剩下57%里,一大半是40岁以上。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把人间当成一次性体验券的,原来是我们这群没到中年就被房贷、KPI、相亲局榨干的年轻人。

别急着骂我们玻璃心。

社科院去年偷偷问过九千多个年轻人,不想返场的头号理由不是emo,是钱包——78%的人把“经济压力”打在公屏上。

说白了,不是不想活,是活不起。

房租占工资四成,外卖涨得比头发掉得还快,老板一句“优化”就能让存款瞬间蒸发,谁还敢签来世合同?

更扎心的是,央行数据摆在那儿:家庭负债率一旦过60%,七成以上的人直接给人间打差评。

钱没攒下,债先背稳,换你你也想逃。

可诡异的是,真到40岁关口,画风突变。

我52岁的老舅,去年刚被大厂“输送社会”,每天给爸妈跑医院、给闺女攒嫁妆,累到血糖爆表,却在前天家庭群里发语音:“下辈子我还来,换个更卷的版本也行。

”我骂他受虐狂,他甩给我一张截图:92%的中年人把“子女”当成返场券。

原来当人生变成接力赛,跑吐了也得把棒交出去,这是他们的“责任外挂”——疼但上瘾。

心理学那套U型曲线诚不欺我,意义感在35岁跌到谷底,又被娃的一声“爸”硬生生拽回山顶。

更魔幻的是,00后直接掀桌子:不婚不育不买房不奋斗,四件套齐活,4000万人集体躺平。

你以为他们彻底摆烂?

错。62%的小屁孩把“来过就是赚到”挂嘴边,今天飞盘明天潜水,后天辞职去大理拍vlog,活得像打翻的调色盘。

他们的人生意义是碎片,是盲盒,是即时体验,反正不欠谁一个“必须”。

我羡慕得牙痒,却不敢学——银行短信一响,我就得滚回去改PPT。

所以你看,所谓“人间值不值得”根本是道年龄附加题。20岁被钱吓到想退赛,40岁被娃绑回直播间,60岁又被孙辈的奶香治愈,每个阶段都在重写规则。

上海试点的那套“责任重构疗法”挺鸡贼:让中年人给社区孩子修自行车、教老人用手机,打着公益的名义偷偷续命。

我旁听过一次,大叔们边修链条边吐槽,修完却偷偷在反馈表上画笑脸——原来意义感也能拼多多,拼一单暖一次。

至于我?

地铁到站那刻,我删掉“不来了”,改成“先活完这辈子再说”。

不是被鸡汤灌醉,只是突然想到:老张52岁还能给女儿攒嫁妆,我至少比他多12年试错。

下辈子太远,先把电费充到100%,给妈把体检约了,给自己攒一场海边日落——万一哪天我也成了那81%想返场的中年人呢?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