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戏登台声闻三县 今村发展名满四方——记山西省介休市张兰镇板峪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6 01:32 1

摘要:在晋中盆地的东南边缘,太岳山余脉的褶皱里,藏着一座声闻三县的古老村落——介休市张兰镇板峪村。它东望平遥古城,南邻沁源林海,独特的地理位置塑造了板峪村的“文化气质”。2016年,板峪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而在2023年,该村入选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在晋中盆地的东南边缘,太岳山余脉的褶皱里,藏着一座声闻三县的古老村落——介休市张兰镇板峪村。它东望平遥古城,南邻沁源林海,独特的地理位置塑造了板峪村的“文化气质”。2016年,板峪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而在2023年,该村入选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板峪村的价值不仅在于拥有依山而建、层叠错落的明清建筑群,更在于它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近日,笔者走进了板峪村,去探寻这座古老村落的魅力与新生。

初见板峪

古建筑群落是凝固的智慧

从清代光绪版的《介休县志》可知,在明朝时期,板峪村所在之地就松柏成林,有许多人依靠山林的板材加工为生,继而在此处定居。又因为这里地形为山谷,山谷即“峪”,久而久之这个村便唤作板峪。板峪村建村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而其保存完整、格局独特的明清古建筑群又最为珍贵,这是板峪村的核心魅力所在。这些建筑依山就势,布局精巧,类型丰富,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晋中丘陵地区民居与宗教建筑的营造技艺和民间信仰。

站在山顶俯瞰板峪村全貌

走进板峪村,沿着柏油马路深入其中,村落主体就坐落在一条狭长的山谷两侧。东侧山坡顺势而上,分布着以龙天庙、关帝庙、噤师庙、城隍庙、文昌阁等为核心的庙宇建筑群。这些建筑层叠垒砌,青砖灰瓦,飞檐翘角,与山体浑然一体,远观气势恢宏,有人称其为介休的“布达拉宫”。山谷西侧的地势则相对平缓,分布着村民委员会、部分民居及新建的乡村公园、文化广场等。一座铁架桥连接着东西,隐喻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这种“东庙西居,一谷相连”的格局,高效利用了有限的山地空间,形成了依山叠翠的整体格局,强烈的视觉韵律和独特的村落天际线,任凭是谁看了都要惊叹不已。

板峪村的庙宇群落是介休版的“布达拉宫”

在古建筑群中,最令人赞叹、最具学术价值的,莫过于位于庙宇建筑群核心区域的“四开戏台”,这绝非是一座普通戏台,而是古人因地制宜、凝结着智慧的巅峰之作。戏台建在砖砌的台基之上,台基本身为面阔、进深均三间的砖砌拱圈窑洞,有着坚固的承重力,中洞是通道,在东南角则设有台阶用以上下。台上的建筑是单檐卷棚歇山顶,4根金柱和12根檐柱支撑起了整个屋面。戏台面阔大约8.7米,进深约7.5米,空间适中。这个戏台最独特的地方,就在于台口四面都装有能够随时开启的木隔扇门。这种设计并非装饰,而是具有明确的实用功能。面向北侧高台上的是三皇庙、龙王庙,当这些庙宇举行庙会时,就会打开北面木栅门来朝北唱戏;面向南侧的是水神庙、关帝庙及观音庙区域,当为这些庙宇酬神之时,就会打开南面的木栅门。面向东坡高处的为噤师庙,在噤师庙举办庙会时,东面木栅门打开,便于群众观看。而面向西侧河对岸的为河神庙,虽然现在河神庙建筑已经无留存,但人们的口口相传以及现实的戏台功能足以佐证乐楼西侧开放同样为了唱戏。

从山坡俯瞰戏台

古时的庙宇建筑大多承载了人们的信仰,有庙宇就会有人来朝拜,人多了就会在固定时间形成庙会,而唱戏是民间庙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空间极其有限的山村,建造多座戏台既不经济也不现实。“四开戏台”的构思,完美解决了同时服务于周边不同庙宇酬神唱戏的需求。它充分利用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空间场地作为观戏区,如第三进院落、东坡高地、大道等,甚至水神庙东配殿窑背顶也设有看台,最大限度地容纳了观众。这种“一台北供、一台南酬、一台东唱”乃至四面开合的灵活运用,构思之精巧,功能之高效,在国内现存古戏台中极为罕见,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座四开台的乐楼,堪称“镇村之宝”,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剧场形制演变的珍贵实例。

龙天寺内的戏台正面

庙宇群落是信仰的载体,围绕板峪村戏台的是众多供神庙宇。相传此前有位医术十分高明的医生,尤其擅长治疗野兽蛇蝎伤毒,而且有求必应,深受附近百姓爱戴。他去世后被尊为“噤师”,人们为感念他的恩德,就建了座庙来供奉,这座庙就叫做噤师庙。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人们便在噤师庙前举办庙会,村民们也称之为“麻糖会”。每到这个节日,庙会上总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出于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保护,麻糖会在2018年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噤师庙在农历三月十五打开迎接信众

唱戏酬神是当地庙会期间重要的民俗活动,这种习俗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在古代的民间信仰中,人们通过戏剧表演来答谢神灵的庇佑,祈求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风调雨顺。介休是民间龙天信仰的起源地,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龙天神”的崇拜,而板峪村的龙天庙最初祭祀的是西晋时期介休县令贾浑及其夫人宗氏。据《介休县志》记载,晋永安元年(304年),贾浑夫妇为保卫介休的百姓英勇牺牲,被后世尊奉为了神明。古代民间的龙天信仰,反映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朴素价值观,这种民间信仰后来在山西中部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

城隍庙是板峪村的另一大看点,其中供奉着城隍神,而城隍神通常被认为是城池的守护神。一般来说,城隍庙多建于县城之内,板峪村作为一个村庄竟建有城隍庙,这或许暗示着板峪村在历史上可能具有特殊的军事或行政地位,其缘由尚待深入考证,更是增添了村庄的神秘感。板峪村的城隍庙有着正阳门的主门洞及“清宁”“坎离既济”两个侧门,主殿旁还有偏门,形成了“一庙五门”的独特格局,这在全国乡村中都非常罕见。这座城隍庙于2019年被公布为县级的传统建筑。

与戏台紧密相连的是位于戏台南的水神庙。此庙也是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是歇厦式的屋顶。殿内同样供奉着贾浑县令夫妇的塑像,这体现了当地人民对他们的深切怀念。不仅如此,水神庙也是祈雨庆丰的重要场所,人们在这里祈求水神保佑农业顺遂,多水多福。

在庙宇群落中还有观音堂、文昌阁、福慧楼等,这些庙宇组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古代多元的民间信仰空间。这些庙宇的主体大多都是青砖砌筑的窑洞式结构,底部十分坚固厚重,能够适应山地环境,且屋顶形制多样,歇山、硬山、卷棚皆有,丰富了建筑群的轮廓线。在有些庙宇院落里,还留存有精美的木雕和砖雕,虽然历经了时间的风雨,但今日仍然可以一窥当年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

除了恢弘的庙宇群落,板峪村中还散落着不少传统民居。这些民居大多是窑洞与砖木结构房屋的结合体,院落格局都十分清晰。虽然传统的民居不如庙宇那样华丽,但那些朴实的砖墙、木构架、瓦顶以及因地制宜的布局,真实反映了历史上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和建造智慧,是我国村落历史连续性的重要见证。

坐落在山坡上的窑洞民居

板峪村的古建筑保护意识是觉醒较早的。自2005年起就通过村民筹资、乡贤捐助和政府补助等形式,陆续开展了古建筑的抢救性修复及主街巷硬化工程。近年来,板峪村更是秉持着保持古建原貌的原则,对城隍庙、古戏楼等进行了重点修复。在2024年,板峪村入选了山西省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体系,并积极探索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建立数字博物馆,为古建的永久保存和展示开辟了新途径。除了保护和修缮,板峪村对庙宇群落还配套建设有山地公园、仿古长廊和民俗展馆等,既优化了古建生存环境,也完善了板峪文化展示和旅游服务的功能。

红色记忆的传承与发展

板峪村不仅古韵悠长,更是一片浸润着革命精神的红色热土。这份红色的基因,与当代村庄发展的新实践,共同谱写着村庄的新篇章。

抗日战争时期,板峪村就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八路军重要的游击根据地。1937年,板峪村建立了党支部,组建了武装自卫队。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里,涌现出了一批可歌可泣的革命英杰。赵尔禄、李培志、赵春儿、赵四儿等人,毅然决然为国捐躯,书写了壮丽的革命篇章;赵群、赵力之、赵锐和赵定远等先辈,战时义无反顾投身革命洪流,建国后又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贡献力量。此外,毛革、赵尔华、雷光美及雷光兰姐妹等女性革命者,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撑起了半边天,她们的事迹同样令人敬仰。抗战时期,村民王毓秀将丈夫和多个子女送上抗日战场,她的长子张建国(原名张守礼)是令日寇十分头疼的抗日英雄,曾被日寇悬赏捉拿,后以身殉国。在村中有一副楹联,上面写着:“烽烟岁月父子女媳齐上抗日战场 和平年代子孙后人棋布京晋闽川”。

在板峪村,我们深深体会到了这是个英雄辈出的村庄,在这里有太多可歌可泣的烽火记忆。

板峪村的党群服务中心

2021年,板峪村建成了红色纪念馆和党史学习教育百米长廊,系统梳理展示了村党组织的发展史和革命人物事迹,每年接待的参观者超千人次。张兰镇党委将板峪村列为了红色教育基地,还编制了《板峪村志》。在2023年,板峪村正式推出革命故居和红色故事讲解的旅游路线,让抗战红色精神有了更生动的现实依托。

道路一旁的红色纪念馆

近年来,板峪村将红色精神融入基层治理,在2023年积极推进清廉村居建设。通过组织村里的党员参观红色场馆接受党性教育、号召党员签订廉洁承诺书、在村里设立廉洁格言警示牌、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以及实行村干部包联网格全覆盖入户走访等措施,着力营造了“全村向廉”的氛围,为廉洁建设的基层实践注入了一股清朗的村风。

不仅如此,板峪村近些年来依托本地资源,还探索了一条多元发展的产业振兴之路。南岭的肉牛养殖场是村内产业亮点,这个养殖场占地32亩(约0.021平方千米),通过合作社、养殖场与农户三联合的方式,每年能出栏肉牛大约300头,产值达到了700万元,不仅直接创造了就业岗位,还带动了周边的农户种植饲料作物进行增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除了肉牛产业,板峪村还保有700亩(约0.467平方千米)的成片红枣干果经济林,这也是村民的传统收入来源之一。依托本地矿产资源,板峪村目前保有3家石料加工企业,也能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

此外,板峪村积极参与了“晋韵中国年”等活动,还联动张兰古玩城开发了文旅路线,目前也已经建成了民俗展馆。未来,板峪村还计划发展民宿经济和庭院经济,深度开发非遗体验和研学旅游等项目,目标是打造一个文化旅游目的地,让板峪的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 近年来,在介休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板峪村将发展成果惠及村民,通过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实现了道路硬化、街巷整洁、绿化提升以及上下水管网改造,使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笔者看到,文化广场是村民休闲娱乐的中心,房前屋后绿意盎然,干净整洁,和谐幸福的板峪村到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板峪村是太行山深处一颗镶嵌着历史与人文光芒的璀璨明珠。它的价值,在于那依山叠砌、构思奇巧的古建群落,凝固着先民的建造智慧与虔诚信仰;在于那烽火岁月里铸就的红色基因和代代相传的英雄故事;更在于当代村民守护生活根基,勤劳建设家园的实践。板峪村的发展之路,是一条文化自觉、生态优先、产业多元的特色之路,这座“声闻三县”的古村落,正以其深厚的底蕴和蓬勃的活力,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大潮中,奋力书写着自己的新传奇。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杨眉
编校:李霞
本刊记者:和羽楠□杨艺

来源:村委主任杂志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