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值得投:政策和需求说了算拥抱“低空+”打造消费新场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3 21:34 1

摘要:别再觉得“打飞的上班”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了!现在湖北荆门的游客能坐着滑翔伞俯瞰山林,一线城市的外卖正被无人机送到写字楼,连应急救援都用上了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被国家钦点为“战略新兴产业”的低空经济,已经从概念砸进了现实。更关键的是,民航局刚放话

别再觉得“打飞的上班”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了!现在湖北荆门的游客能坐着滑翔伞俯瞰山林,一线城市的外卖正被无人机送到写字楼,连应急救援都用上了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被国家钦点为“战略新兴产业”的低空经济,已经从概念砸进了现实。更关键的是,民航局刚放话2025年这个市场规模要突破1.5万亿元,工信部、地方政府还在轮番砸政策红利,无数资本像当年抢新能源一样往里冲。但这到底是真风口还是新泡沫?我敢说,看懂“政策铺路+需求爆火”的逻辑,你就明白这波机会有多实在,而且普通人都能沾上边!

先把事儿说透,低空经济不是单指“开飞机”,而是所有在3000米以下低空空域开展的经济活动,小到无人机送快递、滑翔伞观光,大到医疗救援、城市物流,甚至未来的“空中出租车”都算。以前这行火不起来,核心卡着两个脖子:一是政策管得严,低空空域审批比考驾照还难;二是技术成本高,普通消费者根本碰不起。但现在这两个问题全被解决了,风口才算真的刮起来。

政策这边简直是“开绿灯”模式,力度比当年扶持新能源有过之而无不及。民航局最近刚发布了CCAR-120部和CCAR-122部两个规章的征求意见稿,简单说就是把低空飞行的规则理顺了,谁能飞、怎么飞、在哪飞都明明白白,以前要跑十几个部门盖的章,现在可能线上就能搞定。工信部更直接,联合清华科技园搞了“低空经济领航计划”,工信部原副部长、两院院士都出来站台解读政策,这信号再明显不过:国家要亲手把这个产业扶起来。地方政府更是急着抢蛋糕,湖北荆门直接把滑翔伞做成了城市名片,广东、浙江在搞无人机物流试点,连中西部城市都在建飞行营地,政策红利从中央到地方层层落地,这可是最稳的“投资安全垫”。

再看需求端,完全是“爆发式增长”,根本不用靠概念炒热度。先说大众消费,湖北荆门圣境山的滑翔基地就是最好的例子,2024年一年就接待了超万人次的体验游客,人均消费500块,还不算带动的餐饮、住宿收入。今年滑翔伞定点世界杯总决赛要在这办,当地直接搞了“航空+国潮”的夜间市集,60家商户入驻卖特产小吃,还有非遗体验、汉服打卡,把“飞一次”变成了“玩一天”,这就是活生生的“低空+文旅”爆款案例。不止观光,无人机的应用早就渗透到生活里了:外卖平台用它给高楼送餐,比骑手快3倍还不堵车;电力公司用它巡检线路,以前爬一天山的活,现在半小时搞定;农业上的植保无人机更普遍,一天能管500亩地,比人工效率高10倍。数据最实在,现在全国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已经有15008家,光无人机企业就11439家,2025年新增了965家,没有真实需求,哪来这么多企业进场?

可能有人会抬杠:“这不就是高端消费吗?跟普通人有啥关系?投资更是想都不敢想。” 这话真错了,低空经济的妙处就在于“低空+”的融合逻辑,它能把高门槛的飞行技术,变成人人能参与的消费场景,投资机会也藏在这些细节里。就像当年新能源从“豪车”下沉到“家用车”,低空经济现在也在走这条路。

拿“低空+文旅”来说,荆门的玩法已经不算新鲜了。现在很多景区都在搞“低空套餐”:上午坐三角翼观光,下午玩滑翔伞体验,晚上住飞行主题露营地,连研学团都来学航模、听航空课。荆门光2025年就计划接待200批次研学团队,覆盖1万名学生。这背后的投资机会在哪?不是让你去建机场,而是卖装备、做服务:比如滑翔伞的安全装备、无人机的VR体验设备,甚至是给飞行营地做运营策划,这些门槛不高,却能跟着大市场喝汤。还有“低空+物流”,顺丰、京东早就布局无人机配送了,现在缺的是能适配不同场景的无人机配件、地面调度系统,这些细分领域的机会,比直接造飞机靠谱多了。

再看龙头企业的动作,更能说明这行的潜力。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旗下的中直股份,作为国内最大的直升机制造商,已经开始砸钱研发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了。要知道,eVTOL就是未来的“空中出租车”,现在全球都在抢技术,中直股份敢重仓,就是看准了政策放开后的市场需求。还有大疆,早就靠消费级无人机占领市场,现在又切入农业、电力巡检赛道,2025年订单量暴涨,这就是“技术+场景”的胜利。这些企业的动向告诉我们:低空经济不是虚的,而是有硬核技术和明确场景支撑的,跟当年的宁德时代、比亚迪一样,现在布局的都是未来的行业巨头。

说到这肯定有人问:“当年共享经济、元宇宙也是这么吹的,最后还不是一地鸡毛?低空经济会不会也是泡沫?” 这就错在没看清“政策+需求”的双重保险。共享经济崩盘是因为只有资本炒作,没有真实刚需;元宇宙遇冷是因为技术跟不上概念。但低空经济不一样:政策是国家战略层面的持续投入,不是地方政府一时兴起;需求是从消费到生产全链条的真实需要,不是靠补贴堆出来的。荆门的滑翔基地不用政府补贴也能年接待万人,无人机物流能帮企业降本增效,这些都是能赚钱的真生意,怎么会是泡沫?

而且这波机会比新能源更亲民。当年新能源的门槛是电池技术、整车制造,普通人根本插不上手。但低空经济的门槛低多了:你可以在景区周边开个飞行装备租赁店,给体验者卖护具、拍飞行vlog;可以做“低空+研学”的课程设计,对接学校和营地;甚至可以做短视频博主,拍滑翔伞体验、无人机送外卖的内容,靠流量变现。我认识一个湖北的小伙子,就在荆门给滑翔基地拍短视频,一年涨粉50万,光广告分成就赚了20多万,这就是普通人能抓住的机会。

当然,风险也得说清楚,不是闭眼投都能赚。现在最忌讳的就是“跟风瞎搞”:比如没搞懂政策就去建飞行营地,没摸透需求就卖高端无人机,很容易砸手里。还有技术门槛,虽然消费端门槛低,但核心的飞行器制造、空管系统还是需要硬实力,普通人千万别碰自己不懂的硬核领域。最好的方式是“抱大腿”:要么跟着政策走,去地方政府重点扶持的试点城市找机会;要么盯着龙头企业的产业链,做他们的配套服务,这样风险最低,机会也最大。

现在再回头看,低空经济能火,本质是“政策松绑+技术成熟+需求爆发”的必然结果。就像2010年的新能源、2015年的互联网+,每一次产业变革都藏着造富机会。当年有人觉得电动车不靠谱,结果错过比亚迪;有人觉得直播是噱头,结果错过李佳琦。现在低空经济就在眼前,1.5万亿的市场摆在那,政策在铺路,需求在喊人,再犹豫可能就真晚了。

最后想问大伙:你体验过滑翔伞、无人机配送这些低空服务吗?觉得“空中出租车”多久能普及到咱们身边?如果想在低空经济里分杯羹,你觉得做“低空+文旅”还是“低空+物流”的配套生意更靠谱?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也给身边想找新机会的朋友提个醒,别错过这波风口!

来源:小程很哇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