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九月,本是高密大地玉米飘香、颗粒归仓的时节,然而连日阴雨却给“三秋”生产蒙上一层阴影,田间积水没过脚踝,收割机陷在泥里寸步难行,刚收割的玉米堆在院里,潮气裹着水汽,随时面临霉变、发芽的风险。
高密农商银行
金秋九月,本是高密大地玉米飘香、颗粒归仓的时节,然而连日阴雨却给“三秋”生产蒙上一层阴影,田间积水没过脚踝,收割机陷在泥里寸步难行,刚收割的玉米堆在院里,潮气裹着水汽,随时面临霉变、发芽的风险。
高密农商银行以“政策护航+金融赋能”为双轮驱动,将金融服务的“触角”直接延伸到秋收一线,用定制化方案、高效率服务、全方位支持,为农户破解“融资难、收粮急、存储愁”的难题。而刘莉家庭农场从“贷款碰壁”到“规模领跑”的蜕变,正是这场“金融助农战”中最鲜活的“注脚”。
从“200亩”到“5600亩”,农商银行定制贷款破解农企扩张困局
作为高密本地规模领先的家庭农场经营者,刘莉曾因农业经营的“融资难题”屡屡碰壁,早年扩张土地时,因农业用地承包性质特殊无法作为传统抵押物,多家金融机构的贷款申请均以“缺乏担保”为由拒绝。“看着成片的土地空着,心里急得上火,要是凑不齐钱,一年的好时机就错过了。” 就在刘莉一筹莫展时,高密农商银行的客户经理主动找上了门。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一刀切”的审批标准,农商银行客户经理没有只看“抵押物清单”,而是沉下身子调研,从土壤质量、种植品种,到刘莉的经营规划、过往口碑,再到当地玉米、小麦的市场行情,一一摸查清楚。最终,基于对刘莉及其农场发展潜力的信任,为其提供了无需抵押物的贷款方案。当100万元的资金支持到账后,不仅解决了刘莉燃眉之急,也为她的农场注入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我们农场能有如此规模离不开农商银行的支持,农场建成初期,农商银行针对我们的经营情况为我们单独制定了贷款方案,无抵押、无担保,在当时那可是独一份的贷款政策啊。”如今,刘莉的家庭农场早已今非昔比:大田种植面积突破5600亩,其中1600余亩是高标准农田,2000余亩为良种繁育区,年经营收入稳定在1800万元以上,成为高密市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标杆。
400吨日烘干能力,金融赋能破解阴雨存储“老大难”
“要是没有农商银行的支持,今年这阴雨天气,玉米收下来都没地方好好存!”站在农场内矗立的大型烘干塔前,刘莉的感慨道出了众多种粮大户的心声。随着农场发展需求升级,农商银行对刘莉家庭农场的金融支持更是持续加码,目前已为刘莉家庭农场授信1499万元,用信1185万元,其中关键一笔资金,正是用于建设眼前这座“救命的烘干塔”。这座由农商银行贷款支持建成的烘干设备,日烘干能力达400吨,配备智能控制系统可实时调整参数,既能最大程度减少环境污染,更能在阴雨天气里精准锁住粮食品质。
今年年初,为解决小麦仓储问题,刘莉便引进了先进的烘干塔设备,但是建塔的成本较高,“资金从哪里来”是面临的首要问题。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农商银行迅速行动,主动上门服务、了解情况,并加班加点梳理材料、测算额度。基于其良好的信用记录、农场稳定的经营效益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清晰规划,仅用三天便为其增信提额499万元,确保设备采购资金及时到位。“如今有了这座烘干塔,不仅自家玉米能及时烘干存储,还能为周边农户提供仓储烘干服务。”这座烘干塔,早已从“自家设备”变成了“邻里共享的丰收保障”。
“现在不少金融机构找我合作,但农商银行在我最难时给了‘独一份’的支持,这份情我记一辈子,它永远是我唯一的金融合作伙伴!”刘莉的这番话语,正是高密农商银行“以客户为中心”服务理念的最佳印证。
2.5亿+9700万,全方位织密“三秋”金融保障网
刘莉的故事,只是高密农商银行服务“三秋”生产的一个缩影。面对连日阴雨给玉米秋收带来的挑战,该行不局限于“点对点”的个体帮扶,而是以“全局思维”制定服务方案,为辖区农业生产织密“金融保障网”。
一是政策先行,下好秋收金融服务先手棋。早在“三秋”生产启动前,高密农商银行就本着“多收粮、收好粮、防风险”的原则,提前制定“双引导”政策。一方面,重点关注辖区内大牟家镇、河崖镇等玉米主产区,组建专门服务团队,提供金融对接服务,确保重点区域、关键节点的信贷需求第一时间解决;另一方面,聚焦经营效益好、资金周转快的粮食收购、存储、加工企业,以“企业+农户”的模式,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同时,借助种粮大户对接清单,在播种期前两个月,即开展“地摊式”对接走访、评级授信,逐户登记种植面积、测算资金需求,目前辖内80%以上的种粮大户已经完成授信,真正实现“钱等粮”。
二是渠道拓宽,搭建三秋生产融资保障桥。为帮助粮食收购主体降低融资门槛,高密农商银行积极与省农担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人社部门开展深度合作,引入省农担公司的各项担保及优惠政策,优化融资机制。对接人社部门的“创业贴息”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种粮大户,给予贷款利息补贴,切实减轻融资成本。截至目前,高密农商银行与省市两级融资担保公司合作推出的用于“三秋”的贷款规模已达3亿元。
三是服务下沉,畅通三秋链式融资快车道。通过清单客户走访、行业客户营销、驻点办公,深入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一线,摸清秋粮产量、质量及资金需求,实现“当天申请、当天受理、当天发放”;同时引导客户使用手机银行、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渠道办贷,让农户足不出户就能拿到“秋收钱”,真正做到为万千农户打通融资“快车道”。“秋雨季”以来,高密农商银行已累计投放专项贷款9700余万元,以实际行动在雨幕中架起“金融桥梁”。(管晓彤 李霖)
寿光农商银行
近期,寿光地区遭遇持续降雨天气,农田积水严重、玉米作物倒伏霉变、蔬菜大棚墙体受淹,当地种植户面临作物减产、生产停滞的严峻困境。为精准解决受灾农户资金需求,寿光农商银行结合辖区实际推出“同心共济贷”,专项支持强降雨导致农作物受灾、农田大棚受损后的抢收、设施重建等需求,以高效信贷支持和贴心金融服务,为农户筑起抗灾复产的“金融防护墙”。
从专项贷款送上门,守住玉米“丰收果”
“十月初雨就没断过,地里积水最深时能没过膝盖,眼看要收割的玉米全泡在水里,我这心里比针扎还难受。”站在自家被淹的玉米地前,种植户王大哥声音里满是焦急。他经营的合作社共种植200亩玉米,持续降雨已导致部分玉米穗发霉变质,若不能及时引入烘干设备处理剩余作物,损失将进一步扩大。可一台大型烘干设备需数十万元资金,短期内筹集款项成为王大哥的“心头难题”。
灾情发生后,寿光农商银行立即组建“抗灾助农小队”,深入辖区田间地头逐户走访受灾农户。在了解到王大哥的困境后,工作人员现场核查作物受灾面积、评估烘干设备需求,结合其生产经营实际,启动救灾贷款“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间,在最短时间内为其投放50万元专项贷款。拿到资金后,王大哥第一时间购置2座烘干塔,目前设备已全部安装并投入使用。“多亏农商银行的贷款来得及时,这200亩玉米的‘收成底’算是保住了!”王大哥看着运转的烘干塔,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
精准放款纾民困,护航辣椒“复产路”
“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就怕雨再下下去,大棚墙体塌了!”提及灾情,稻田镇种植户单桂芳难掩焦虑。她经营着2个蔬菜大棚,专门种植辣椒,10月份以来的持续降雨导致地下水位不断攀升,大棚内积水难以排出。尽管她夜以继日地抽水,但水位始终不见下降,“现在只能先抽水保住大棚墙体,想重新栽苗至少要等到元旦前后,可垫土、修墙体、买育苗的钱都没着落,真不知道该咋弄。”
寿光农商银行的客户经理在灾情摸排中得知单桂芳的情况后,第一时间赶赴大棚现场,踩着泥泞查看墙体受损程度与积水情况,详细讲解农商银行针对受灾农户新推出的“同心共济贷”等专项政策。考虑到大棚修缮刻不容缓,支行特事特办,当天就将资料收集、额度评估、贷款审批等流程“并联推进”,实现“当日对接、当日审核、当日放款”,为单桂芳发放10万元“同心共济贷”,专项用于大棚垫土、墙体加固及后续育苗物资采购。拿到贷款后,单桂芳悬着的心终于落地:“有了这笔钱,就能赶紧把大棚修好,等着明年开春重新栽苗,你们真是帮我们渡过了难关!”
“农民的需求在哪里,农商银行的服务就延伸到哪里。”面对灾情,寿光农商银行始终将抗灾助农作为紧要任务,全力护航农户、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抗灾复产。下一步,寿光农商银行将持续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优化服务流程,深入田间地头提供“零距离”金融服务,全力保障灾后秋收、秋种有序推进,用实际行动守护农户的“钱袋子”与“粮袋子”。(侯健 李健生 黄福媛)
来源:潍坊市农信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