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稻熟,沃野流金。在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赤石街道大安村,首批雨养旱稻实验田顺利完成收割。据统计,87亩实验田平均亩产约254公斤,大幅超越200公斤的预期目标,其中高产地块亩产277公斤,中等地块亩产253公斤,一般地块亩产226公斤,总产量达22093公斤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刘淑芳
金秋稻熟,沃野流金。在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赤石街道大安村,首批雨养旱稻实验田顺利完成收割。据统计,87亩实验田平均亩产约254公斤,大幅超越200公斤的预期目标,其中高产地块亩产277公斤,中等地块亩产253公斤,一般地块亩产226公斤,总产量达22093公斤。这组亮眼数据,为深汕农业发展破解“靠天吃饭”难题写下了生动注脚。
深汕地处粤东丘陵地带,农田分布零散,灌溉设施覆盖不均,传统水稻种植面临水土流失、水资源不足等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在区农业农村海洋渔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广东优稀农业有限公司(下称“优稀农业”)引入旱稻种植技术,在赤石街道大安村设立深汕首个规模化旱稻试验基地,探索节水高效的农业新路径。
旱地生金有“粮”方
优稀农业总经理陈灵涛介绍:“本次雨养旱稻种植,旨在解决深汕近年来撂荒地整改后部分缺水地块种植水稻难的问题,传统水稻难以获得高产,作为广东省农技推广‘轻骑兵’工作站,公司通过旱稻试验,为盘活土地资源提供新方案。”
优稀农业此次引入的“粤旱1号”旱稻品种,由华南农业大学张泽民教授团队历时多年研发,具有显著的生态与经济优势:相较传统水稻,旱稻可节水50%-70%、节能50%、节省肥料30%、减少人工成本50%,综合种植成本降低近半。通过机械化精准播种技术,从源头大幅减少了化肥农药渗漏,避免了水田作业对土壤的破坏,更实现了甲烷等温室气体减排超30%,为生态保护与耕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创新方案。(数据来源于:广州粤旱一号试验数据)
针对旱稻田间水分较少、虫害防治难度大的特点,项目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辅”策略,在播种前进行种子防病害处理,播种后加强日常巡田,重点防控二化螟、稻飞虱等迁飞性害虫,抢抓虫害爆发前施药关键期,为旱稻丰产保驾护航。
科技赋能提质效
首批雨养旱稻实验田引进了智慧机械设备投入农业生产,实现耕、种、防、收全流程机械化作业。本次收割采用智能化联合收割机,2天内高效完成87亩稻田的收割、脱粒、清选一体化作业。科技赋能农业生产,不仅大幅提升效率,减少了粮食损失,还提升了稻谷质量,为农业现代化、智能化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生态筑基“稻”路宽
大安村背靠莲花山,土壤肥沃、降水充沛,生态禀赋优越,为雨养旱稻种植奠定了优良的生态基础。在优良生态的基础上,优稀农业坚持使用有机肥料,通过定期土壤检测和土壤改良,从源头保障农产品安全与质量。
通过优稀农业与华南农业大学的深度合作,完成了优良旱稻品种的区域适应性试验,集成了丘陵地区旱稻机械化的栽培技术,实现了绿色生态种植模式的推广应用,构建了农业数字信息化的管理体系,为沿海丘陵地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了可复制的“深汕方案”。
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