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港姐亚军到广州创业!TVB前小花因身份认同遭网暴喊冤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13 22:21 2

摘要:我突然想起一个朋友的故事。她在深圳工作了8年,每次别人问她是哪里人,她都说“湖南的“。但去年疫情期间回老家待了三个月,却被家乡朋友吐槽:“你现在说话都带深圳腔了,还好意思说自己是湖南人?“

34岁港姐亚军被骂“不承认广州人“,一张报纸撕开身份认同的真相

深夜刷到王卓淇被网暴的消息,我突然想起一个朋友的故事。她在深圳工作了8年,每次别人问她是哪里人,她都说“湖南的“。但去年疫情期间回老家待了三个月,却被家乡朋友吐槽:“你现在说话都带深圳腔了,还好意思说自己是湖南人?“

这个尴尬,王卓淇比任何人都懂。

2014年8月16日,那份泛黄的报纸静静地躺在王卓淇母亲的收藏盒里。上面清楚地写着:王卓淇,广州人,坦承自己还没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

十年过去了,这张报纸成了她证明清白的“呈堂证供“。但讽刺的是,当年正是因为这份诚实,她遭受了第一轮质疑:一个广州人,凭什么代表香港选美?现在回到广州发展,又有人说她“不承认广州人身份,现在要赚钱了才说自己是广州人“。

我突然间明白了她视频里的那句话:“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澄清一次。“这是一种什么体验?就像你永远在证明你妈是你妈,而且每次证明,都有人说你的证据是假的

看看她这些年的经历,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2014年选港姐时,她公开承认广州人身份,却被质疑“不够香港“。在TVB工作期间,她低调提及家乡,被认为是“融入香港“。2021年回广州发展,频繁提及广州,又被指责“投机取巧“。

这就是现代人身份认同的困境:你说得太多,是炒作;说得太少,是不诚实;恰到好处地说,又被怀疑动机不纯。更要命的是,这种质疑往往来自两个方向的夹击。香港网友说:你是广州人,不能代表香港。内地网友说:你当时都不承认是广州人,现在回来赚钱才想起家乡。

王卓淇就这样被夹在中间,成了身份认同的“两面不是人“。

我们来算一笔账:王卓淇2014年21岁参选港姐,2021年28岁合约到期回广州。这意味着她人生最重要的7年,都在香港度过。7年是什么概念?足够一个人重新塑造生活习惯、社交圈子、甚至思维方式。

但问题在于,无论她怎么努力融入,在某些人眼中,她永远是“外来的“。而当她选择回到家乡,又有人觉得她是“叛徒“。

这让我想起一个做跨境电商的朋友,他在深圳打拼了12年,已经买房安家。但每次回老家,亲戚都会问:“你什么时候回来发展?“仿佛他在深圳的12年,只是一场游戏。这就是流动时代的身份焦虑:你在哪里都是“外人“,你对哪里都是“背叛“

王卓淇的遭遇,还暴露出另一个更深层的问题:群体身份认同的极端化。仔细分析那些攻击她的言论,会发现一个共同特征: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要么你是“纯正的香港人“,要么你是“投机的外来者“。要么你“永远热爱家乡“,要么你是“背叛家乡的人“。

这种思维模式下,任何复杂的、多元的身份表达,都会被简化为“站队“问题。更可怕的是,社交媒体的算法机制,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对立。那些极端的、情绪化的观点,往往传播得更快、更广。理性的声音被淹没,撕裂在加剧。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网暴中,还是有很多人站出来支持王卓淇。他们的留言很有意思:“继续走自己的路,在热爱的事业里发光发热““清者自清,不要陷入自证陷阱““做自己,问心无愧就够了“。

这些支持者,其实代表了另一种声音:对多元身份认同的包容,对个人选择权的尊重。他们看到的不是“广州人“还是“香港人“的标签,而是一个努力生活、诚实面对自己的普通人。

王卓淇的故事,其实是这个流动时代无数人的缩影。在北京打拼的河南人,在上海工作的安徽人,在深圳创业的湖南人,在香港发展的广州人,每个人都可能面临这样的身份认同困境。

关键问题是:我们要如何面对这种困境?我的答案是:承认身份的流动性和复杂性,拒绝被单一标签定义。你可以同时爱两个城市,可以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身份表达,可以因为各种理由选择在某个地方生活或离开。这些都没有错。

真正有问题的,是那些试图用单一标准来衡量复杂人性的声音。王卓淇说:“诚实没有错,爱家没有错,回家没有错,努力靠自己赚钱生活更没有错。“这句话,值得每一个在路上的人深思。

身份认同从来不应该是一道单选题。人是复杂的,情感是流动的,选择是多元的。那些试图把人装进固定标签里的做法,本身就是对人性的误解。

王卓淇拿出那张2014年的报纸时,我看到的不只是一个明星的自证清白,而是一个时代话题的缩影。在这个人人都可能成为“流动人口“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标签和对立,而是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你觉得呢?在这个流动的时代,我们该如何定义自己的身份认同?

来源:自在露珠jkaZ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