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孙颖莎居然把吉祥物晾在一边”——热搜里这条动图一出来,手机前的老球迷差点把茶喷屏幕上,谁见过国乒团宠这么“高冷”?
“孙颖莎居然把吉祥物晾在一边”——热搜里这条动图一出来,手机前的老球迷差点把茶喷屏幕上,谁见过国乒团宠这么“高冷”?
可点开一看,画面里她不过点头、绕步、走人,动作干净得像赛前热身,却精准踩中全民对“印度卫生”的集体心结,于是弹幕瞬间刷满“莎莎防疫意识满分”,一场半决赛的胜利愣是被这个小插曲抢走了风头。
其实真到现场,气氛远没有弹幕夸张。
印度主办方安排的吉祥物裹着厚毛套,在三十多度的球场边晃悠,手套被汗浸得颜色发暗。
运动员通道只有两米宽,吉祥物伸手想击掌,孙颖莎左手抱拍、右手拎毛巾,侧身一点头就算打过招呼,整套流程不到两秒。
镜头放大后,成了“嫌弃”名场面。
网友笑归笑,心里都清楚:换谁也不敢拿赛季状态赌一次握手,尤其团体赛容不得半点闪失。
偏偏有人把这段剪成鬼畜,配上“躲开”字幕,循环播放。
孙颖莎没回应,她一向把社交热度当背景噪音。
去年新加坡大满贯,有人吐槽她签名太快,她照样一笔写完就走;年初德班选拔赛,球迷喊她回头拍照,她挥挥手继续往前。
不是冷漠,是赛前那十分钟,她的注意力只能给球台。
吉祥物再可爱,也排不进她的“赛前程序”。
可就是这种“程序感”,让国乒把一场3-0打成教科书。
对面韩国小将申裕斌率先拿到第三局,局间休息孙颖莎蹲在挡板边,用毛巾盖头,只露出眼睛,像把赛场切成静音模式。
再上场,她连得五分,11-7收比赛,整个过程没超过八分钟。
王曼昱那边更惊险,首局9-11落后,第二局开始她每赢一分就原地小跳两下,节奏像给心脏打节拍,硬是把比赛跳回自己手里。
王艺迪压轴,球拍胶皮撕了三天新膜,上台就是一通快带,三局只让对手拿到15分,结束时她冲看台耸肩,表情写着“还没出汗”。
数据摆出来,球迷才意识到“横扫”背后全是细节:孙颖莎第三局丢分,是因为场馆空调突然转向,球飘得离谱;王曼昱首局输,源于灯光反光导致高球判断失误;王艺迪能速胜,得益于赛前练了半小时的台内挑打,专破韩国队摆短。
看似轻松,其实是把对手每一套发球都拆成编号,写进备战笔记。
吉祥物插曲只是花絮,真正的主角是这些“看不见的手”。
半决赛打完不到两小时,日本女队也3-0送走新加坡。
早田希娜、平野美宇、木原美悠,三人平均22岁,却都经历过2022成都世乒赛决赛的窒息——当时她们2-1领先国乒,最后被陈梦一分分咬回来。
一年后再相遇,日本队把“复仇”写在脸上。
早田希娜近台速度提升5%,平野美宇正手弧圈加了侧旋,木原美悠的发球从一种增加到四种。
国乒这边,陈梦是否出场成悬念,王艺迪状态正热,马琳手里的排兵布阵足够让记者猜一晚上。
对球迷来说,决赛最大的焦虑不是“输”,而是“怎么赢才放心”。
东京奥运后,大家习惯了国乒碾压,却忘了团体赛只有五盘,任何一盘打到决胜局都可能翻车。
尤其印度场地球速慢,日本队的近台快攻反而更黏,一旦让早田希娜打出气势,国乒就得被迫提速,节奏乱了就麻烦。
换句话说,孙颖莎躲吉祥物那两步,其实给所有人提了个醒:别让多余动作打乱自己的节拍,哪怕只是伸手击掌。
所以,当9月5日晚决赛哨响,镜头对准球员通道,如果吉祥物再出现,估计没人敢上去握手。
不是不礼貌,是此刻的国乒和日本队都清楚,冠军只差那一两个关键分,谁的心先软,谁就先被动。
球迷能做的就是关掉弹幕,把心跳调到和发球一样的频率——毕竟,真正的精彩从来不在花絮,而在球台那一方白线里。
来源:巷尾听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