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睡不着,睁着眼,天花板上好像全是儿子然然的脸。往年的这个时候,10岁的然然会像个小肉团一样滚进他怀里,奶声奶气地喊着要吃莲蓉蛋黄月饼。
中秋夜,这位父亲给溺亡的儿子留了块月饼,但他心中那道坎,可能一辈子都过不去了。
那个回不去的家
凌晨,万家团圆的中秋夜,张先生的房间里死一样寂静。
他睡不着,睁着眼,天花板上好像全是儿子然然的脸。往年的这个时候,10岁的然然会像个小肉团一样滚进他怀里,奶声奶气地喊着要吃莲蓉蛋黄月饼。
可现在,怀里是空的,身边是冷的。
然然走了,在2025年8月1日,因为一场本不该发生的溺水。距离他的11岁生日,只差短短两个月。
手机里几百段视频,成了张先生唯一的慰藉。曾经,他是个长途货车司机,方向盘上碾过的是全国的公路,心里装着的,全是给儿子的未来。他的社交账号,简直就是然然的成长日记。儿子背着书包的背影,公园里放风筝的笑声,灯下写作业时抬起头露出的两颗小虎牙……出车在外的日子,他就靠着这些碎片,给自己充电。
出事前一天,他还在视频里感叹:“生活不易,但想到然然,就觉得值。”
谁能想到,这竟是一句无声的告别。
一只螳螂,和一个父亲的念想
悲痛是会杀人的,它无声无息,却能把你整个吞噬。
两个多月了,张先生还是不敢走进儿子的房间。书桌上,暑假作业摊开着,仿佛主人只是出去玩了一会儿;铅笔盒里的橡皮,还带着然然写累了啃出的牙印;衣柜里那件蓝色的运动服,衣角上还沾着上次去游乐园蹭上的草汁。这一切都太鲜活了,鲜活到让人觉得死亡才是一场谎言。
有天早上,一只绿色的螳螂飞进了客厅,静静地停在然然的玩具车上。
他和妻子就那么看着,看了很久很久。
妻子先绷不住了,哽咽着说:“是不是然然回来看我们了?”
张先生没说话,他只是小心翼翼地,把那只螳ar螂引到窗外放生。他怕惊扰了这份 fragile 的念想。那是他作为一个父亲,仅剩的一点点自我安慰了。
被无视的警告,和一句说不出口的“对不起”
然然的悲剧,不是天灾,是人祸。
暑假,孩子吵着要去外婆家。张先生夫妇想着,老人能帮忙照看,孩子也开心,就送了过去。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份信任,会换来一个天人永隔的结局。
外婆带然然去了家附近的堰塘。
那不是什么安全的小溪,是水深近两米的灌溉塘,岸边全是滑腻的青苔,水下是纠缠的水草。
事后,邻居们告诉张先生,他们不止一次劝过老人:“婶子,这塘水深,危险,别带孩子去啊!”可外婆每次都摆摆手:“我看着呢,没事儿。”
最讽刺的是,村委会防溺水的宣传单,两张红色的警告,就贴在外婆家的大门上。上面甚至还有然然外公的签名,白纸黑字,证明他们“已知晓风险”。
可这一切,都没能拦住外婆。她还是带着孩子去了。她后来的解释轻飘飘的:“孩子非要下水,我没拉住……”
可张先生撕心裂肺的质问是:明知水深,为何要带他去?明知自己拉不住,为何不从一开始就阻止?
这些问题,外婆没有回答。悲剧发生后,她表现出的冷静,让张先生如坠冰窟。她像个没事人一样,坐在院子里刷着短视频,偶尔还跟着音乐哼唱两句。
当张先生终于忍不住质问她“难道你没觉得自己有错吗”,她竟然反驳:“谁知道他会往深处跑?这是意外!”
一句“意外”,就想抹掉所有的责任。
这比失去儿子更让他痛苦。他可以不吵不闹,可以为了夹在中间的妻子忍下一切,但他无法原谅。因为那是他的命,是他捧在手心里怕化了的宝贝,现在没了,换来的却不是一句愧疚的“对不起”。
那幅画,成了永远的刺
妻子也难,一边是妈,一边是痛失爱子的丈夫。她尝试调解,说“妈年纪大了,可能不知道怎么表达”。
可张先生只是摇头。
他忘不了,在整理然然遗物时,翻出的那幅画。画上,爸爸、妈妈、外婆,还有他自己,四个人手拉手,笑得灿烂。旁边是然然歪歪扭扭的字:“我们是一家人”。
看着画,这个开过十几年大货车的男人,哭得像个孩子。然然那么爱他的外婆,可外婆,连一句认错的话都舍不得对他说。
也有网友在反思,说张先生以前也常带然然在浅水区玩,这或许让孩子对水失去了敬畏心。张先生自己也在深夜里反复地想,是不是我错了?是不是我让他觉得水并不可怕?
这种自责,像刀子一样凌迟着他。可再多的反思,也换不回那个鲜活的生命了。
中秋节,他把一块月饼放在然然的照片前,轻声说:“然然,爸爸想你了。”照片里的孩子,笑得还是那么甜。
可一个家庭的圆满,却永远地缺了一角。那句迟迟没有说出口的“对不起”,成了一道横亘在亲情间的巨大裂痕,也许永远都无法弥合。
大家觉得呢?当至亲因为过失导致了无法挽回的悲剧,如果连一句真诚的道歉都没有,这份亲情还值得维系吗?欢迎来评论区聊聊。
来源:学前班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