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13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唐亚梅教授团队牵头发起的PEARL研究成果,以原创性研究论文形式发表于国际顶尖医学期刊《JAMA》。这项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研究,不仅为全球卒中治疗提供了“中国高级别循证证据”,更破解了“大血管再通后患者仍致残”的
2025年10月13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唐亚梅教授团队牵头发起的PEARL研究成果,以原创性研究论文形式发表于国际顶尖医学期刊《JAMA》。这项针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研究,不仅为全球卒中治疗提供了“中国高级别循证证据”,更破解了“大血管再通后患者仍致残”的临床难题。
卒中大血管开通,超半数患者仍遗留功能残疾
卒中是全球致死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在我国,缺血性卒中占比达70%,患者3个月病死率、致残率分别高达10%和35%。当前,机械取栓是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卒中的标准治疗手段,能实现约80%以上的血管再通率。但临床数据显示,即便大血管成功开通,仍有超50%患者因微循环灌注障碍导致的“无复流”现象遗留肢体障碍、语言受损等残疾,发病后90天良好预后率(mRS评分0-1分,即恢复正常)仅30%。
“核心问题在于微循环未通。”唐亚梅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大血管取栓后,微栓子仍会堵塞下游毛细血管,导致脑组织无法获得有效灌注,患者预后不良,这成为全球卒中领域亟待突破的科研瓶颈。
动脉内溶栓让良好预后率提升至44.8%
针对这一难题,唐亚梅教授团队牵头启动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大型多中心卒中临床研究——PEARL研究(急性颅内大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成功再通后动脉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溶栓研究)。 PEARL研究在全国28家卒中中心展开,共纳入324例发病24小时内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成功再通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动脉内溶栓组,接受标准药物治疗+动脉内注射阿替普酶(剂量为静脉溶栓的1/4,即0.225mg/kg);对照组,仅接受标准药物治疗。 结果显示,动脉内溶栓组患者90天良好预后率显著提升至44.8%,较对照组(30.2%)提高15%,相当于每治疗7名患者,就能多挽救1人免于残疾。同时,两组患者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90天全因死亡率无显著差异,证实了该方案的安全性。
“给药时机选在血管内治疗术中确认大血管再通后立即局部给药。”唐亚梅教授表示,1/4剂量的设定经过反复论证,研究样本量严格计算,确保了研究的科学性与安全性。
全球认可+落地推进,期望从“湾区证据”到写入指南
据悉,目前PEARL研究成果已获得国际高度认可。2025年国际卒中大会闭幕式上,该研究作为“Late Breaking Science”重磅内容报告;《JAMA》同期发表美国华盛顿大学卒中专家Thabele M. Leslie-Mazwi的述评,称其“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了突破性治疗新策略”。
“发言结束后,国际专家纷纷竖大拇指,那一刻我感到特别骄傲。”唐亚梅教授回忆道,研究从设计到数据质量均达国际高水平,这也是大湾区首个荣登国际医学顶刊的卒中领域临床研究。 目前,团队已启动成果落地工作。“我们将推动卒中指南更新,并且在参与研究的全国28家医院(包括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等)逐步将该方案纳入诊疗常规,让更多患者受益。”
PEARL研究的发表并非终点, 据唐亚梅教授介绍,PEARL延续的系列研究将探索破解更多卒中治疗难题,包括探索新型口服抗凝药患者的卒中治疗方案(PEARL-DOAC);针对中远端血管闭塞的血管内治疗策略研究(PEARL-MeVO);验证激素辅助治疗急性大梗死核心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PEARL-MERIT);探索颅内动脉重度狭窄卒中患者早期血管成形术的有效性(PEARL-ICAS、MAGIC)。唐亚梅教授团队表示,将持续以寓意珠江河畔的PEARL研究为起点,为卒中治疗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文| 记者 张华 通讯员 刘文琴 黄睿 图| 医院提供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