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奶爸成“战场”:萌兰超话裂3个,爱能猫咋变味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5 18:13 1

摘要:2024年6月12日的四川卧龙中华大熊猫苑神树坪基地,游客举着相机把“福宝”围得水泄不通,镜头里的国宝啃着竹子,殊不知自己早已成了“顶流明星”。

2024年6月12日的四川卧龙中华大熊猫苑神树坪基地,游客举着相机把“福宝”围得水泄不通,镜头里的国宝啃着竹子,殊不知自己早已成了“顶流明星”。

同一时间,北京动物园的“西直门三太子”萌兰正表演着招牌一字马,成都基地的花花靠着“三角饭团”体型收获满屏喜爱

这三位“熊猫三巨头”的微博超话里,每天有数十万粉丝打卡签到,热度堪比一线艺人。

可没人想到,这份“全民爱熊猫”的热潮里,正悄悄滋生出歪风。

饲养员“张爸”最近总犯愁:费心给熊猫做新玩具,粉丝不喜欢要被举报;粉丝喜欢了,同事又要被骂“不够用心”。

从2023年初旅美大熊猫“乐乐”离世、“丫丫”引发关注开始,这股“饭圈风”就像脱缰的野马,慢慢跑偏了。

熊猫圈的“饭圈化”,最先从“选边站”开始。就像娱乐明星的粉丝会为偶像争番位,猫粉们也会因为喜欢的饲养员不同,把好好的粉丝群拆得四分五裂。

北京动物园的萌兰就是典型例子。

这位10岁的“星二代”凭颜值和“越狱”名场面圈粉无数,粉丝王昕追了他8年,连生日都要组织线上抽奖庆生,“以前还能线下聚会,现在动物园挤得根本进不去”。

可粉丝多了是非也多,萌兰的两位奶爸成了矛盾焦点:性格内向的奶爸因互动少被骂“冷漠”,长相帅气、爱逗萌兰的奶爸则被捧上神坛。

这种“捧一踩一”直接导致萌兰的微博超话从一个分成了三个,每个超话都只认“自家奶爸”。

熊猫博主杨蕾有几万粉丝,发博前要反复斟酌措辞,“说一句A奶爸细心,就被骂是‘奶爸粉’;不说又被指责‘不关心萌兰’”。

更荒诞的是,粉丝会盯着熊猫的吃食“找茬”:A奶爸值班时,有人说“竹叶没洗干净”;B奶爸值班时,又有人跳出来说“笋给少了”,吵到最后全是人身攻击。

旅韩归国的福宝也没逃过这种“过度解读”。

熊猫中心在2025年8月回应南方周末时提到,福宝胃口好时,值班奶爸就被夸“有爱”;要是赶上发情期没胃口,正好值班的奶爸就成了“虐待凶手”。

饲养员“张爸”的困惑很实在:“我们养熊猫靠的是科学,可粉丝只看情绪,怎么做都不对。”

这种非理性的关注,早已超出了“爱熊猫”的范畴。

粉丝们把熊猫当成了“虚拟孩子”,却忘了饲养员的工作有严格的科学规范——不是互动越多越好,也不是辅食给得越多越对。

比起粉丝的盲目较真,更可怕的是有人把熊猫当成“摇钱树”。这些人根本不是真粉,只是看透了“熊猫话题自带流量”,打着“维权”的幌子编瞎话、割韭菜。

最典型的就是2023年初冒出来的“大辽皇后”账号。

那时候“乐乐”去世、“丫丫”显瘦的消息刚发酵,熊猫话题热度飙升,一对叫白某和徐某的夫妻就注册了这个账号,假装成“懂内幕的保护者”,靠直播和短视频“爆料”圈粉。

他们的套路很简单:从网上扒点零散资料,配上煽动性的音乐,再写段“熊猫被虐待”的虚假文案,比如“基地有地下室,用液氮电击熊猫取精”,就敢自称“掌握真相”。

短短一年,他们在微信、抖音建了十几个粉丝群,发布的内容累计浏览量达54万余次。

流量到手,赚钱的门路就来了。他们一边开直播要打赏,一边向粉丝“募捐”,说要“给熊猫改善生活”,最后一算,直播收益,募捐诈骗,总共牟利近20万元。

直到被抓,夫妻俩才承认:“越假的‘黑料’越有人看,越能装‘权威’。”

这种“起号”套路不是个例。杨蕾就遇到过专门直播萌兰的主播,平时天天“卖惨”说自己多爱萌兰,到了生日就集资“搞大屏庆生”,还建了VIP群,进群要交几百块钱。

更离谱的是有人编造“专家被抓”“熊猫被抽骨髓”的谣言,吓得不少真粉丝跟着转发,殊不知这些都是博眼球的噱头。

为了戳破谣言,成都熊猫基地在2024年5月专门发文辟谣,说科研都遵循“非损伤性研究”原则,后来还联合央视网拍了纪录片,展示人工繁育的真实过程,但谣言还是像野草一样疯长。

熊猫中心无奈地说,这些假消息不仅骗了粉丝,还让真科研受了连累。

极端粉丝和造谣者的狂欢,最终买单的是熊猫和真正的保护者。

2025年,四川司法机关处理的数起谣言案件中,主犯三人分别被判处一年至一年六个月的有期徒刑,然而他们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早已广泛蔓延。

最直接的是对饲养员的网暴。熊猫中心的好几位奶爸奶妈都成了攻击目标,有人被人肉搜索,家人也遭骚扰。

有饲养员因为长期被骂“虐待熊猫”,患上了失眠和抑郁,每天要靠吃药才能入睡;还有人被贴了“偷运熊猫获利”的标签,连出门都要躲着人。

“张爸”说,现在转运熊猫只能选深夜,就怕被粉丝拦着直播,可这样一折腾,好几只熊猫错过了最佳繁育期。

科研工作更是被搅得鸡犬不宁。

极端粉丝不相信科学,把正常的科研项目说成“迫害”:野化放归被骂“把熊猫扔去送死”,国际合作被说成“贩卖国宝”,连B超监测胚胎发育都被造谣成“活体实验”。

2025年,有个大熊猫国际合作项目因为粉丝频繁举报,评估被迫推迟,影响了种群的基因交流。

更让人揪心的是青少年被误导。

造谣者编了“熊猫被虐待”的歌曲和舞蹈,让小朋友唱跳,有些老师还在课堂上组织这些活动。

熊猫中心发现,个别孩子把对熊猫的心疼,变成了对工作人员的仇视,这已经不是“爱动物”,而是被情绪操控了。

这些乱象甚至蔓延到了线下。有主播为了拍“独家画面”,在公路上拦大熊猫的运输车;还有人跑到基地围堵专家,拉着“反对黑实验”的横幅辱骂。

原本安静的保护基地,成了某些人博眼球的“舞台”。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治理的重拳终于落了下来。2025年,四川司法机关的判决给造谣者划了红线——“大辽皇后”的白某和徐某因寻衅滋事罪,分别被判一年六个月和一年二个月,

法院明确说了,网络空间的造谣闹事,也算“破坏公共秩序”。这案子后来还被列入了公安部“净网—2025”的典型案例,算是给所有造谣者敲了警钟。

紧接着,中央网信办于2025年9月22日部署了“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专门针对社交平台上的“饭圈”拉踩、谩骂、批量举报等不良行为进行监管。

平台随后开始大规模封禁违规账号,相关乱象因此略有收敛。

光靠打击还不够,消除误解得靠沟通。熊猫中心从2024年开始搞“探宝之旅”,邀请粉丝代表和网络达人去基地参观,进大熊猫医院、看野化培训区,和专家面对面聊。

福宝回国后,中心针对粉丝的疑问做了五十多次信息公开,用3D动画演示科研过程,把专业知识讲得明明白白。

国家林草局也表态了,说要建常态化沟通机制,让官方和粉丝形成“宣传合力”。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还开了座谈会,专家当场澄清谣言,听粉丝的建议。

有去过“探宝之旅”的粉丝说:“亲眼看到奶爸给熊猫做体检,才知道以前的担心都是瞎想。”

饲养员“张爸”最希望粉丝能明白一个道理:“熊猫是野生动物,不是宠物。

模拟野外环境、尊重它们的天性,才是真的对它们好。不是给够零食、多陪玩就是爱,科学的保护从来不是‘溺爱’。”

从“云吸猫”的治愈,到饭圈化的闹剧,这场围绕熊猫的风波,本质上是“情感冲动”和“科学理性”的碰撞。

熊猫是国宝,值得所有人关爱,但这种爱不能变成伤害的理由——不能因为自己的偏好就网暴饲养员,不能因为轻信谣言就干扰科研,更不能让“爱心”被别有用心的人当成赚钱的工具。

2025年熊猫中心的声明里有句话说得好:“动物保护是科学,不是情绪狂欢。”

现在司法已经亮剑,官方也敞开了沟通的大门,剩下的就看每个普通人的选择:

是做理性的关爱者,通过官方渠道了解熊猫动态,支持科学保护;还是继续被情绪裹挟,在谣言里发泄戾气。

熊猫不懂什么“饭圈”,也不在乎谁是“顶流”。

它们需要的是安静的环境、科学的照料,而不是镜头的围堵和网络的喧嚣。

守住这份边界,才是对国宝真正的守护。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