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海拔50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脊上"升龙"烟花绽放的光芒褪去,留下的不是艺术致敬的赞叹,而是生态破坏的疮疤与权力失范的警示。西藏日喀则市的官方通报揭开了这场争议事件的核心真相:这场由知名艺术家操刀、商业品牌赞助的烟花秀,竟是江孜县主要领导未经集体研究批准的违规决
当海拔50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脊上"升龙"烟花绽放的光芒褪去,留下的不是艺术致敬的赞叹,而是生态破坏的疮疤与权力失范的警示。西藏日喀则市的官方通报揭开了这场争议事件的核心真相:这场由知名艺术家操刀、商业品牌赞助的烟花秀,竟是江孜县主要领导未经集体研究批准的违规决策产物,最终以多名县级干部被追责、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代价收场。这起事件暴露的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的伦理失当,更是基层权力运行中制度形同虚设的深层危机。
权力越界往往始于程序空转。通报明确指出,该活动系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未经集体研究批准同意实施",这一表述精准点出了问题的核心病灶。集体决策制度作为基层权力运行的"安全阀",其设立的初衷本是通过民主集中制避免个人意志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尤其在西藏高原这类生态脆弱区,任何可能影响自然环境的决策更需经过集体论证、风险评估等多重关卡。但在此次事件中,从活动审批到现场实施,整套监管流程沦为"稻草人",县委书记、县长等核心决策者绕开集体表决程序,以个人判断替代制度审核,最终使《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草原法》等刚性约束沦为一纸空文。这种程序上的失守,本质上是权力对规则的公然漠视。
决策失控的背后,是责任链条的全面松动。通报显示,被追责的干部覆盖了从县委常委到职能部门负责人的多个层级:县委书记被免职立案,县长被立案审查,宣传部、公安局、生态环境局等关键部门负责人或被追责或被免职。这一追责名单清晰地勾勒出权力运行中的"责任真空"——本该履行监管职责的生态环境部门未阻止破坏行为,本该审核合规性的宣传部门未守住程序底线,本该维护公共利益的政法部门未及时预警风险。当每个环节的责任人都选择"默许"或"放行",当请示报告制度被束之高阁,个体的违规决策便演变为系统性的履职不力。这种"集体沉默"的背后,既有对上级权威的盲目服从,更有对生态责任的严重缺位。
艺术与商业的合谋,更凸显了权力失控的代价。此次烟花秀由艺术家蔡国强工作室实施、户外品牌"始祖鸟"赞助,表面打着"致敬自然与东方龙文化"的艺术旗号,实则难逃商业营销的本质。但无论其包装如何光鲜,都不能掩盖对生态的实质性伤害:15.29亩土壤草毡层结构遭破坏,烟花残留物清理不彻底,强光巨响惊扰雪豹等濒危物种,这些已被调查证实的损害,恰恰印证了决策前风险评估的缺失。更值得深思的是,品牌方宣称的"环保材料"在高寒缺氧环境中根本无法实现有效降解,这种技术层面的谎言之所以能过关,根源仍在于审批环节的权力寻租——若决策者能坚守集体决策程序,邀请生态专家参与论证,这场"艺术破坏"本可避免。
多名干部被追责的处理结果,彰显了制度纠错的决心,但更需警惕"一阵风"式的整改。从立案审查到免职追责,此次处置力度不可谓不大,但要真正防范类似事件重演,关键在于将制度约束从"事后追责"转向"事前防控"。一方面,需强化集体决策的刚性约束,对生态敏感区的重大活动实行"一票否决制",确保每项决策都经得起法律、科学与时间的检验;另一方面,要健全责任倒查机制,让"程序违规"与"结果失职"同等追责,避免"集体决策"成为个别决策者的"挡箭牌"。
高原山脊上的烟花早已熄灭,但它留下的警示不应消散。蔡国强烟花秀事件并非孤立个案,而是基层权力运行中制度失灵的典型样本。当个人意志突破制度边界,当程序正义让位于行政效率,当生态责任让位于短期利益,无论打着艺术还是发展的旗号,最终都将付出沉重代价。此次多名县级干部被处理的结果,既是对受损生态的交代,更是对权力运行的警醒——唯有让集体决策制度真正发力,让责任链条切实紧绷,才能守住高原的生态红线,守住权力的运行底线。
来源:感性老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