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变革,首先就是把“官”这个字从孩子们的字典里撕掉了。传统的班长、学习委员,这些称呼自带一种成年世界的秩序感,无形中划出了“管人的”和“被管的”界限。但现在,这一切都被解构了。
编辑:康康
当三年级的朵朵开始掰着手指头计算,满心欢喜地期盼着下周轮到自己当“班长”时,许多家长还在微信群里惊奇地交流着自家孩子的新头衔。
什么“哈利波特”?原来是负责管理扫帚的。还有“灭火器”?居然是班里新设立的矛盾调解员!
这些听上去有点“奇葩”的名字,像“掌灯人”、“空气清新员”,甚至细致到“空调第二节电池管理员”,正悄悄地在小学校园里流行起来。
它们不仅没让孩子们觉得奇怪,反而个个抢着做。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魔法?
这场变革,首先就是把“官”这个字从孩子们的字典里撕掉了。传统的班长、学习委员,这些称呼自带一种成年世界的秩序感,无形中划出了“管人的”和“被管的”界限。但现在,这一切都被解构了。
新岗位的名字充满了童趣,弱化了等级,更强调功能。“哈利波特”挥舞的不是魔杖,是扫帚。“掌灯人”掌控的不是未来,是教室的电灯开关。这些设计,从源头上就在淡化权力符号,让孩子们明白,你得到的不是一个头衔,而是一份具体的工作,一份服务的契约。
职责也被切分得极其细碎,具体到让人忍俊不禁。除了前面提到的电池管理员,还有专门检查英语课文背诵的、负责开关窗通风的、管理黑板的“黑板长”。
这些任务非常直白,一个孩子完全能理解并胜任。他们要做的,不是去“管理”一群同学,而是为一件具体的事情负责。核心是“做事”,不是“当官”。
有教育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岗位上的孩子,本质上都是“志愿者”。设立它们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削弱那种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转而强调一种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这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游戏,而是一场全员参与的服务体验。
当每个孩子都被赋予一个明确的角色,哪怕这个角色再微小,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便开始了。他们不再是教室里被动的遵从者,而是被唤醒了主人翁意识,找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坐标。
一个平时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当他被指定为“领读员”后,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竟然会在家里对着镜子反复练习。当他第一次鼓起勇气,用洪亮的声音带领全班朗读时,他所获得的,远不止是一次任务的完成。那种“被需要”和“被认可”的感觉,是催生责任感最强大的催化剂。
这种改变无处不在。卫生监督员会比所有人都更早到校,只为确保地面一尘不染。图书管理员看到绘本有破损,会主动用胶带小心翼翼地修补好。他们不是为了得到表扬,而是发自内心地觉得,“这是我的事,我得把它做好。”
更有趣的是,这种亲身体验还意外地培养了孩子们的同理心。一个孩子在担任过作业“收发员”后,深刻体会到了每天清点、分发作业的繁琐与不易。
从那以后,他不仅自己再也没忘记交作业,还会主动提醒粗心的同桌。这标志着一种重要的成长:他的视角,已经从单纯的“我”扩展到了“我们”。
对于那些因为成绩或其他原因,从未有机会站在聚光灯下的孩子来说,这种全员参与的模式,无疑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完成任务带来的成就感,哪怕只是“帮老师解决了一个小麻烦”,都能极大地提升自信心,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我能行,我也能为班级做贡献。”
当然,让一群经验不足的孩子管理班级,听起来就像一场混乱的冒险。但这场“冒险”之所以能够成功,背后其实有一套精心设计的运行系统在保驾护航。
为了确保绝对的公平,许多班级采用了“人人有事做”的模式。就像长沙某所初中,全班47名学生,不多不少,正好对应47个岗位。而更普遍的做法是“轮值制”,岗位按周或者按学号每天轮换,确保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体验。
轮值初期,混乱在所难免。可能今天的“纪律委员”自己就忘了安静,明天的“卫生员”忘了倒垃圾。但老师们的应对方式却出奇地一致:不批评,只引导。他们会和孩子们坐下来一起复盘:为什么会忘记?是不是可以设个小闹钟提醒?或者做一张任务清单?
这种处理方式,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犯错是学习的一部分。过程中的体验和成长,远比任务是否被完美执行更重要。孩子们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中,学会了思考、总结和协作。
为了解决轮岗太快、经验难以积累的问题,一些巧妙的传承机制也被引入进来。比如,让上一任给下一任做个小小的“岗前培训”,或者更进一步,设立一本“岗位日记”,让每个任职过的孩子记录下自己的工作心得和遇到的难题。
这不仅解决了实际操作问题,更让孩子们学会了总结与传承,整个班级仿佛成了一个微型的、自我成长的学习型组织。
这场变革最大的价值,或许不在于班级事务被处理得多么井井有条,而在于它给了每个孩子一个在集体中发光的机会,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学会担当,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价值感。
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它培养的不是唯唯诺诺的执行者或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积极、自信、有责任感的未来公民。当然,我们也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引导孩子和家长正确看待这一切,避免将这种形式上的创新,异化为对“职位”本身的另一种盲目崇拜,始终将焦点放在成长本身。
来源:采风百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