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是我人生中有些迷茫的时期。大学刚毕业,我对未来毫无头绪,只能搬回家乡,在一家酒吧打工,兼着旅馆清洁的工作。每天的日常,是给特大号床换床单、叠“医院角”、重新摆放那些小瓶洗发水。就在这样的日子里,我偶然发现了马克·马龙(Marc Maron)的播客节目《WTF
以下第一人称为本文作者Eleanor Biggs,音频制作人兼记者
那是我人生中有些迷茫的时期。大学刚毕业,我对未来毫无头绪,只能搬回家乡,在一家酒吧打工,兼着旅馆清洁的工作。每天的日常,是给特大号床换床单、叠“医院角”、重新摆放那些小瓶洗发水。就在这样的日子里,我偶然发现了马克·马龙(Marc Maron)的播客节目《WTF》。
马克·马龙
我已经记不清自己是怎么点开的,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听。那时我甚至不知道他是谁——一个脾气暴躁的中年脱口秀演员——更不认识那些被他采访的人:喜剧演员、音乐人、独立电影演员。但节目内容的真诚和幽默立刻吸引了我。每天上下班的路上,身上带着漂白水和油炸锅的味道,我一边走,一边听《WTF》,它成了我最重要的精神陪伴。
那是八年前的事。没想到几年后,我竟也成了一名播客制片人,如今在《卫报》的新闻节目《Today in Focus》工作。而促使我走上这条路的重要灵感,正是那档我在二十出头时偶然发现的《WTF》。
对我来说,这档节目不仅仅是一档脱口秀,更像是一条温柔的安全毯。不管马龙采访谁,他的节目都有一种稳定的节奏:他总会讲起自己的身世——犹太人,新泽西出生,新墨西哥长大,有个弟弟——仿佛听众和嘉宾是第一次听到,而不是第一千六百次。他常提起在洛杉矶喜剧俱乐部“Comedy Store”时,与老板米茨之间爱恨交织的关系;和演员聊天时,他会抱怨自己虽然热爱表演,却讨厌在拖车里干等的感觉。
作为脱口秀演员,这些段子早已是他的一部分。但在这些习惯性的话题之外,节目里常常浮现出另一个马龙——真诚、脆弱、富有洞察力。他能在聊天中自然地触及生命的痛点,让人忍不住想继续听下去。这种语气,是我这些年始终回到节目中的原因。
2015年,他曾邀请美国总统奥巴马做客《WTF》,那期节目成为播客史上的经典时刻。
此后,马龙的思考越来越广阔:他谈气候危机、法西斯主义的回潮,也谈特朗普再度当选后自己想搬去加拿大的念头。他聊悲伤——特别是在2020年恋人林恩·谢尔顿突然去世之后——也聊衰老、创造力、友情与爱情。还有猫。马龙特别爱猫。
经过多年每周两期的高强度更新,到了今年6月,马龙宣布,他和制片人决定结束《WTF》。他说:“我们觉得已经到了完美的终点,差不多该是时候了,伙计们。是时候了。《WTF》要画上句号。”
听到那一刻,我愣住了。无论生活多么混乱,总有一集新的节目在那里等我,有他那张带着岁月痕迹的脸在封面上。而如今,一切都要结束了。
截至我写下这些文字时,《WTF》只剩下最后一集。我还没敢点开,怕听完会哭得一塌糊涂,只好翻看Spotify上的评论。显然,我不是唯一一个难以接受的听众。
“我是一个住在伦敦南部的60岁木匠,坐在货车里哭了……谢谢你这些年的陪伴,马克。”
“1685期节目——要是每天听一集,得花四年半才能听完。”
评论区里充满了听众的怀旧与感激。有人说自己是在给婴儿换尿布时开始听的,如今孩子都上中学了;也有人说,是这个节目陪他们度过了失恋、孤独和人生的转折。有人形容,失去《WTF》就像失去了一个古怪的叔叔或哥哥的声音;还有人说,这就像失去了一个朋友。
我完全理解这种感觉。正是这档节目,让我体会到播客能传递的真诚与亲密,也在我最孤单的日子里给过温暖。《WTF》也许结束了,但它彻底改变了播客的世界——并将在成千上万听众的生命中,留下深远的印记。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本账号观点。
来源:下饭gb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