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盖为什么不惜与宋江发生分歧,也要攻打曾头市呢?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5 17:25 1

摘要:降魔但凭八阵图,却因名马一时怒,风起云涌生巨变,折断军旗在征途。

如果说水浒前六十回,是于无声处见惊雷,

那么后六十回,就是风起云涌生巨变,

因为后半部分开端,就是晁盖与宋江之间的矛盾公开化了,

可谁也没有想到,引发这场惊天巨变的起因,竟然是一匹马!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此前数次下山,只要宋江一说哥哥是山寨之主

不可轻动,小弟愿往,晁盖也就不再坚持了,

不料曾头市这一次,晁盖却一反常态,原著中他这样说道:

不是我要夺你的功劳,你下山多遍了,厮杀劳困,

我今替你走一遭,下次有事,却是贤弟去

晁盖为什么一定要攻打曾头市?这其中晁盖有着什么考量?

降魔但凭八阵图,却因名马一时怒,

风起云涌生巨变,折断军旗在征途。

第一百零一回 八阵图降魔:惊雷无声,风起云涌

书接上回。

芒砀山的两位头领项充、李衮率领人马,手挽盾牌,

近用利器,远用暗器,将史进所部杀得猝不及防,

兵退三十里才扎下营寨,白花蛇杨春的战马被飞刀所伤,

只得弃马而回,就连史进本人,也差点挨了一飞刀,

他清点人马才发现,竟然折损了一半!

原本史进想着要立功露脸,现在却变成了丢人现眼,

可把他给郁闷坏了,正当他和朱武商议,派人回梁山泊求救时,

有军士来报:北面大路上尘土飞扬,有大约两千军马飞驰而来,

史进等四将出寨一看,来的这支人马,打着梁山泊旗号,

为首二将,一个是小李广花荣,一个是金枪手徐宁,

史进将他们接进寨中,将战败之事讲述了一遍,

原著中花荣这样对史进说道:宋公明哥哥见兄长来了,

放心不下,好生懊悔,特遣我两个到来帮助,

宋江为什么懊悔?因为朱贵向他报告芒砀山人马的信息时,

他压根就没往心里去,所以才轻率地批准了史进所部下山,

单独展开行动,可是史进前脚一走,要么是他自己醒悟了,

要么就是吴用和公孙胜提醒了他,反正宋江意识到:自己轻敌了,

这才立刻派出花荣和徐宁率领人马,赶来相助史进,

可是这二将走后,宋江仍然放心不下,因为朱贵说得很清楚,

那混世魔王樊瑞,是一个精通法术的全真先生,

花荣和徐宁虽勇,可是他们不懂法术,恐怕难免会吃亏,

有鉴于此,一天之后,宋江又亲自率领吴用和公孙胜等十将,

以及三千人马,赶赴芒砀山,等他们见到史进时,天色已晚,

宋江领兵直抵山下,望见芒砀山上,满山都是青色灯笼,

公孙胜看罢多时说道:此山寨中必有个会使妖法之人,

我等不如暂且退军,来日待我摆布阵法,生擒这伙强人,

梁山军兵退二十里下寨,次日一早,众将齐聚帅帐之内,

公孙胜当众取出阵图,讲解阵法

他告诉众将道:

汉末三国之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曾经在鱼腹浦摆下石阵,

困住东吴大将陆逊所率的十万人马,此石阵名唤八阵图,

来日鏖战之时,贫道欲摆下此阵,

将芒砀山人马引入阵中,以七星号带为令,

然后变阵为长蛇之势,把樊瑞等三将困于阵内,

并将他们逼入坎地内,预先挖好的陷坑之中,

两边埋伏下挠钩手,必可将此三将一网成擒!

八阵图兵困陆逊,是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桥段,

唐朝诗人杜甫为此还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篇: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那么,公孙胜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或者说,八阵图究竟如何布阵,他又是怎样变阵的呢?

八阵图的基础阵形,是将人马分成六十四队,分据四面八方,

所谓变阵,就是用七星号带,指挥各队改变队形,

生生不息,变化无穷,

公孙胜的变阵方法,是在临敌之时,将阵门大开,

引诱樊瑞等三将杀入阵中,然后再指挥人马变为长蛇阵,

在隋唐演义等曲艺话本中,在长蛇阵前面会加上两个字,

称之为一字长蛇阵,给人造成一种错觉,

误以为长蛇阵就是一条直线,

可事实上,一字排列,只是长蛇阵的形态之一,

公孙胜所变的长蛇阵,是首尾相连,循环往复的圆型,

唯有如此,才能将樊瑞等三将困在阵中,让其无法逃脱,

至于公孙胜所说的坎地,八阵图对应八卦,

共分为乾、坤、巽、震,坎、离、艮、兑八处方位,

坎地位于正北,象征着水,其意为幽深,流动,

在军事地理上代表着隐蔽或险要之地,

在八阵图中被设定为诱敌深入,设下埋伏的区域,

其作战理念就是以险制敌,以变取胜,

在明朝的军事典籍《八阵图合变说》之中,

就将坎地称之为蛇阵,正合公孙胜的长蛇阵,

可能施耐庵就是借鉴了这本书中的记载,才写了这段故事,

公孙胜讲完之后,宋江大喜,下令全军依计而行,

由呼延灼,朱仝,花荣,徐宁,穆弘,孙立,史进,黄信,

等八将分别守住八门,柴进,吕方,郭盛守住中军,

宋江,吴用,公孙胜站立在高处负责指挥,

跳涧虎陈达跟随在他们身旁,依据他们的命令,摇动旗帜,

发出类似于旗语的信号,调动全军的阵型,

再派神机军师朱武,率领五名士兵,站在另一处高坡,

作为观察瞭望哨,随时向主帅和全军报告战场变化,

这是梁山军的第一次阵战,在后文书中的历次战斗中,

还会牵涉到不少的阵法,我会参考相关资料作详细介绍,

当天正午时分,梁山军布阵已毕,便开始摇旗呐鼓挑战,

芒砀山人马也不甘示弱,敲起了几十面铜锣,

全军三千余人下山出击,

在此阵中项充,李衮分列两边,

混世魔王樊瑞骑一匹大黑马立于中间,但见此人,

青丝细发迎风飘摆,外罩七星皂袍,内衬连环铠甲,

左手持一柄宝剑,右手挽着流星铜锤,威风凛凛,

和庙宇中的北方真武大帝的形象非常接近,

樊瑞见梁山军摆成阵势,原著中他暗喜道:

你若摆阵,中我计了!他吩咐项充,李衮道:

若见风起,你两个便引五百滚刀手杀入阵去,

再看樊瑞,口中念念有词,喝了一声:疾!

霎时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项充,李衮趁势一声呐喊,率所部向梁山军冲杀而来,

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梁山军不仅没有上前迎战,

反而还两下散开,让出了一条大路,

等项充、李衮抢到阵门前,梁山军便使用强弓硬弩,

在路两边箭如雨下,将其所部截为两段,

项充和李衮只带了四五十名滚刀手杀入阵内,

其他人全都被乱箭射退,逃回本阵去了,

高坡上的宋江和公孙胜见此情形,便让陈达摇动七星号旗,

梁山军迅速变阵,变成了密不透风的长蛇之阵,

原著中这样写道:项充,李衮正在阵里,

东赶西走,左盘右转,寻路不见,

他们的行动轨迹,被朱武尽收眼底,

他们走到哪里,朱武就用手中的小旗指向哪里,

梁山军的长蛇阵也随之缩小包围圈,就宛如一条巨蟒一般,

将项充、李衮所部紧紧地缠绕着,并且越缠越紧,

渐渐将他们逼入了坎地,而公孙胜开始施法了,

他拔剑在手,念动咒语,喝了声疾,

项,李二将脚下狂风卷地,眼前尽是黑气,

不由得惊慌失措,想要夺路回归本阵,

就在他们慌不择路之际,猛听得一声霹雳震天响,

两人一起失脚,跌落陷坑,早有挠钩手一拥而上,

牢牢搭住他们的衣甲,并将他们拖到地面,绳捆索绑,

押到山坡上宋江的面前请功,宋江把鞭梢一指,

梁山军一齐向阵外的樊瑞所部席卷合围而去,

樊瑞一看不妙,赶紧率军撤回山寨,其大半人马都未能走脱,

宋江收兵回营,小喽罗将项充、李衮押了上来,

宋江吩咐赶紧松绑,项充、李衮不是朝廷军官,而是绿林好汉,

所以宋江又是另外一番说辞,他亲自倒了两杯酒,

递到二人的面前说道:二位壮士休怪,小可宋江,

久闻你等三人的大名,早就想以礼相请你们共聚大义,

只是一直没有机会,若你们不嫌弃的话,我是深感荣幸啊!

本来是芒砀山主动挑衅在先,

可宋江却只字不提,芒砀山想要吞并梁山泊之事,

还给足了项充和李衮的面子,这就叫做当着和尚,别骂秃子,

比起晁盖在杨志面前,提及智取生辰纲之事来,

宋江的为人处事就强太多了,项充、李衮慌忙拜倒在地道:

我等久闻及时雨大名,一向无缘拜识,今日一见,

方知兄长果然义气,我们既然被擒,理当受死,

可兄长反倒以礼相待,我二人愿意投效,

兄长可放我们二人中任何一个回去,劝说樊瑞来降,

不知兄长尊意如何?

宋江笑道:就请二位兄弟一起回去好了,我在这里静候佳音,

项充、李衮一听,更为感动,再次拜谢道:哥哥真乃大丈夫也,

若是樊瑞不肯投降的话,我们绑也要把他绑来!

这一段情节,接近于三国演义中孙策义释太史慈的故事,

充分证明了宋江的慧眼识人和气度不凡,

当下宋江大喜,先安排二将饱餐了一顿,

给他们换上新衣,挑选好马,又把兵器还给了他们,

亲自送他们下山回寨,项充、李衮一路上想起宋江的好处,

感恩不尽,毕竟绿林相争是血腥残酷的,战败者真的会掉脑袋,

二人回到山寨,将被擒的经过对樊瑞讲述了一遍,

原著中樊瑞这样说道:既然宋公明如此大贤,

义气最重,我等不可逆天,来早都下山投拜,

第二天一大早,樊瑞等三将率所部来到宋江大营,

拜倒在地,诚心归降,樊瑞主动提出拜公孙胜为师,

宋江作主,让公孙胜将五雷天心正法传授给樊瑞,

众人欢天喜地,点起军马,班师回到梁山,

水浒传全书一百二十回,写完芒砀山的故事,正好是六十回,

从第一个出场的好汉史进开始,到这一回又重新回到史进身上,

形成了一个段落闭环,在这个段落过程中,

既有行侠仗义的英雄传奇,又有啸聚山林的好汉故事,

还有逼上梁山的无奈经历,更有弱肉强食的权力火并,

耐人寻味的是,在这个段落的尾声,芒砀山三将出场,

这三将的外号分别是魔王、哪吒、大圣,这都是神话人物,

暗合着水浒开篇,天罡地煞临凡的神话传说,

如果说前六十回,是于无声处见惊雷,

那么后六十回,就是风起云涌生巨变,

因为后半部分开端,就是晁盖与宋江之间的矛盾公开化了,

可谁也没有想到,引发这场惊天巨变的起因,竟然是一匹马!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宋江率众回到梁山泊岸边,正准备乘船上山时,

忽然芦苇边大路上走来一条大汉,一头拜倒在宋江马前,

宋江慌忙下马,将他扶起问道:敢问足下尊姓大名?

那大汉答道:小弟名叫段景住,只因生得赤发黄须,

所以江湖人称金毛犬,我一向以在北方盗马为生,

于今年春天在枪竿岭下,盗得金国王子的坐骑,

这匹马浑身雪白,头至尾长一丈,蹄至背高八尺,

名叫照夜玉狮子,是一匹能够日行千里的宝马良驹,

小弟久闻兄长大名,想要将此马献给兄长,作为进见之礼,

不料经过凌州曾头市时,曾家五虎不仅夺走了这匹马,

还口出污言,当着您的面,我都不敢复述。

宋江把段景住带回山寨,又派戴宗去曾头市探听消息,

几天之后,戴宗回到山寨,详细回报了曾头市的情况:

此处有三千多户人家,为首的就是曾家府,

其家主原是金国人,叫做曾长者,他有五个儿子,武艺高强,

号称曾家五虎,还有两个武术教师,一个叫史文恭,一个叫苏定,

如今曾头市聚集数千人马,扬言要与梁山泊势不两立,

那匹照夜玉狮子马现在被史文恭骑坐,

他的话音刚落,晁盖便高声叫道:这厮们怎敢如此无礼,

我要亲自走一遭,不踏平曾头市,誓不回山!

宋江道: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小弟愿往,

此前数次下山,只要宋江一说这话,晁盖也就不再坚持了,

不料这一次,晁盖却一反常态,原著中他这样说道:

不是我要夺你的功劳,你下山多遍了,厮杀劳困,

我今替你走一遭,下次有事,却是贤弟去,

晁盖为何坚持要下山?因为他真的很生气,

引发他愤怒情绪的导火索,就是那匹照夜玉狮子马,

晁盖是仗义疏财之人,他又怎会将一匹马放在眼里呢?

可那不是一匹普通的马,是金国王子的坐骑,

很大程度上,那也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让晁盖恼火的是,明明自己才是梁山泊的老大,

可段景住却仰慕宋江的威名,非要把那匹马献给他,

说到底,这都是因为宋江屡战屡胜,打响了名号,

换任何人站在晁盖的角度。也会这么想:

长此以往,江湖上都只知道有你宋江,

哪还知道我晁盖呢?我这个老大,也就变成了傀儡,

这样下去,水泊梁山迟早没有了我的容身之地,

再加上宋江在历次征战的过程中,

与一众好汉们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

就连原本属于自己团队的吴用和公孙胜,

都逐渐倒向了宋江一边,晁盖不可能看不到,

宋江在多个场合,反复宣扬招安报国之论,他也不可能听不到,

可晁盖却是个不尊王化,向往自由,反对招安的人,

这种原则性的分歧,是他不能接受的,

只是长久以来,他一直顾念着兄弟的情面,

采取了忍让态度,但这一次,他决定不忍了,

所以他当众断然拒绝了宋江,坚持下山,出战立威,

当晁盖说到功劳二字时,宋江的心里也就明白了:

建立功劳,那是小弟和下属们应该做的事情,

晁盖已经是梁山泊老大了,还需要建立什么功劳呢?

他只不过是想通过亲临战阵,取得胜利,挽回人心而已,

看来我数次下山征战,虽已深得众兄弟之心,

可也有了功高震主之嫌,晁盖担心被我架空,

所以这一次才坚决要去,那句下次有事,却是贤弟去,

也只是敷衍我而已,从此以后,他只怕再也不会保持沉默了,

当初闹江州之后,宋江初登聚义厅之时,

晁盖就曾主动提出,让他做山寨之主,

但他受了晁盖千里相救之恩,既不敢做,也不能做,

宋江自愿发配江州,三辞梁山泊,

两次游历江湖招揽好汉,其根本目的就在于,

先上山造反,后接受招安,他不是不知道,

身为老大的晁盖反对招安,所以他决定采取迂回策略,

对晁盖表面尊重,实则架空,与兄弟同甘共苦,广纳人心,

等到将来时机成熟,再裹挟晁盖一起招安,

直到在还道村受了九天玄女的三卷天书之后,

宋江的心中才唤醒了作为星主的意识,

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轻举妄动,

只是一直在静心等待命运的安排,

眼前面对晁盖的出离愤怒,宋江有些猝不及防,

为了避免将已经公开的矛盾扩大化,他也不想和晁盖发生争执,

只能是一再苦劝,可他越是苦劝,晁盖就越是火大!

原著中这样写道:晁盖忿怒,便点起五千人马,

请启二十个头领相助下山,其余都和宋公明保守山寨,

宋江一看晁盖派将,心里就更明白了:

除了吴用和公孙胜之外,

晁盖把劫取生辰纲的老兄弟都带上了,

这分明就有种赌气分家的意味,眼见晁盖态度坚决,

宋江实在是无法反对,毕竟公开违抗老大,

于情于理于义气,只怕都说不过去,

无奈之下,宋江只得率领众头领,

将晁盖一行送到了山下金沙滩上,就在这时,

忽然刮起一阵狂风,将晁盖新制的认军旗拦腰折断!

那么,晁盖这一去,战况究竟如何呢?

且听下回分解。

来源:小苗苗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