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的现代国家,大多都在往平等包容的方向走,可印度最近却抛出了个让外界大跌眼镜的计划,内政部明确说,要在2027年3月前完成全国人口普查,而且每个人的种姓都得同步登记。
现在的现代国家,大多都在往平等包容的方向走,可印度最近却抛出了个让外界大跌眼镜的计划,内政部明确说,要在2027年3月前完成全国人口普查,而且每个人的种姓都得同步登记。
这事儿想想就挺矛盾的,印度宪法早就明明白白废除了种姓制度,上一次搞这种“给人贴等级标签”的普查,还是1931年英国殖民那会儿的事呢。
更让人好奇的是,在印度生活的14万华裔,这次看样子也逃不掉“被分种姓”的命运。
他们到底会被归成高高在上、手里握着社会话语权的婆罗门?其实这背后不简单,既藏着印度社会千百年攒下的复杂积弊,也和当下政治、宗教的深层博弈脱不了关系。
想搞懂种姓制度,得先从印度教的核心经典《摩奴法典》说起。
在这部典籍里,种姓被说成是“神圣秩序”的一部分,还把人分成了四个主要等级,婆罗门是祭司和学者,刹帝利是贵族和武士,吠舍是商人和农民,首陀罗是工匠和仆人。
除此之外,还有一群被排除在体系外的“不可接触者”,也就是达利特。
不过一开始,这种划分更多是基于宗教职责和社会分工的传统认知,并没形成那种严格的、有法律支撑的等级体系。
真正让种姓制度从“松散传统”变成“严密系统”的,其实是英国殖民者的操作。
1872年,当时的印度总督诺斯布鲁克搞第一次人口普查,就第一次把种姓纳入了统计范围。
他这么做可不是因为尊重印度文化,而是为了更方便地管理殖民地,搞清楚不同种姓的规模和分布,殖民者就能更精准地划分利益群体,制定对应的统治策略。
到了1881年,普查专员W.C.普洛登更过分,直接把种姓分成了五类,就算不是印度教徒也没能幸免,这一下就彻底打破了种姓原本只属于印度教的边界。
1901年,人类学家李斯利的做法,更是让种姓制度彻底变成了“等级工具”。
他把判定种姓的权力全交给了印度教上层,让婆罗门凭着“纯洁度”和“污染度”给不同群体排序。
这一搞,婆罗门直接掌握了“身份裁判权”,原本大家心里模糊的种姓认知,变成了有法律认可、全社会都得遵守的刚性等级体系。
后来英国殖民者也意识到,种姓普查可能会引发社会矛盾,想过停下来,但很快就发现根本行不通,没有种姓这个“标识”,印度社会就像没了“管理密码”,根本管不动。
比如碰到司法案件,要是原告是首陀罗、被告是婆罗门,就算法院判婆罗门道歉,也根本执行不了。
在印度教信徒眼里,“高种姓向低种姓低头”就是破坏“神圣秩序”,谁也不愿意干。
最后殖民者没办法,只能退一步,把说法改成“受压迫种姓”,算是给普世价值留了点表面面子,可种姓制度的根,却在印度扎得更深了。
2027年要搞种姓普查,看着挺突然,其实是莫迪政府推行“印度教民族主义”的必然结果。
莫迪政府一直想把“印度”和“印度教”紧紧绑在一起,让“印度人”的身份和“印度教徒”的身份划等号,靠这个来强化国家凝聚力。
可种姓制度,恰好是《摩奴法典》里印度教的“身份密码”,要是把种姓去掉,印度教的文化根基就会动摇,“印度教民族主义”的理论基础也就塌了。
这么一想,就不难理解为啥莫迪政府不光不淡化种姓,反而还把它摆到台面上搞普查了。
在印度教信徒眼里,种姓不是外界说的“歧视标签”,而是“神圣秩序”的体现,是自己和宗教信仰之间重要的连接纽带。
政府借着普查强化大家的种姓认同,本质上是想用宗教认同来巩固社会控制力,当老百姓都用“印度教徒+特定种姓”来定位自己时,更容易形成统一的想法,也更愿意服从政府的治理。
但这种操作,本身就和印度宪法拧着来。
印度宪法第15条明确说不能因为种姓搞歧视,第17条还取消了“不可接触制”,核心就是“不按宗教、种姓区分公民”。
可“印度教民族主义”偏偏就把宗教和种姓当核心,就算最高法院好几次让政府解释普查的合理性,莫迪政府也更认《摩奴法典》里的“神圣秩序”,不把宪法条款当回事。
这种“制度和现实对着干”的矛盾,让2027年的种姓普查充满了争议,也暴露了印度在“建现代国家”和“甩不掉传统宗教积弊”之间的深层撕裂。
在印度社会,种姓就像个巨大的“漩涡”,不管你信什么教、来自哪个种族,只要待在这片土地上,就很难绕开这套体系,就算是短期去旅游的游客,当地人都会悄悄给你“贴标签”,更别说长期生活在这儿的人了。
最典型的就是各种宗教群体,哪怕一开始是想反抗种姓,最后也逃不过被“种姓化”的命运。
1956年10月14日,就发生过一场撼动种姓制度的运动,50万印度贱民在领袖安倍德卡尔博士的带领下,集体退出印度教、改信佛教,就是为了反抗种姓压迫。
安倍德卡尔博士自己就是贱民出身,还喊出了“婆罗门、刹帝利难道天生就高贵吗”的尖锐质疑。
这是种姓制度存在3000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反抗运动,当时所有人都觉得,这说不定能打破种姓的枷锁。
可谁也没料到,才过了几年,这些新佛教徒内部居然分化出70多个新种姓,等级划分比印度教的体系还复杂。
一场轰轰烈烈的反种姓运动,最后居然活成了自己反对的样子,想想都让人唏嘘。
伊斯兰教也没逃过这个命运。
500年前,莫卧儿帝国把伊斯兰教带到印度,本来是想传播平等的宗教理念,结果才100年,伊斯兰教就被印度的种姓文化“改造”了。
现在就算是巴基斯坦的穆斯林,都被分成了三大类,阿什拉夫是贵族,被认为是阿拉伯、波斯移民的后代,阿吉拉夫是本地改信伊斯兰教的人,阿加尔是贱民,干的都是“不洁”的活儿,而且每个大类里还有细分的小种姓。
比如阿什拉夫里,就有赛义德(先知的后裔)、谢赫(贵族的后裔)等不同等级。
就连当年的莫卧儿皇族,都得找印度教上层“认证”种姓,才敢在印度社会站稳脚跟。
现在巴基斯坦姓“韩”的群体,就是当年被印度教官方定为“刹帝利”的阶层,从这就能看出种姓的影响有多深远。
锡克教曾经想打破这种束缚,锡克教第10代上师葛宾德・辛格特意规定,女性教徒统一姓“考尔”,意思是“公主”,男性教徒统一姓“辛格”,意思是“狮子”。
印度前总理曼莫汉・辛格就是锡克教徒,光看姓氏,根本看不出他的种姓。
这种“去种姓”的尝试,一开始确实有用,吸引了不少不满种姓制度的人加入锡克教。
可最后还是没抵挡住印度教的“同化力”,在印度社会的普遍认知里,所有锡克教徒都被统一划成了“刹帝利”,相当于换了个方式给他们贴种姓标签,之前“去种姓”的努力全白费了。
就连信仰小众宗教索罗亚斯德教的帕西人,也没例外。
帕西人是波斯移民的后代,他们信的索罗亚斯德教本身就没有种姓概念,在印度名义上是“无种姓异教徒”,可实际生活里,大家都默认他们是“首陀罗”。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本来是婆罗门种姓,当年嫁给帕西人费罗兹的时候,为了不因为婚姻“种姓降级”。
费罗兹特意把自己的姓从“甘代”改成了“甘地”,因为圣雄甘地家族被认为是高种姓,这么一改,才保住了英迪拉家族的高种姓身份。
从这个小细节就能看出,种姓在印度社会的分量有多重,就算是上层精英,也不敢随便挑战这套体系。
咱们再回到一开始的疑问,14万华裔在印度会被分什么种姓?其实答案早有迹可循,而且特别现实,主要看两点,有没有钱,干的是什么活儿。
在历史上,华人在印度的“种姓待遇”和现在完全不一样。
唐朝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记载过,印度戒日王接见唐朝使节时,直接把他们当贵宾对待,根本不查种姓,那时候中国公民在印度的社会地位很高,差不多是“高种姓”的待遇。
可现在的标准完全变了,要是华人信印度教,就按《摩奴法典》的规则分种姓,要是不信,就由婆罗门祭司“指派”,而且大概率挤不进婆罗门、刹帝利、吠舍这“上三旗”。
具体来说,18世纪来印度做茶叶、瓷器生意的华商,还有现在知名国企在印度的华人高管,因为有钱、干的是“体面活儿”,会被归成“吠舍”,也就是商人阶层。
普通的华人劳工,比如在工厂打工、干体力活的,基本会被归成“首陀罗”。
要是干了印度教眼里的“脏活”,比如做皮革(印度教觉得皮革“不洁”,因为涉及动物尸体)、捕鱼(传统上被认为是贱民干的活儿),就会直接被打成“达利特”,少不了要受各种隐性歧视。
19世纪孟买的华人皮匠,还有15世纪从广东、广西去印度喀拉拉邦的华人渔夫,都被这么归类过。
那时候喀拉拉邦的华人渔夫,还被当地人起了个带歧视的称呼“Chinava”,翻译成中文大概就是“华人贱民”的意思,满是侮辱性。
就算印度有宪法和《外国人法》保护外国人的权益,也挡不住种姓思维的渗透。
2009年,加尔各答的华人制革厂因为环保问题被关闭,印度媒体报道的时候,直接用“达利特”来污名化华人工人,暗指他们“天生就该干低贱的活儿”。
还有研究者去印度考察,就因为在当地餐馆吃了腌制食品,印度教高种姓觉得腌制食品“不新鲜、不洁”,就被刹帝利种姓的当地人当面嘲讽,“我们从来不吃变质的东西,只有达利特才吃”。
最后这位研究者能被归成“首陀罗”,还多亏了会说英语,在印度,英语到现在还被默认为“高种姓语言”,不少人觉得“达利特不配说英语”,会说英语反倒成了“摆脱低种姓标签”的隐性条件。
现在去印度工作的中国人,刚到当地就会被印度人悄悄打听背景,学历高不高、有多少钱、在公司当什么官,这些都是给你“定种姓”的依据。
说到底,种姓对印度来说,不是一套过时的制度,而是深入骨髓的思维定式,就像20年前的出租车司机,能把全城路线记熟,可现在的网约车司机,离了导航就不会开车,印度社会要是离了种姓这套“导航”,也不知道该怎么运转。
可一个现代国家,把前现代的种姓制度当“社会基石”,真能走得远吗?英国殖民者当年妥协,让种姓从“传统”变成了“系统”,现在莫迪政府又在强化它,让它成了“政治工具”。
那些被“种姓化”的宗教群体已经证明了,种姓不是印度教的专属,而是印度社会的“默认设置”。
只要这个“设置”不改,就算有再先进的宪法、再完善的政策,也难打破那道看不见的等级墙。
2027年的种姓普查,或许会让印度的种姓问题更显眼,但要真正实现“人人平等”,印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打破千年的思维定式,比修改一部法律难得多。
来源:沧海梦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