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投入连增背后,安科生物转型升级加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5 17:15 1

摘要:自2009年上市以来,除了2020年出现0.7%的轻微回调,安科生物的营收规模始终维持着向上增长的态势。截至2023年,CAGR(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1.34%。如此“稳健”的成长风格,贯穿公司创立的30

2020年安科生物的在建项目投入为1.37亿元,此后逐年提升,到2024年已经增长至8亿元,CAGR达到55.45%。

“2024年‘难得’出现了一次下滑。”在安科生物(300009.SZ)会议室,公司执行总裁姚建平如此形容刚翻页的2024年。

自2009年上市以来,除了2020年出现0.7%的轻微回调,安科生物的营收规模始终维持着向上增长的态势。截至2023年,CAGR(Compound Annual Growth Rate,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1.34%。如此“稳健”的成长风格,贯穿公司创立的30年历程。

只是在第31年的关口,挑战还是来了:年报数据显示,2024年安科生物实现营收25.36亿元,归母净利润7.07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1.51%与16.56%;直到2025年中报,营收12.92亿元、归母净利润3.67亿元,同比下滑0.51%与11.92%的结果,都在加重“难得”的危险性。

二级市场投资人从来敏感。一部分嗅到风险旋即出逃,导致4月7日股价触及年内低点的7.23元;一部分坚信30年稳健业绩表现绝非偶然,于是126天后(8月11日)合力托举股价反弹至13.06元的阶段性高位。目前,很难明确多空双方哪个正确,却可以明确80.67%的振幅并不“稳健”。

不过从管理层的态度不难看出,安科生物对未来向好发展的信心十分坚定。不仅要超越今天的对手,还要超越昨天的自己,创造一个安科生物专属的成长“加速度”。

安科生物凭什么实现目标?

壹 | 谁的“拐点”

针对业绩的波动,各方普遍认为这是一次重要的“拐点”,只是对“拐点”的理解并不相同。

目前,业界普遍认可一组数据:中国儿童矮小症发病率在3%区间上下浮动。所有的矮小症人口中,3岁-15岁需要治疗的患儿约有700万人。随着人们收入的提升以及对高质量生活需求的日益迫切,积极应对矮小症的需求已经成规模,这正是安科生物的主阵地。

姚建平表示,2024年安科生物的生长素产品,即将实现“短效粉针+水针+长效剂型”的全剂型覆盖,相应收入占整体营收比例稳定在70%-75%区间。得益于此,安科生物进一步巩固了儿童生长发育领域的行业地位,奈何分歧也源于此。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是一个重要节点:此前新增人口数量一直以维持在千万人的区间,此后新增人口数降至900万人上方,增长率在7‰下方持续3年时间。新增人口减少,生长素市场规模也会受到影响。

生长素赛道已经不那么宽敞,不过仍在赛道上踩油门的企业并不在少数。据第三方统计数据,长春高新(000661.SZ)占据国内rhGH(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重组人生长素)市场74%的份额,后来者特宝生物(688278.SH)、维昇药业-B(2561.HK)推出怡培生长素注射液与隆培生长素,以及诺和诺德帕西生长素、天境生物伊坦长效重组人生长素注射液均已申报上市,拥挤程度可见一斑。

更为明显的趋势是,人口老龄化正在逐步深入。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亿,占总人口比重为22%,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为15.6%。按照联合国划分标准,中国符合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的标准。

外部要素的变化,已经构成业绩俯冲的压力,业已形成“拐点”。据此,部分投资者认为,只看投资价值,继续做“新增人口”的文章,不如关注“老龄化”的趋势。不过安科生物的判断与之有所不同。

“虽然数据仍在波动,但我们十分确定业绩已经筑底。”在安科生物看来,上述“拐点论”并不成立。当前生长素市场主要由2016年期间出生的孩子构成,仅以2024年全国新接受生长素治疗儿童约30万-40万人的总量计算,渗透率处于较低水平。这样看来,出生率下降和生长素市场下降不具有直接相关性,“恢复性增长”必须在2025年实现。

“生长发育与抗病毒、辅助生殖、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谈到实现“恢复性增长”的抓手,姚建平说出了安科生物重点发展的四个方向,与其传统坚持发展的“一主两翼”——以生物医药为主轴,以中西药物、精准医疗为两翼,横向一体化战略不尽相同。

面对中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发展不断深入的大背景,抗病毒与自身免疫系统产品的布局,可谓顺势而为;近期全国与地方出台一系列支持生育政策体系,继续围绕生长素与辅助生殖概念巩固优势仍然大有可为。因此安科生物需要的转型,是一次结构性调整,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

“实现‘恢复性增长’,安科生物关键要做好创新的文章。”姚建平表示。

贰 | 转型:双路并行

当然,二级市场向来敏感且现实,很难因为“拐点”或“转型”的定性,就改变对企业价值的认知。想要实现突破,安科生物必须完整呈现“拐点”或“转型”的定量成果。

按照过去安科生物的设定,“一主两翼”表面上是三个主体,实则“中西药物”与“精准医疗”覆盖众多健康领域,指向颇为复杂。换言之,这是一种“大而全”或“全都要”的逻辑。30年快速增长巩固了安科生物的成长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对传统模式的依赖性。

“过去一段时间,我们的拳头没有握得足够紧,现在我们的要求就是聚焦,做‘加法’更要做‘减法’。”如姚建平所言,如今正是安科生物突破转型的关键期,围绕创新指向,通过自主研发与对外投资双路并行,做难却正确的事情,成为今后一段时间的主旋律。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4年,国内生长素市场规模已经突破160亿元,预计到2030年整体规模将达到286亿元,期间CAGR约为10.16%。换言之,在安科生物熟悉的优势赛道中,风向偏转客观存在,但市场空间仍有也是事实。

近期,安科生物联合参研单位,启动人生长素注射液治疗SGA(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小于胎龄儿)引起的儿童身材矮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开放、阳性药对照、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应对患儿身材矮小,以及可能伴随的肥胖、胰岛素抵抗、性早熟等潜在风险。

此外,安科生物自主研发的HuA21项目已顺利完成 Ib/II期临床研究的受试者入组,已召开III期临床试验方案讨论会;“AK2017注射液”(重组人生长素-Fc融合蛋白注射液)已完成II期临床试验入组,顺利召开ISS适应症的III期临床研究者会议,后续将陆续步入收获期。

叠加与维昇药业-B(2561.HK)的战略合作,安科生物在强化生长素基础优势的同时,获得重组人卵泡刺激素-CTP融合蛋白注射液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独家商业化权利,进一步完善“辅助生殖+儿童生长”的全链条布局。

没有生长素的“基石”不行,不过只有这一个“基石”更不行。按照姚建平的观点,在强化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如何借助资本力量撬动更多的创新动能,进一步激发安科生物向上力量同样重要。“合作开发与投资参股并举,我们要通过投资争取时间。”姚建平表示。

围绕具体项目,创新性和领先性是安科生物看中的环节。以其参股博生吉为例,其自主研发的靶向CD7自体CAR-T细胞产品 PA3-17注射液,并未选择主流CAR-T细胞疗法聚焦B细胞恶性肿瘤或骨髓瘤的研发路径,而是挑战治疗难度更高的成人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R/R T-ALL/LBL)。

受限于技术要求与研发挑战,全球CAR-T治疗对T细胞恶性肿瘤领域仍为空白,一旦实现突破不仅帮助患者缓解病痛折磨,还能在一段时间内充分获得窗口期红利。目前PA3-17已完成I期临床试验,ORR(Objective Response Rate,最佳客观缓解率)高达85.00%,并被CDE(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

此外,效率也是安科生物的追求。就在拟适用于预防VZV(varicella-zoster virus,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导致的带状疱疹mRNA疫苗获得CDE核准签发《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时,其参股的阿法纳生物已在成立四年内,获得了六个创新药临床试验批件,效率可见一斑。

“(安科生物)创立35周年(2028年)或到十五五末期(2030年),安科生物的发展会上一个新台阶。”姚建平表示。

叁 | 走自己的路

延续过去“稳健”的发展风格,安科生物可以将过去的自己视为成功案例,毕竟那是一套用30年时间印证的成功案例;然而现在安科生物需要突破,每向前的一步都需要独自探索。

2025年上半年财报中,安科生物明确表示要坚守四个“一代”——“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储备一代”的科研方针。汇总近些年的业绩报告,这也是其一以贯之的路线。

不过在本次与管理层的深度沟通中不难看出,继续维持四平八稳与高枕无忧已经不合时宜,直接的改变将会在研发环节得以体现。

财报数据显示,自2020年以来,安科生物的研发投入正在逐步提升,在2023年无论2.55亿元的投入额度,还是8.9%的研发费用率,都已达到阶段性高点。安科生物副总裁窦颖辉表示,新方向明确后研发投入还会有明显提升。

“2024年公司的研发投入约为2亿元,保守预估2025-2026年期间研发投入将会有30%-50%幅度的提升。”按照窦颖辉的预测,技术研发与众多项目III期临床阶段的投入都将会进一步抬高公司的成本。

“如果不能加速向前,当你的产品推出来以后,多半只能在红海市场中翻滚了。”从姚建平的回复中不难发现,即使困难再多,安科生物的发展都不能以牺牲速度为代价,继续快速发展的节奏非常重要。

年报数据显示,2020年安科生物的在建项目投入为1.37亿元,此后逐年提升,到2024年已经增长至8亿元,CAGR达到55.45%。

好在随着国内医药行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转型中的安科生物也得到一些正面推力。近期启动的第11批集采工作,“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已经成为执行原则。价低只是集采中标的参考要素之一,报价最低的企业必须公开说明报价的合理性,并承诺不低于成本报价。

由此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集采逐步完成“挤水分”的初期目标,引导行业与市场向比质量、重合规、强管理、减少恶性竞争的时代迈进,从而推动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也正是在大环境逐步优化与成熟的背景下,“集采杀估值”的逻辑正在失去立足空间。

另据公开信息显示,国内法医Y库建设工作仍在推进,未来基因检测市场将维持稳定增长的趋势;国家和地方不断出台各项扶持政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药行业发展的。可见一段时间内,安科生物的非主线业务也有良好环境。

所以综合来看,这次转型升级安科生物胜算较大。

来源:财经思享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