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假期都结束了,“桑拿天”还赖着不走,每天最高气温直奔35℃,湿度动不动就冲上70%、80%。
今年10月的上海,简直把“秋老虎”演绎到了极致。
国庆假期都结束了,“桑拿天”还赖着不走,每天最高气温直奔35℃,湿度动不动就冲上70%、80%。
10月11日那天,直接打破了10月中旬的历史最高气温纪录。
算算日子,今年上海的夏天足有154天,妥妥排进了历史最长夏天的前三甲。
这么热的天,偏偏赶上上海大师赛正打得火热。
按理说看网球比赛是挺过瘾的事,可今年这届,看得人直揪心。
比赛刚开始那几天,高温高湿的环境就给球员们来了个“下马威”。
好多球员在场上直接身体扛不住了,手抖、抽筋、头晕、呕吐,甚至有人因为热应激不得不退赛。
10月12日的决赛颁奖礼上,还出了个让人揪心的插曲。
亚军林德克内希在冠军发表感言的时候,突然腿部抽筋,直接从颁奖台上摔了下来。
想想也能理解,两周的高强度比赛,换谁在这种天气里熬下来都不容易,身体实在是撑不住了。
赛场上的球员们,简直就像在“蒸笼”里打球。
没打几局,球衣球裤就被汗水浸透了,紧紧贴在身上,跟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
卢布列夫击球时,汗水直接甩得到处都是,这画面看着就让人觉得难受。
38岁的德约科维奇在和穆纳尔的对决中,多次弯腰扶着垃圾桶呕吐。
他自己也说,湿度连续几天超过80%的时候,真的太折磨人了,尤其是对白天在烈日下比赛的球员来说,简直太残酷。
可即便这样,这位老将也没退赛,反而想法子适应。
冰毛巾敷了,风扇吹了,最后实在没辙,半决赛时他直接备了一盆冰水,每到休息就把头扎进去,就为了不辜负中国球迷的热情。
虽说赛事方也没闲着,采购了1500公斤冰块,给球员准备冰毛巾快速降温,场内外还增设了近60台电风扇,想着加强空气流通。
按说这些准备也算到位了,可上海的天气实在不讲道理,该热还是热。
这时候就有人纳闷了,球场不是有顶棚吗,关上遮遮太阳不行吗?其实不是场地不能关,而是ATP不让关。
上海旗忠网球中心的两个场地都有移动顶棚,开关一次也就7到10分钟的事儿。
但ATP规定,上海大师赛属于室外硬地赛事,只有下雨影响比赛的时候才能关顶棚,高温的时候根本不管用。
再看看相距700公里的武汉,正在举办的武汉网球公开赛,就按照WTA的规则,早就设置了高温保护规则。
10月7日,武汉最高气温超过30℃,就启动了高温保护,室外球场的比赛暂停了。
8日气温高的时候,球员在第二盘和第三盘之间还能多休息10分钟,根据情况还能关闭顶棚或者延后比赛时间,这些措施可真是帮球员们减轻了不少中暑的风险。
其实,高温应对政策在体育赛事里越来越重要了。
像澳网,经常遭遇高温,2019年就更新了完备的高温政策,还研发了热应激量表,实时监测赛场的气温、太阳强度、湿度和风速。
当读数达到5的时候,主裁就可以在特定节点暂停比赛,关闭顶棚,没开打的比赛也能暂停或者延后。
还有F1赛车比赛,国际汽联在10月初把新加坡大奖赛列为历史上首场“高温危害”赛事,因为当地气温超过31℃,湿度还高,要求车队必须在赛车里准备特别的降温背心,车手可以自行决定是否穿着。
这还是在前年卡塔尔大奖赛出现车手身体不适事件后制定的规则,当时好多车手都需要医疗救治,驾驶舱里的温度接近60℃,简直就像在“高速移动的桑拿房”里开车。
回过头来看看上海大师赛,球员们在场上拼尽全力,不仅要面对对手,还要对抗高温,甚至得担心自己会不会在比赛中中暑。
而赛事方却只能按照旧有的规则来,即便有顶棚也不能用,实在是有点被动。
随着气候变化,高温天气越来越常见,这届上海大师赛就像是一场预演。
球员们在极端天气下的困境,暴露出了赛事规则在应对高温方面的不足。
其他赛事已经有了不少成熟的经验,ATP是不是也该好好想想,怎么完善一下高温政策,别让球员们再在“蒸笼”里硬扛了。
毕竟,保障球员的身体健康,才是比赛最重要的前提,不是吗?
来源:复古Pv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