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拉片凭什么让年轻人抢着买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7 15:06 2

摘要:近日,一款被称为“纸片茅台”的摄影产品——撕拉片(一次成像相纸)引爆社交网络,鞠婧祎、刘诗诗、林允等一众明星拍摄的撕拉片在网上出圈更是为其添了一把火。

什么?!拍一张照片竟然要三百块钱?

近日,一款被称为“纸片茅台”的摄影产品——撕拉片(一次成像相纸)引爆社交网络,鞠婧祎、刘诗诗、林允等一众明星拍摄的撕拉片在网上出圈更是为其添了一把火。

今年4月,鞠婧祎的香槟金撕拉片促进这一复古摄影方式现象级破圈,进入大众视野。数据显示,鞠婧祎单条撕拉片微博的点赞已超百万,#撕拉片#话题在短视频平台上的播放量累计超8亿次。

到底什么是撕拉片?

撕拉片是一种可剥离即时显影胶片,由拍摄感光的负片和带有药水包的成像正片组成。使用专业的撕拉片相机拍摄后,需等待一定的反应时间,然后手动将相纸拉出。

公开信息显示,撕拉片的主要厂家是宝丽来和富士。目前,两家公司的撕拉片相纸均已停产。其中,宝丽来在2008年停产该公司最后一种宝丽来胶片。2014年,富士宣布停产FP-3000B撕拉片相纸,2016年宣布停产FP-100C和FP-100C-silk两款彩色撕拉片相纸。

明星效应加持

价格从70元涨至3000元

停产前仅70元一盒的相纸,如今在二手平台飙升至1600元至3000元一盒,价格涨幅超过20倍,而单张撕拉片拍摄费用在照相馆甚至高达300-600元

撕拉片,听起来有点生猛,带来的也的确是让人没有一点防备的美貌攻击。

其实在撕拉片涨价逻辑背后暗藏着多重推手。首先是稀缺性绑架供需,“拍一张少一张”“限量版艺术”等代名词,让撕拉片在二手市场囤货炒作盛行。

同时,随着部分明星轮番晒出自己的撕拉片照片,撕拉一下,看得网友斯哈斯哈。

撕拉片、拍立得、CCD、iPhone X、大头贴、一次性胶片机......值得注意的是,在拍照界,“逆科技”潮流在这两年里尤为兴盛。

曾被淘汰的这批物件又文艺复兴了,翻身成了夹杂着松弛感和朦胧美感的出片神器。

糊糊的画质,没有影像算法的加持,甚至不被允许调整和修改,这些缺陷在年轻人这里此身分明了。

越是不先进、反高清,越让人难以抗拒。

拍一张少一张?

撕拉片究竟为什么热度持续攀升?

记者从上海多家摄影机构处了解到,目前拍摄一张撕拉片的费用在280元至420元左右,拍摄过程很快,因此无需预约。

上海摄影家协会会员吴明曾经也是一个撕拉片“发烧友”,“但我现在也实在拍不起了,我手上还有3盒存货,现在价格这么高,正在考虑要不要卖掉。”

“拍一张少一张”的说法,正是源于此。市场上流通的FP-100C、FP-3000B以及更早期的宝丽来撕拉片,都是存量有限的“绝版货”。这些胶片通常有保质期,即便在低温、避光条件下妥善保存,其化学活性也会随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影响成像效果。因此,每一张未过期的、品相良好的撕拉片都弥足珍贵。

供需关系的急剧失衡,直接导致了撕拉片价格的疯涨。

即时成像黄金时代的遗珠

在1947年2月21日,宝丽来公司创始人埃德温·赫伯特·兰德(EdwinHerbert Land),在美国光学学会会议上,首次公开展示了宝丽来的即时显影技术。

当时他坐在一台大画幅相机前拍摄自己的肖像,拍完照后,他转动旋钮,将相纸从相机上拉出,1分钟后,撕下相纸上的一层膜,一张8X10英寸的照片,就出现在大家眼前。

宝丽来在1948年正式推出了首款商业化的即时成像相机Model 95及配套的Type 40撕拉式胶卷。它将原本复杂、漫长的暗房冲洗过程,浓缩在短短几分钟之内,让人们得以即时捕捉和分享生活中的精彩瞬间。

宝丽来Model 95b撕拉片相机(图源自网络)

但时代发展的速度是很快,1971年,贝尔实验室的两位科学家,鲍尔和史密斯首次用CCD图像传感器(Charge Coupled Device)记录了黑白影像;1975年,柯达创造了全世界第一台数码相机;同年索尼推出了声音、图像兼具的摄像机……

随着影像产品爆发式增长,宝丽来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1991年,创始人兰德去世,失去灵魂的宝丽来公司虽然研发了许多产品,但还是走向了衰败。

进入21世纪,数码相机逐渐成为市场主流,而宝丽来只能在2001年宣布破产。2008年,生产底片的原材料全部耗尽,宝丽来撕拉片正式停产。

同时,富士胶片(Fujifilm)作为另一大影像巨头,也加入了撕拉片的阵营,并推出了与宝丽来相机兼容的FP系列撕拉片,例如广受好评的FP-100C(彩色)和FP-3000B(高速黑白)。这些胶片以其稳定的性能、鲜艳的色彩或丰富的灰阶层次赢得了大量拥趸。

这种即时获得实体照片的体验,在数字摄影普及之前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仅方便快捷,其独特的化学反应和物理结构也赋予了照片一种特殊的色彩饱和度、对比度和颗粒感,形成了迷人的“复古质感”

凭什么让年轻人抢着买单?

吴明告诉记者,其实撕拉片的消费群体目前主要分为三派。一派是硬核摄影爱好者,其中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他们追求原汁原味的复古成像质感,愿为“撕拉瞬间的仪式感”支付溢价。另一派是社交货币收集者,年轻人将撕拉片视为“朋友圈九宫格”的稀缺素材,“情绪价值”远超实用价值。最后就是投机囤货黄牛,部分商家以“绝版收藏”为噱头,将相纸价格炒至黄金涨幅之上,形成短期套利空间。

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撕拉片热潮短期内仍将延续,但其长期前景取决于情绪价值如何量化和产业生态能否重构。吴明建议商家应该开发更具创意的体验场景,而非单纯依赖“绝版”噱头,“如果有朝一日,富士等厂商重启撕拉片生产线,现在价格体系将瞬间崩塌。”

也许,“撕拉片”的再度火爆,是复古浪潮、明星效应和其自身独特魅力的多重共振。尽管价格高企,“拍一张少一张”的现实令人扼腕,但这似乎更增添了其在数字洪流中的珍贵性。

对于热爱它的人们而言,每一次撕开胶片的瞬间,都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对影像本质的回归。或许正是“撕拉片”虽已“绝版”,却魅力不减,持续吸引着新一代探索者的核心原因。

大家觉得300多一张的撕拉片值得吗?

你还有哪些复古感十足的拍摄设备呢?

来源:瓜mm与花m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