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月下旬的曼彻斯特,我站在个破旧溜冰场里,冻得把围巾裹到脸上,眼镜都架在围巾上了,但空气里没半点冷清劲儿,反而飘着股噼啪响的期待感。
二月下旬的曼彻斯特,我站在个破旧溜冰场里,冻得把围巾裹到脸上,眼镜都架在围巾上了,但空气里没半点冷清劲儿,反而飘着股噼啪响的期待感。
一群女生贴在绕着冰面的旧有机玻璃上,还轻轻互相推搡,没一会儿,四十个冰球运动员 “嗖” 地冲上冰面,双手双膝往冰上一撑就开始转 。
离正式比赛还有 45 分钟呢,这热身哪儿是热身,明明快成赛前表演了,有的球员仰面躺着晃腿,有的还劈叉,每隔半分钟就有人跳起来射门,看那方向,好像就是冲我们这边来的。
冰球 “哐当” 撞在玻璃上,我身边的女生们瞬间尖叫起来,那阵仗,比后来正式比赛还热闹。
本来想,冰球在英国也就是个小众运动,哪能跟北美比 , 人家那边一场比赛电视观众好几百万,英国这边以前连精英联盟(EIHL)都没电视转播,赛场常是空的。
但这两年变了,我去曼彻斯特就是为了弄明白,这热度到底从哪儿来的,后来发现,好多新球迷都是被冰球言情小说勾来的,这类型小说是英国言情圈里的 “黑马”,光市面上就有好几千本。
最有名的是 2022 年出的《破冰者》,讲冰球队长和花样滑冰运动员的爱情,作者汉娜・格雷斯还是曼彻斯特本地人。
还有本《Mile High》,说空姐和冰球明星的故事,在英国就卖了 12 万多册,我跟出版社的人聊过,他们说这类型火。
是因为球队设定能写系列故事,一本书聚焦一个球员,还能揉进各种感情线,而且跟那些写吸血鬼、龙的言情不一样。
冰球运动员看着像 “性感男神”,书里却常写成靠谱的邻家男孩,用他们的话说就是 “像糕点似的甜”。
这种设定我觉得特接地气,毕竟谁会真觉得能跟龙谈恋爱啊,但想象自己跟冰球运动员有交集好像也没那么远。
这小说火了还不算,更神的是,它真把读者拽到了溜冰场,以前想接触冰球,得有老球迷带,换台、去酒吧都碰不着比赛。
现在倒好,英国各地冰球门票常卖空,新球迷里十有八九是女生,EIHL 给的数据挺实在,从 2010 年到现在,总上座率涨了不少,2025 年女观众能占快一半,有些地方女生买票比男生还多。
就说精英队考文垂火焰队,新赛季的季票,六成都是女球迷买的,我网上认识个 28 岁的姑娘乔,去年才开始看冰球,就给诺丁汉黑豹队 14 个球员都做了个性化 T 恤,全是手工的。
为啥女生愿意来?英国冰球的 “亲民” 是关键,北美 NHL 球员年薪能到 1000 万美元,英国精英球员平均一年还不到 3.4 万英镑。
比赛结束后,球员不会被保安围着带走,观众能在更衣室门口等,跟他们聊两句、合个影,这种没距离感的互动,比看电视里的明星舒服多了,我要是女生,估计也愿意常来。
人多了,矛盾也跟着冒头,老球迷对这些新女球迷有点不待见,总说她们 “看球理由不纯粹”。
网上更难听,“冰球书女孩” 成了骂人的话,还有人叫她们 “冰球兔女郎”,说她们就是想跟球员搞暧昧,我觉得这挺没必要的。
球迷文化不就是各有各的喜欢方式吗?男生玩 FIFA 时幻想自己是球员,女生因为小说喜欢冰球,本质上没区别啊。
钢人队的社交媒体经理艾米丽就挺懂的,她自己也看言情小说,发帖子只提球队 “兄弟情谊”,从不把球员往性感了炒。
她跟我说,“本来想硬推比赛专业内容,但后来发现,不如先让新球迷有兴趣,再慢慢教规则”,还说 “咱们总抱怨冰球没人投钱。
要是把新球迷拒之门外,那不是更没希望?” 这话我特认同,运动要发展,总得接纳新鲜血液。
冰球未来怎么走现在 EIHL 也在想办法化解矛盾,搞了个 “球迷融合计划”,让老球迷开分享会讲经验,给新球迷补规则课,考文垂火焰队还请了《破冰者》作者汉娜・格雷斯当荣誉球迷顾问。
想把小说和冰球绑得更紧,英国冰球现在的热度,靠的是 “言情小说 + 近距离互动”,但要长久,光靠这些还不够。
要是能让这些女球迷带动更多人 , 比如让她们的孩子也学冰球,培养下一代球迷,那才算真的稳住了,毕竟小众运动的命根子,就是有人一直愿意为它疯狂。
总的来说,谁也没料到,一本小小的冰球言情小说,能把英国冰球从冷清里拽出来,从满场尖叫的女球迷,到球队小心翼翼平衡新老粉丝,这事儿挺有意思的。
它告诉我们,小众运动不用死磕 “专业”,找对大众的兴趣点,说不定就能打开新路子,以后要是其他小众项目也能这么玩,说不定体育圈能多不少热闹呢。
来源:养成Hb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