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绽青岛 梦燃赛场——第九届全国残疾人岗位精英职业技能竞赛侧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5 17:07 2

摘要:10月15日,红岛国际会展中心内一片火热——2025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交通银行杯”第九届全国残疾人岗位精英职业技能竞赛,正在这里如火如荼地进行。来自全国30个省(市、区)的残疾人选手,怀揣着对职业技能的执着坚守、对人生梦想的热忱追求,在赛场的每一个角落挥洒

10月15日,红岛国际会展中心内一片火热——2025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交通银行杯”第九届全国残疾人岗位精英职业技能竞赛,正在这里如火如荼地进行。来自全国30个省(市、区)的残疾人选手,怀揣着对职业技能的执着坚守、对人生梦想的热忱追求,在赛场的每一个角落挥洒汗水、展现技艺,用行动书写着“身残志坚”的动人篇章,让生命的光芒在技能的碰撞中愈发璀璨。

本届大赛精心设置了数字孪生、短视频制作、评茶、直播带岗、点翠工艺饰品设计、葫芦烙画等6个赛项。这些项目既精准锚定新兴产业发展浪潮,紧跟数字经济与高新技术趋势;又深度深耕传统文化土壤,守护非遗技艺与传统匠心;更紧密贴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聚焦市场紧缺的职业方向,类别多元且结构完善,为残疾选手搭建了展示多元技能的广阔平台。

这场竞赛不仅是技艺的比拼,更是残疾人逐梦职场、融入社会的生动缩影,每一个专注的眼神、每一次娴熟的操作,都在悄然打破人们对残疾人的固有偏见,让“残疾”不再是能力的标签,而是“突破局限”的见证。

步入竞赛现场,不同赛道各有乾坤、各具特色。传统技艺赛道的雅致沉静与新兴领域赛道的活力迸发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残疾人职业发展的多元图景,也展现出他们适应不同职业领域的无限潜力。

评茶赛项的赛场内,茶香袅袅弥漫,清甜气息沁人心脾。选手们指尖在茶盘与茶具间轻盈流转,每一个动作都娴熟得如同行云流水。他们先是俯身细观茶叶的条索与色泽,从外形中分辨茶品等级;再轻撮茶叶凑近鼻尖,闭目细嗅香气里的层次变化;随后精准注水冲泡,待茶汤稍凉便浅啜慢品,让醇厚滋味在舌尖缓缓散开;最后还会仔细观察茶底的嫩度与匀度——一整套流程下来,专注的神情与专业的姿态尽显无遗。

青岛选手纪萍是首次站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的舞台。出于对茶艺的热爱,她从市级选拔开始一路突围,凭借扎实的功底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成功获得本次全国赛的参赛资格。“这次比赛让我有机会系统化、专业化地学习评茶知识,对茶叶的制作工艺、品质特征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技能实实在在提升了,未来的职业道路也感觉更宽了。”纪萍笑着说道,眼中闪烁的不仅是对茶艺的热爱,更有对未来职业发展的笃定与期待。

与评茶赛场的安静、娴雅不同,直播带岗赛场的氛围显得格外热闹非凡。模拟“直播间”内,选手们面对镜头从容自信,绘声绘色地向观众介绍企业的招聘需求,字斟句酌打磨直播话术,努力让每一位求职者清晰了解岗位信息。

“我之前没接触过直播带岗,是云南省残联的技能培训给了我们机会。”云南代表队的参赛选手陈道会坦言。因为肢体残疾,她只能在老家做点小本生意,卖些本地普洱茶和土特产,随着网络平台的兴起,她也在尝试直播带货。“不过,直播带货跟直播带岗又有不同。”陈道会表示,直播带货是卖产品,话术要抓“优惠”“品质”,而直播带岗是招人才,得讲“岗位福利”“发展空间”,得把企业的优势说透,让求职者动心,心甘情愿投简历。

据悉,今年的直播带岗赛项凭借对就业市场的精准契合,成为名副其实的“热门赛项”,共吸引84人参赛。接近满额的申报热度,刷新了历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单项参赛人数的纪录,也体现了残疾选手对新兴就业技能的渴望。

如果说直播带岗赛场是“镜头前的热闹”,那短视频制作赛场便是“屏幕后的专注”。屏幕透出的微光在空气中闪烁,键盘敲击的“嗒嗒”声此起彼伏,选手们需要在3个小时内,将此前集中组织拍摄的外景素材,精心剪辑成2—3分钟的完整短片。

“别看片子短,要做好可不容易。”短视频制作赛项裁判长王辉介绍,“比赛要综合考察选手的取景拍摄、后期剪辑、配音配乐、故事叙述等多项技能,从画面构图的美感、剪辑节奏的流畅,到声音搭配的协调、故事表达的完整,每一个细节都在考验选手的专业度。”

谈及选手表现,王辉表示,“尽管是新设立的赛项,但今年的选手们表现突出,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正在积极拥抱数字新技术,用镜头捕捉生活、讲述梦想,这不仅展现了他们的创造力,更让我们看到残疾人在数字领域就业创业的无限可能。”

赛场的精彩,离不开幕后的坚实支撑。从地方残联的技能培训,到往届选手的榜样引领,再到赛事对新兴领域的精准聚焦,多方力量如同“护航者”,共同搭建起残疾选手逐梦的阶梯,让他们在职业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为了选拔出最优参赛阵容,各地残联早早开启了筹备工作。山东代表队副领队、山东省残疾人就业指导中心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姜涛介绍,山东此次选派了来自7个地市和1所特殊教育学院的21名选手,组成参赛“梦之队”,立志取得好成绩。“我们不仅先后进行了多轮筛选,确定参赛选手名单,还针对性地组织了三期集训,从技能技术到经验心态全方位打磨选手。”

往届选手的“传帮带”,也为新选手注入了更多信心。在赛场外围,杜冬冬翘首观望。2023年,在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中,他曾以出色的表现脱颖而出,凭借手工配饰作品《祝福祖国大花篮》一举夺魁,荣获了服装配饰设计项目第一名。而这一次,他的身份从“参赛选手”变成了“教练”,以山东队点翠工艺饰品设计赛项教练的身份,陪伴3名队员征战赛场。

“大赛对我来说,是人生的‘转折点’。”说起大赛带来的改变,杜冬冬的语气里满是感激,“在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后,我不仅拿到了‘全国技术能手’的称号,还得到了青岛市残联的帮扶——他们帮我在‘琴屿浪花’残疾人文创馆开设了摊位,专门售卖我制作的胸针、胸花等手工艺品,现在每月的销售额能稳定在5000元以上。”现在,他拥有了自己的手工艺品工作室,并开始带教“徒弟”,如今已有20多名残疾人跟着他学习工艺品制作。这次担任教练,他不仅会教队员们制作工艺饰品的技法细节,还会分享自己参赛经验,“我希望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他们,只要有技能、肯坚持,残疾人也能在职业道路上闯出一片天,靠自己的双手实现价值。”

除了培训与榜样的支撑,赛事本身对新兴领域的精准聚焦,也为残疾人职业发展点亮了新方向。本届竞赛最大的特点,便是赛项设置的“新”——紧扣当下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将数字孪生、短视频制作等新兴技能纳入竞赛;同时兼顾现代服务业、非遗文创产业的发展需求,让赛项既“潮”又“实”,既贴合技术前沿,又能对接就业市场。

“我们设置这些赛项,不只是为了丰富竞赛内容,更希望以赛促培,通过赛事起到职业培训的引领作用。”大赛组委会成员、中国残联就业服务指导中心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王宁解释道,“现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数字时代还可能存在‘边缘化’风险,我们希望通过赛事让残疾人看到新兴领域的就业机会,主动学习新技能,积极适应当下的就业环境和趋势,切实提高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最终实现更高水平、更加充分的就业。”

数据最有说服力:本届竞赛参赛人数达386人,创下历史新高;其中,短视频制作和直播带岗两个新兴赛项,参赛人数均达到84人,刷新历届纪录。赛事赛道的拓展,不仅为残疾选手提供了更多展示机会,更像一座“桥梁”,帮他们对接市场需求——学会了短视频制作,能从事新媒体剪辑、内容创作;掌握了直播带岗技能,可成为企业招聘主播、就业指导专员;深耕传统技艺,也能成为非遗传承人、文创设计师。技能,真正成为了残疾人打开就业之门的“钥匙”。

这场竞赛,不仅是一次技能的比拼,更是一次对生命力量的礼赞。它让社会看见残疾人的潜能,也让残疾人看见自身的可能,这份“看见”,正是推动残健融合、助力残疾人就业的温暖力量,为残疾人事业写下了生动注脚。

来源:齐鲁发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