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中国并购市场正热得发烫,普华永道刚出的报告说,2025年上半年交易总额就超170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涨了不少。
现在中国并购市场正热得发烫,普华永道刚出的报告说,2025年上半年交易总额就超170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涨了不少。
而且他们还预测,今年全年交易额大概率能有两位数的增长。
这可不是小动静,要知道以前大家都盯着VC,想靠投初创公司赚“快钱”,现在风向明显变了,盘整存量资产的并购成了香饽饽。
黑石的老板苏世民,这人挺实在,不介意说自己以前的“糗事”。
1987年黑石刚成立两年,他去募资的时候,不光被人拒之门外,还淋成了落汤鸡。
后来投的一家公司亏得一塌糊涂,被投资人指着鼻子骂“能力有问题”。
可现在呢?黑石管理的资产都到1.2万亿美元了。
对比之下,咱们本土PE就没这么风光了。
全国PE/VC数量超1万家,但能在并购领域拿出手的,说真的,一双手都数得过来。
鼎晖、中信资本(信宸资本)算老大哥,高瓴、春华这些后来也跟上了,德弘资本是2015年后才冒头的。
他们也做过些漂亮事,比如信宸和凯雷一起收了麦当劳中国股权,鼎晖跟高瓴把百丽弄私有化再分拆上市。
但这些事更像行业里的小插曲,没形成大气候,就像一滴水掉进沙漠,很快就没影了。
为啥本土PE难成气候?鼎晖的胡晓玲说过一句话,我觉得特别在理:现在并购市场真正的瓶颈,是缺能真刀真枪操盘的人。
你想啊,并购这活儿不是随便干的,得经历一个完整的投资周期,没个十年八年练不出来。
以前中国没那么多并购案例,哪来那么多有经验的人?
而且并购和VC根本不是一回事。
VC是赌“上行收益”,投100个项目,有10个成了就能赚钱,还常有条款兜底,不至于血本无归。
并购不一样,合同里没任何兜底,买了企业就成了真老板,得盯着“下行损失”,不能赔钱。
苏世民总说“不要赔钱”,好多人觉得他保守,可就是这份保守,让黑石没犯过致命错。
本土PE选项目也有讲究,不是找白马,也不是找黑马,而是找“斑马”。
白马太大太懒,改不动;黑马变数多,抓不住。
斑马就是中等规模的企业,身上有毛病,但这些毛病能解决。
比如鼎晖2011年投美的,当时美的净利润才5%,按行业水平该到9%-10%。
鼎晖看准了,觉得能通过优化运营提上去,后来果然成了,最后赚了2.4倍。
不过选对项目只是第一步,谈判才是磨人的活。
信宸资本的人说,跟跨国企业谈分拆,对方更看重交易能不能成,价格上能让让步;但跟家族企业谈整体出售,基本就是谁价高给谁,没什么讨价还价的空间。
有时候价格谈不拢,还得想办法,比如春华投百胜中国时,就加了个“认股权证”条款,五年内能再买股份,相当于搭了座桥,让两边都能接受。
谈判时别只盯着价格。
价格是零和游戏,你多拿一分,对方就少拿一分。
但PE能给企业的战略价值不是零和的,比如帮企业对接资源、改管理模式,这些东西能让企业长期值钱。
要是能让卖方看到这些,谈判就容易多了。
过了谈判关,更难的还在后面,投后管理。
有个说法我特认同:VC的本事80%在判断行业,20%在拿下项目;并购刚好反过来,前面那些只占20%,80%的本事得像CEO一样管企业。
信宸资本收豪威科技那事儿,就能说明白投后多重要。
豪威是做半导体的,2014年信宸牵头买它的时候,股东复杂,还得过美国监管这关,技术迭代又快。
接手后,信宸花了好大力气梳理管理,解决股东和管理层的矛盾。
到2018年上海韦尔来收购时,豪威已经是“洗好的菜”了。
现在韦尔改名叫豪威集团,市值超1700亿,这背后信宸的投后功不可没。
还有鼎晖投新西兰的GOHealthy,接手时那公司就4个创始人,连像样的组织架构都没有。
鼎晖帮它搭体系、建团队,还把市场拓展到中国。
2022年卖给雀巢,6亿投进去,拿回来12亿。
你看,这些钱不是白赚的,都是靠一点点管出来的。
投后还得敢下手调整,不能等着企业自己变好。
信宸2024年收桂龙药业,本来对方说分拆得半年,这期间每个月要付百万级的系统使用费。
结果信宸接手一个月就拆完了,光这一项就省了大几百万。
老实讲,这种效率不是谁都有,得对企业情况摸得特别透才行。
最后一步是退出,好多PE栽在这上面。
信宸以前就有项目,觉得企业还能涨,舍不得卖,结果错过了最好时机。
后来他们改了规矩,买完项目3-6个月就复盘,看看跟当初想的一样不一样,再重新规划怎么退。
比如杰士邦那项目,发现中国业务和海外业务增速差太多,2022年就把海外业务卖了,先收回成本,中国业务接着做,这几年增速也不错。
现在并购市场机会确实多,跨国企业要拆中国业务,家族企业要找接班人,上市公司想扩资产,钱也愿意进来。
但想抓住机会,本土PE还得练本事。
不光是找项目、谈价格,更得会管企业、会退出。
茨威格说过,所有重要的事都需要时间酝酿。
中国并购市场现在就是在酝酿期,本土PE想成为中国版黑石,不是靠喊口号就行的。
得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磨,一次错一次错学,等经验够了,人才多了,说不定真能出几个“并购之王”。
毕竟现在潮水已经涨起来了,就看谁能游得远了。
来源:云娱云己